陈鹤琴(1892-1982) ——中国幼教之父 生平简介 陈鹤琴,男,汉族,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82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陈乔恩资料1914年公费留美。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及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鹤琴病逝后,于1988年11月20日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研究内容 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刻。首先,他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体的儿童家庭教育“百科全书”。陶行知为之作了《源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序言,肯定该书是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其次,他潜心研究幼儿园教育。于1923年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课程、设备、故事、读法(识字)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陈和勤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15条,系统阐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此外,还组织众性的优质教育和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新儿童教育》等刊物。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如《幼稚园教育论文集》、《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唱歌》、《儿童节奏乐》、《中国历史故事》、《幼稚生新谜语》、《儿童英文诗歌》《少年儿童图画诗歌》、《儿童国语课本》、《儿童作文课本》等。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他还创制了许多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等。 陈鹤琴是我国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活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 1、 “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第二、要有建设和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有服务的精神。 第四,要有世界的眼光。 以上这些条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我觉得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 身体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与事业有成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身体,在有理想和抱负,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的儿童使未来国家的主人,他们将投身于建设祖国的艰巨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 建设和创造能力这一条件的提出是对中国封建文化中因循苟且,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弊病的深刻揭露。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以来人民的创造力,而封建文化教育却处处扼杀人的创造力,直接导致了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在科学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中华民族创造的源泉在旧教育的压制下枯竭了。所以,教育者必须十分珍视儿童创新意识的萌芽,努力保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民族的振兴才大有希望。 三. 在现代社会中,各项事业都需要团体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成效。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说明中国人在互相协商,团结合作方面尚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使中国强盛起来,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互相尊重,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翁。 四.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她不能脱离整个世界而孤立存在。过去因闭关锁国的缘故,缺乏不同文化的交流,无法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以至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现代社会的发展,是过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于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中才能获得发展。因此,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儿童,应当从小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世界的潮流,成为胸襟豁达,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国人。 2 、"活教育"的课程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他认为"大自然十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 “五指活动” 一.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二.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三.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四.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五.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 3、"活教育"的方法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我的观点 以上是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他还创制了许多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辩证地继承,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内容;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准确把握它的真正价值。 “活教育”的课程论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确,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 “活教育”的方法论比较自觉地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活动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陈鹤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强调“做”的时候,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与学。在这方面,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印痕 结束语 从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到一般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从“游戏式”的教学法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从“整个教学法”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都比较自觉地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应尊重孩子的意志和独立人格;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反对书本中心论;指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而且是通过自觉活动发展创造能力的过程。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格,特别是对今天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更是有借鉴意义,但是过分注重直接经验而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过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偏颇之处,这是我们在学习陈鹤琴教育理论时应当注意的。 陈鹤琴以一颗赤子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儿童及儿童教育事业,他一生追求进步,虽遭遇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襟怀坦荡,开朗乐观。陈鹤琴先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教育事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师范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儿童心理到智力测验,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正常儿童到特殊儿童,从普及教育到文字改革,他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近四百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陈鹤琴不愧为我国现代杰出的儿童教育家,我们应该学习他献身教育事业的纯爱精神,中西教育融通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精神,勇于探索求真的改革精神,为在新世纪推进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而努力! |
陈鹤琴(1892-1982)
本文发布于:2024-11-10 01:3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