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6期/总第320期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城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风向标。根据南京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85.17万人,占到南京人口常住人口的10.09%。高校大学城具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人口数量庞大、聚集程度高、易于管理等特点。高校的垃圾管理成了城市垃圾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现阶段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置的分类垃圾桶成效不佳,垃圾没有得到合理分类回收,这是对可回收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不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若大学城的垃圾分类问题处理得当,则能够将高校模式推广到南京各小区,起到正态辐射作用,积极影响整座城市的文明风尚。本文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站在国家绿发展的角度,以南京高校生活垃圾分类中大学生生活垃圾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分析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善的建议和具体方案,深入分析垃圾分类方案探索所形成的理论基础。本项目利用新媒体,以等方式增加宣传,倡导大学生培养绿发展理念,提升大学生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及自身幸福感,致力于协调经济、自然,融合了科学技术、思想理念各方面,激励构建绿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高校垃圾分类处理方案的理论基础,对于未来的环境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现状1.1
高等院校学生特点
国外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处理较为成熟。对于外国的学生来说,垃圾分类投放分类的观念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已十分深入,并且有专门政府部门执行垃圾分类。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垃圾分类就显得不容乐观。尽管国内有很多针对大学校园垃圾回收情况的研究和学生的参与配合度的调查,但是由于校园内产生垃圾种类的区域化的特别性,使得校园内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进行。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并没有
绿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高校为例
朱梦婷宋晓亮苗姜娜
刘畅罗婷
基金项目:
南京工程学院2020年度本科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
“绿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及解决方案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TB202008003)。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产生的垃圾也与日俱增,对环境和人类生活
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进行垃圾分类已刻不容缓,
高校大学生产生的生活垃圾问题也引起了管理部门的注意,规范高校大学生
生活垃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南京高校为例,通过分析高校垃圾分类现状,探索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提出绿发展视角下的垃圾分类解决对策,期望能为高校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
垃圾分类;南京高校;
绿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94/jki.issn2095-2457.2020.26.70
朱梦婷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
宋晓亮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
苗姜娜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
刘畅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
罗婷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182
专门的相关积累,此外,大学生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踊跃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来认真落实,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做得不太理想。
1.2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
根据以上学生特点,我们团队进一步对南京高校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了试点调查。结果显示,在南京各高校内,有对垃圾回收和利用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并且在每个寝室楼层设置垃圾分类投放设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1)大部分南京高校通过在宿舍楼下张贴垃圾分类的专题墙报和张挂大幅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宣传,但由于活动力度不足,并没有实现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2)学校对学生垃圾分类监督力度不够大。尽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垃圾箱均设垃圾分类,也有专门的垃圾车处理,但在学生丢弃垃圾时却没有引导和相应惩罚,使得学生对是否正确垃圾分类没有客观的概念。
(3)寝室卫生检查工作对象模糊。大多数学校安排保洁人员进行垃圾管理工作,每次卫生检查保洁人员都会仔细处理垃圾问题,但对学生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使得他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够大。
(4)宿舍分类垃圾桶没有发挥相应作用,导致后期回收垃圾的工作很难进行。
2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2.1主观方面
2.1.1相关知识把握不足
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汲取,主要来自互联网资讯、学校各种途径的宣传、电视公益广告等,因此获取的分类知识是不够系统全面、呈现零散化的。部分师生对垃圾所属类型还不了解,做不到迅速辨别垃圾类型。
2.1.2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不足
根据调查,在处理垃圾时是否有垃圾分类习惯的问题上,55.6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进行垃圾分类,经常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占28.74%,而从未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数占15.57%。而国外关于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通常具有长期性、渗透性的特点,与之相比,南京高校大学生接受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呈现零散化、单一化和模糊性。由此可见,南京高校学生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初步将垃圾分类的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去,但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2.1.3垃圾分类投放时存在从众心理
简单化地看待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往往忽视了投放者的心理因素。分类过程首先是对分类标识的明晰,然后精准定位手中垃圾的目标类型,最后准确无误地将其投放到垃圾桶中。分类过程的完整性只需要投放者有坚实的分类知识基础即可,但更需要重视的是,投放者是否主动,以及是否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分类习惯养成上。许多师生更愿意随手投放垃圾其实来源于潜意识中对麻烦的恐惧。混合处理垃圾也打消了小部分师生积极分类的想法,因为前期的分类投放无论多么正确,在混合处理方式作用下都是徒劳的,从而,“随大流”随手将垃圾投放进垃圾桶成了众多师生的首选。
2.2客观方面2.2.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2020年4月南京启动实施垃圾分类试点,选取64个小区及101个单位开展先行先试。南京垃圾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拟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同时,南京已对部分地区采取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但是,在对垃圾分类不当需要处罚方面,南京地区做得还不够深入,厦门对不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了严厉的。由此可见,南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规还有待完善。
2.2.2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存在问题
垃圾桶的分类不明确。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略显粗糙,必要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高校的垃圾分类体系单薄,尤其在学习区及宿舍生活区等区域,分类标识不够明晰甚至缺乏标识的大桶是
最为常见的。各种生活垃圾都被简单投放,这牵制了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制度推行的初期阶段准确分辨垃圾分类类型的行动,良好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而厦门已积极推广智能分类垃圾箱,这一举措极大地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因此,南京高校的垃圾分类设施有望向国外精细化、结构化、丰富化的垃圾分类层次靠拢。
2.2.3垃圾分类教育及知识普及不到位
从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等方面来看,南京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初步将垃圾分类的思想贯彻到行动中去。对于少部分从未进行过垃圾分类的同学,客观来讲,他们缺乏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宣传教育。据调查,能够清晰分辨出垃圾类型的学生只占调查结果总数的35.93%,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清楚认知垃圾类型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储备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了解垃圾分类的途径上,自身了解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学生占比85.03%,从未接受过任何途径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占比5.39%,说明在垃圾分类宣传途径上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因此,在学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对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可以极大带动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2.2.4社会体参与及交互性差
国外垃圾分类高度重视民众的参与度,并采取措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例如美国民众可以通过权威门户网站检索目标垃圾的分类信息,德国派专人定期将垃圾分类咨询服务提供给民众,以提高垃圾分类的精
细化水平和准确性。国内上海也采取政府动员社会全体共同参与的措施;同时,上海与厦门都采用了志愿者引导众实施垃圾分类的措施;两地还采取了奖励的政策,比如上海的绿账户和厦门的积分兑换小礼品。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社会垃圾分类的推广与完善。而当南京高校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垃圾分类诉求时,因缺乏必要的专业化信息源,难以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实际应用,从而造成一定的垃圾分类参与空白。
2.2.5分类终端的消极驱动
依托于绿经济发展下的大学生垃圾分类,由于垃圾分类处理终端出现逆分类趋势,大多数垃圾最后的运输都采用直接运输,而不是采取分类运输,这使得前期的分类工作付诸东流,让许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是无用功,这在一定程度也打击了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热情。此外,南京高校垃圾运送的不及时也迟滞了大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
183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3解决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对策
3.1学生个体层面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垃圾分类是在绿发展理念下被提出,有助于国家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去。
(1)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确垃圾分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个人思想上做到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此外,平时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付诸行动,努力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做到不从众乱扔垃圾!
(2)作为一名学校社团或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自身要做到一名普通学生要做到的,还要起到领头人的作用,积极向同学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促进更多同学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
3.2学校层面
3.2.1丰富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例如海报、广播电台、宣传手册、微博、等,争取做到宣传全覆盖化。定期举办一些形式多样且具有垃圾分类教育意义的活动,并赋予活动娱乐性和互动性,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实用性。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使得学生将垃圾分类的观念和垃圾分类知识内化于心。同时,引入奖励机制,对参与性及掌握度用相应指标量化,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2.2落实分类制度,强化监督体系
将垃圾分类相关制度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中去,同时将垃圾分类规范作为学生综合评价中校园文明评价中的一项,并建立学生个人校园环境征信体系,对垃圾分类行为给予建档立案。强化学生的监督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垃圾分类监督氛围,催生学生全体参与垃圾分类并互相监督垃圾分类行为局面的出现。
3.2.3开辟分类咨询通道,增强分类服务意识
由于南京高校学生垃圾分类基础薄弱,对于做到精准有效的垃圾分类相对较难,学校有义务建立专门的垃圾分类知识信息门户网站,并及时对有垃圾分类难题的学生提供疑难解答。
3.2.4细化垃圾分类,分类设施趋向全面化
增设垃圾分类设施,规范垃圾分类示意图,并确立垃圾分类细则,满足南京高校学生对垃圾分类设施的需求,为学生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便利。
3.3社会层面
3.3.1注重宣传教育
垃圾分类的宣传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中入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线上宣传可以以微博、、网络自媒体等为主要的宣传媒介,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常识等进行宣传与普及;线上宣传的模式多样,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常识讲解、垃圾分类小程序推广等方式形成宣传。社会各体应全力合作促进线上宣传,如为线上宣传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线下宣传是以现实环境中的宣传为主的宣传模式,例如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公益宣传活动、教育活动等模式,引起学生体的关注,在垃圾分类常识与意识的宣传教育上形成有效措施。3.3.2加强意识培养
由于线下宣传的针对性不强,在传统的宣传模式中宣传效果不佳,所以线下宣传需要进行创新。在学生体这个始端进行垃圾分类是最优的一个环节,例如集中在校园进行宣传活动的展开,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培养学生垃圾分类意识,也利于从学生层面引领整个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推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的普及。
赵薇被泼粪3.3.3改良分类体系
改进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垃圾桶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由企业来承担制作费用。对垃圾桶类别进行专门区分和规范,用可行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分类设施常识的宣传和普及。
创新垃圾储运方式。对环卫车进行分隔式改造,分类储运垃圾,压缩、储运大型垃圾;对可再生利用的
垃圾进行市场化、商业化,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鼓励垃圾下游产业专业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以此提高垃圾回收服务质量和回收率。
3.4政府层面
3.4.1宣传与意识培养
南京政府应进行个性化宣传,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民众,运用丰富形式、通俗的表达,促使各层次民众清除垃圾分类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其中以学生为重点宣传对象,将高校作为垃圾分类的首批试点,其经验有助于推进后期其他地区垃圾分类的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去激发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投放公益广告牌,鼓励各校区之间举行绿校园建设比赛,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垃圾分类工作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下有序进行。
3.4.2完善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对校区垃圾分类重点区域,加大信息采集,针对落实解决垃圾分类难点问题,对多次考核不达标区域加紧整治。
全面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分类设施投放,培训志愿者以帮助垃圾分类的有序进行。同时提升垃圾回收处理的能力、加快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的建设。
优化终端处理,驱动前端分类。政府应提高垃圾终端分类处理的效率,防止多种垃圾混杂,形成整个垃圾分类环节的完整性,在分类终端高效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激发垃圾分类前端南京高校大学生的分类热情,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垃圾分类。
参考文献
[1]项墅.国外垃圾回收及处理模式的经验及其启示[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十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5:36-42.
[2]王然,梣
孙娴,成金华,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基于全国152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5):21-27. [3]尹绍雯,沈程程,叶旭祥,等.厦门周边高校商圈餐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调研[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40-42,40-42.
[4]许爱瑾.基于高职院校师生角度的垃圾分类对策——
—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9,125-126,125-126.
[5]王朦,谢宏华.上海垃圾分类的开展对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启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5):67-70.
[6]江宏川,曹云梦,汪熙博,等.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调查及管理建议[J].管理观察,2019(24):117-119.
184
2020年第26期/总第320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