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班级区域材料的标识,我眼前总会浮现老师们流水线般“生产”标识的场景:拍材料照片—导入电脑—插入word—调节图片大小—打印—裁剪—过胶—再裁剪—用粘胶贴在区角柜。或者根据材料的外形,1:1的比例画线,可谓做工复杂,无形中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其背后的导向是不想更替材料,因为一旦更换材料,又要重新做材料标识,试问这么复杂的工程,哪位老师喜欢做呢?
所以,这促使我思考这些标识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区域标识?因为要让孩子形成秩序感,让孩子自我管理材料,更通俗的讲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那实现这些目标的做法就只有现在盛行的标识做法吗?
显然不是。我一直相信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绝对不只一种。有哪些可以实现孩子自我管理也能减轻老师的负担,更能让老师无压力的更替材料呢?一直苦苦思索,突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正在美工区画画,她画的是英文字母,是,她“画”的是,而不是“写”,也就是孩子把这些字母当图案,这一瞬间启发我,标识为什么不能是“图案”,孩子通过图案与图案的一一对应放回材料,那么就把区域材料标识抽象出来,这是我想到的第一步。既然图案可以一一对应,那么图
案怎么设计?我想到一方面该图案能够体现该区域的特点,一方面也能实现该年龄段幼儿的某些发展目标。这个想法我和莲花北幼儿园谭晶洁老师一拍即合,她也饱受标识之苦,于是我们于2016年初就开始了材料标识的改。
可是我们的改革孩子看得懂吗?于是,我们在小中大班各选择了一个区域,将区域标识换成一一对应的图案,如三角形对三角形。结果发现,孩子是可以通过图案实现自我管理,他们把这些图案看作是某份材料的“记号”或者“暗号”。即使是绘本,“1”对应“1”,孩子也不会把这本绘本的名字理解为“1”,他们知道这只是“暗号”。
当确认孩子可以理解与运用后,我借鉴了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如林嘉绥老师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统整了系统的5大领域发展目标。谭老师根据目标体系设计了不同的图案。如图1,一一对应,1个大园对1个大圆适合4*3柜子,即横着放4盒材料,竖着放3盒材料,涉及图形与从大到小排序的目标。又如图2,适合4*3的美工区柜子,是添画的方法。这样的图案其核心在于根据发展目标并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演绎无穷无尽。
图1 小班数学区材料标识 图2 中班美工区材料标识
当我把这个思路给我们罗湖区新手教师培训时,老师自行设计,会有一个问题,很多老师设计了9个太阳对应9个太阳,这也是我目前疑惑的地方,点数可以通过无数载体实现,但可以通过不符合常识的载体实现吗?因为现在在教科院工作,所以目前没有孩子可以询问或像孩子学习,或许孩子会疑惑,也或许孩子依旧把它当图案。
解决了图案的问题,幼儿园老师在运用时,我也发现了很多细节问题。
第一,怎么贴?如果打印出来用粘胶粘在柜子上还是容易损坏也不美观。我们采用了:先把
图案打印统一喷绘—过胶—裁剪—用魔术贴粘贴。
第二,贴哪里?因为怕它损坏,就尝试把标识贴在了材料柜侧面。很多标识都可以尝试贴侧面,如书包柜上孩子的照片,这样避免来回托拉造成标识损坏。
第三,有的材料太大,不适合放托盘,怎么贴?这种目前就直接把标识贴在的了材料上。
图3 小班数学区标识粘贴位置
第四,谁来研发这些图案?我的实践告诉我,教研员和一线老师搭配最适合,一个研究目标,
一个研究目标下的图案。如果把各班的材料标识任务交给各班,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后来,随着标识的运用,我们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是孩子可以自主管理材料放的位置。我们在超市购物,商家会把他们最想卖给我们的商品放在最容易拿的位置,那么孩子也可以把自己最想玩的材料放在最容易拿的位置,只需要把材料换一个托盘即可。这个实验适合在中班和大班,小班的孩子大都还不太会。
二是图案本身,出现了各种思考,如图案可以与园本特结合,体育特的幼儿园可以尝试做体育特的标识。又如图案本身的精细,如结合孩子的兴趣、当下的热点、一横排一竖排图案就像一个故事。
三是图案的灵活性,我们尝试中大班每个班级留一个区域让孩子自己画材料标识,这样实现自己设计自己管理(图4)。
图4 中班建构区幼儿自主绘画的材料标识
由于我工作的调动,我需要站在一个区域的层面思考是否适合把这种方法介绍给更多的幼儿园,这也是我总结这个过程的原因,希望能得到更多专业人运用后的效果反馈。我的初衷是
减少老师无意义的工作量,挪出更多的时间做好师生关系,也顺手能让老师安心更换材料,提供给幼儿更多操作的可能性。那些图案渗透的所谓目标、园本特等只是我当初研究它的副产品,因为我慢慢觉得目标无时无刻地刻意渗透会让我觉得压抑(如果是孩子决定的图案,我会觉得灵动)。而让幼儿自主决定某份材料放的位置,自然而然得出材料的受欢迎程度,是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这就像孙莉莉师给我们讲的“蓄水池”故事,自然而然由孩子们的行为告诉我们某本绘本适合哪个年龄段(这个故事给与我极大的启发),或许材料本身也不存在分级分类,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单增减难度,另一方面,为什么从你设计的玩法体现的水平来衡量孩子适合玩,而不是从孩子角度看他们是否有操作的可能性,这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也期待大家共同研究。
注:图片均来自深圳市莲花北幼儿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