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人文艺术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06级汉语言文学班
学 号 20063034031
姓 名 匡 娟
指导教师 许 涛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
二OO 年 月
论冯小刚贺岁片的电影叙事风格
匡娟
内容提要: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如今,冯小刚的贺岁片已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冯氏品牌”,他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初步探讨,揭示其电影大众化的叙事风格。
“贺岁片”一词,最初出现在内地,当时为刺激萧条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国内开始逐步开放电影市场,引进外片。在这些进口大片中,已经有了一些“贺岁片”。它们的制作手段和市场
反响引起了中国电影业内人士,尤其是市场经营人士对于“贺岁片”概念的浓厚兴趣。加之中国电影领域的逐渐开放以及电影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强化,“贺岁片”这种借助节日前后特殊的新年时段来制作经营电影产品,以期获得良好票房的电影市场操作理念,开始对国内电影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贺岁片”在中国内地真正作为一个市场档期和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片种引起受众的关注,始于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当时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凭借贺岁片《甲方乙方》,一举夺得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在业界轰动一时,这样一个票房就连冯小刚本人也颇感意外,从此,冯氏贺岁系列电影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之后的12年时间里,冯小刚陆续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八部贺岁片,战绩不俗,票房步步攀升,尤其是2009年的《非诚勿扰》,票房飙升过3亿元,此时,其电影总票房累计达到 10.32亿。由此,冯小刚超越张艺谋、陈凯歌,成为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导演。
说过: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套用这句话,争票房容易,守票房难。为何众多导演都有尝试涉足贺岁领域,却惟有冯小刚的运作成就了其品牌形象呢?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
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表现。”可见,叙事方法对一部电影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特点展开研究,平民化的叙事特点、游戏化的叙事安排、幽默化的叙事语言共同够成了冯小刚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 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极大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向使得人们冷却了对政治的热情,转向关注自我和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境遇。冯小刚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颠覆和重构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将镜头落在大众平民和底层小人物的身上,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作为表现的对象,为观众理解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搭建了广阔的影像平台。在这样的视角下,普通人的梦想与烦恼、平凡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芸芸众生们为生活忙碌奔波的景象一一呈现出来。
没戏演的演员,频繁变换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收不回车费的司机,被婚外恋折腾得焦头烂额的作家和没有一点权利的节目主持人……这些都是冯小刚电影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往往会为些平常而琐碎的世俗生活、世俗理想,如金钱、房子、爱情、婚姻等,而奔波忙碌、
而苦恼欢欣。但影片中的许多人物,冯小刚作品虽世故但不圆滑,自我奋斗但不投机取巧,深知金钱的力量但又不唯利是图,追求爱情但又洁身自好,他们诚实守诺、坚强善良、乐于助人。无论是《甲方乙方》中借了房给人圆梦却又担心人家不还房的姚远、《不见不散》里为生存不辞劳苦地工作赚钱却最终选择随刘元回国的李清、《没完没了》中为了催还欠款实施的韩冬,还是《大腕》中为了心中的良知勇于抵抗金钱的诱惑的尤优还是《天下无贼》中用生命保住了傻根六万元钱的以偷窃为生的情侣,这些普通平凡的人物对金钱与情义的选择如同观众自我的生活一样,有烦恼、悲苦,有快乐、喜悦,有挣扎、斗争,有责任、良心。
有人指出:电影中“那些直接指向大众生活的当下利益、表达大众现实生活的各种世俗活动,尽管没有体现任何具有实质深度的价值持久性和精神永恒性,然而,他却有可能通过平常而富有诱惑性的欲望满足,安慰大众对幸福生活的具体渴望,实现大众生活的现实梦想。”冯小刚也认为影片之魂是“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于是,大量的作品或是对日常事件的探解,或是对其梦想的代理实现。光棍圆娶妻梦,卖书的圆将军梦,是市民渴求爱情或名望的体现;而厨师圆嘴紧梦是对自己多嘴毛病的厌烦(《甲方乙方》)。刘元和李清一见面就出事是漂泊异域者的烦恼;然两人在归国的飞机上真诚的拥吻,显示刘元“伴侣式情梦”的实现(《不见不散》)。司机韩东的烦恼是怕要不了债而使家破人亡;但刘晓云的除夕
到来,又使一个新的家庭在情理上得以重建(《没完没了》)。父女亲情和浪漫爱情的矛盾使作家梁亚洲困惑;他最终对传统家庭的回归自然也是精疲力竭后的梦想所致。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欲望无法获得满足时,便将自己比拟成其他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果实。当他们的视点“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而为一”时,“双方的思想感情就也合而为一了”。
冯小刚影片大多叙述的是都市里平民百姓的故事,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从某种角度说,他表现的是城市底层或社会边缘人,是那些非常微末的、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的活动和情感却恰恰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也正因为从平民的视角去观察、去表现,才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冯小刚觉得“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 。
二、游戏化的叙事安排
冯小刚的电影拒绝政治、历史等宏大叙事, 不容纳复杂的社会、人生命题,不是沉重的人文关怀只是为博观众轻松一笑。如冯小刚自己所说:“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得到解脱。”他的每部影片都是以带给观众欢乐为目的的。在塑造都市小人物与展示都市风情的过程中,冯小刚将儿童游戏的思维移用到成人世界,借助丰富的想象,展开故事,营造奇观,使电影情景流露出孩子游戏似的风貌,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价值。
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旦经冯小刚的加工处理,就会神奇般地变成引人入胜、富有奇观的故事。这关键得益于导演把游戏化机制与原则运用到创作中,将现实中常规事件予以反向设置。诚如冯导演所说:“我们希望把一个事情游戏化。怎么游戏化昵?我们往往使用的一个手段是反向的思维。就是把一个东西颠倒过来看,这样便思路大开。一个人对这个事该哭你就让他哭,你的想象力也就这样,只是哭得生动或不生动而己。一旦你用笑的方式来处理,效果便不一样了。”冯导常常把他的主人公置于一个封闭的、淡化了现实矛盾和人性复杂阴暗面的叙事游戏中,借助各种巧合与奇思妙想,产生一种外在的可看性。
《不见不散》中刘元和李清的爱情故事有着浓重的游戏彩。首先,主人公一见面就有倒霉事情发生的情节设置就是反向游戏性的。刘元借李清房东的房子拍场戏,却增添了她的麻烦;刘元带着鲜花去看李清,结果发现她被;刘元第一次与李清去吃饭,又在餐厅遭遇打劫......观众见到这一个个场景,难免要感叹这一对冤家实在是太不般配了。然而,当李清从他身边消失,故事情节却开始发生小小的变化,刘元的“爱情追逐”游戏拉开了序幕:他先是广告人,然后假扮瞎子和她见面,当被识破李清愤然离去后他又谎称结婚,李清再次被捉弄。最后,在回国探望母亲的飞机上,他奇迹般的发现离去的李清竟出现在眼前,并最终相吻在一起。冯小刚将情节反向展开,让看似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一对克星,在经历一番
番波折后偏偏戏剧化的成了一对有情人。
《没完没了》更是将追债设计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惊险游戏。韩东向阮大伟讨债碰了钉子于是想靠阮大伟女朋友要回钱。而这个本身就极具游戏性:“者”韩东只想吓唬吓唬他没想着真要;“被者”想帮韩东要回他的钱,也想通过试探自己在阮大伟心里的地位,竟告诉者“你没有我,我是自愿的”;在“被者”家属眼里也认为“者”其实“挺老实一个人呢,肯定也是一时冲动”。“”本该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然而该事件游戏的本质带给观众的却是放松和快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