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
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篇1:张艺谋《红高梁》(1987)/莫言《红高粱》
电影《红高粱》一共有三个编剧,其中之一就是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莫言原著《红高粱》里面的女人,豪爽开朗、个性浓烈,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这一点被张艺谋所看中。所以,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巩俐扮演的九儿和姜文扮演的余占鳌都有血有肉,代表着山东高密这一块土壤的粗犷和不羁。
《红高粱》的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和红组成,张艺谋以他一贯擅长的彩浓烈,展现这块大地的豪爽和血性。1988年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红高粱》标志着张艺谋时代的到来。
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篇2: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苏童《妻妾成》
冯小刚作品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女性颂莲,被迫嫁入一个高墙深院封建礼数森严的陈府,最后在明争暗斗中走向悲惨的命运深渊的故事。
如果说《红高粱》标志着张艺谋时代的到来,那么《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将张艺谋的风格推向了极致。影片秉承并发扬了原作《妻妾成》的主旨和风格,与《红高粱》相比彩使用得也更加讲究。经典的三原冲印法使得当中的黄和红更加的鲜艳,美学效果更达到了极致。《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举拿下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并继《菊豆》后第二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原著小说的故事背景为氤氲着雾气的江南,但张艺谋把它改为了他更为熟悉的凄艳壮烈的陕西院落,借着本片,张艺谋创造了“宅院中国”的文化寓言模型,这在之后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所体现。
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篇3:张艺谋《活着》(1994)/余华《活着》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用在早期的的张艺谋身上好像并不合适,电影《活着》就
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活着》在当年获得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主演葛优也因此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诉了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人的一生,表达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故事深刻而沉重。虽然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是里面的人物却一一死去,这种悲剧既是命运的巧合,又与时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为这部小说,余华于20xx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余华的《活着》经过富贵的叙述有点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着入世的味道,另外张艺谋对该电影的一个大创新是**了一条暗线——皮影。皮影贯穿在整部影片当中,它的出现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特别是结尾处福贵帮孙子把小鸡放进已被尘封许久的皮影箱,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呼应了“活着”的主题。
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篇4:陈凯歌《霸王别姬》(1993)/李碧华《霸王别姬》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是华人电影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一部电影,当年上映的时候在欧美国家好评入流,并在1993年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
《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在原著小说旧版的结局是,程蝶衣和段小楼若干年后在香港的浴室相见,都没有穿衣服,坦诚相待,回首前尘,感慨不已,然后出得门去,各走各路。但后来陈凯歌改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更为悲剧的结局,让整部电影显得更为凄美。
有人认为这部戏的成功,是张国荣以他自己对角的理解改变了陈凯歌的轨迹,也推动了陈凯歌的艺术思维。在之后创作生涯,陈凯歌再也没有推出特别耀眼的作品,特别是《无极》的出现以及今年上映的《道士下山》,有些不负众望的感觉,甚至还有人怀疑当年《霸王别姬》是否真正出于其手的论调。
翻拍成功的文学作品篇5: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王朔《动物凶猛》
姜文的导演**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世界电影界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让世界赞绝,姜文也因此被冠以天才导演的称号。《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当年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男演员的提名,最后主演夏雨凭借出的演出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