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摘要:彩是使世界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彩的作用也极为重要。在完全由视觉信息构成的影视作品中,彩的选择及应用都是极其讲究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一个彩的世界,同时还通过画面表现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说要根据情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彩搭配。通过对影视作品中彩应用的探讨和对彩的剖析,分析其所具有的基本概念、表达的感情和象征性。
关键词:影视作品;视觉信息;彩
引言
一、彩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
“彩”一词用来表现客观物质世界的总的彩现象,它不只包括彩的颜数量,也包含了各类形状以及形各异的世间万象。在影视作品中,彩作用于人的情感,快捷而富有冲击力,同时也最没有逻辑性。影视中彩的应用除了依据彩的物理性质,更多的则是依据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冷和暖就是依据彩带给人的心理错觉进行的物理性分类,对于波长长的红、橙和黄光,可以使人们想到太阳、火焰等,使人们感到温暖、热情、有活力,我们称它们为“暖”。相反,波长短的紫、蓝和绿光则让人们想到天空、海洋、夜晚,使人们感到空旷、凉爽、寒冷、安静,我们称它们为“冷”。但
这些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由我们的心理联想造成的。冷暖除了能带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带来诸如重量感、进退感等感受。暖偏重,冷偏轻;暖有密度强的感觉,冷有稀薄的感觉;冷的透明感较之暖更强;冷有距离远的感觉,暖则有迫近感。一般来说,如果想把狭窄的空间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
除了冷暖能带给人心理错觉外,明度和饱和度也会引起对彩物理印象的错觉。暗给人重的感觉,明给人轻的感觉;淡使人觉得柔软,深则让人觉得强硬。
二、彩在电影中的功能
(一)叙述情节和交代环境以增强视觉效果
把彩作为影片的基本元素是借鉴了彩在摄影和艺术中的画面效果,在这里,彩同电影的其他要素一起经过科学艺术的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或者说是电影的基调,剩下的故事情节大都在这个基调内进行展开和体现的。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部影片中就加入了一层淡淡的黄,那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让人感到一种岁月的沧桑和时光流逝的无力,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勾起了大众的伤感情素,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种大的环境和氛围,让观众融入影片中去,有兴趣去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心情和性格特征,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彩具有烘托影片氛围和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本身都不具有颜的,之所以我们能看到不同的颜,是因为反射了一些太阳发出的而未被物体吸收的光波,这些被反射的光波被人眼感知为某种彩就是所看到的颜。同理,在电影中,彩将其所特有的颜通过艺术的结合表现在特定的人物身上,其内心世界就容易被观众读懂,仿佛一面镜子,人物的心理变化虽然没有旁白,在观众眼中却都历历在目,如同明镜。所以说,彩作为影片总情感传递的介质,对编剧、导演和观众而言是共通的,是四者之间沟通的无声语言,具有将现实艺术化、信息化的特殊功能。《海底总动员》这部动画片是一部彩相当浓厚的经典影片,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尼姆和爸爸在海底学校的画面穿插有粉紫、大红、草绿等很多种颜,如此之多的颜组合的效果给人一种斑斓、和谐、活泼的氛围。再后来,当尼姆坚持要离开父母到海边去冒险时,画面立刻变成了深蓝的海域和尼姆娇小的红身影,感觉像是你们即将被大海吞噬一样,这种心理是不言自明的,可感可知的。而这完全是彩的效果,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三)参与剧作,营造影片基调
用不同的彩来表达不同的情节和寓意,如果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形式感就会更加强烈。其实自彩电影出现到现在,就不缺乏能够熟练运用彩辅助故事的导演,国内影片中的《英雄》就成功地运用了彩的效果,影片引用四个不同版本讲述了关于飞雪和残剑之间的关系,依次为情杀、殉情、假死和殉义作为他们最后的结局,而引领整个故事的是黑衣无名的十年练剑的历程自述,可以说整个画面以黑为基调进行铺陈,给人一种转眼而肃穆的感觉。其实,不论彩如何配置和处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
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推动,这部影片中的彩运用贴合人物性格和人生经历,塑造了一种冷酷、悲壮和英雄的个人主义,为个人形象做好了铺垫,使得人物个性得到了完美展现。
三、挖掘电影中彩的审美价值
(一)红热情
一、红热情
红是有彩系中最为瞩目的彩。说到红在电影中的表达,观众最为熟悉的可能是张艺谋的影片,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等影片中的红都带给观众不可磨灭的印象。张导本就是摄影出身,所以对画面的苛求自有原因。观看他的影片犹如欣赏中国画中的重彩画,彩浓郁绚丽,给人以无限激情,具有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可谓是东方的“彩狂欢”。在《红高粱》里,红完美地贯穿了整部电影。红高粱地里的野合、红的高粱酒、红的肚兜,特别是影片结尾那个画面: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就连人物本身也被渲染得遍体通红。而这种红的狂欢,让观众不由得随着电影中的情节跌宕而狂欢、呐喊,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渴望,感受到了生命本身的律动。在其作品《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张艺谋的彩运用更加成熟,在大肆渲染之余,更加理性化了,好似在绘画作品中考虑到画面的“构成”。《菊豆》里的杨天青把菊豆按在地上时,就出现了一些一丈多高、遮天蔽日的倾泻而下又在染池里越堆越高的红染布,强烈刺目的彩通过
生理对人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作为性欲或生命欢腾的象征是对愚昧压抑的染坊的巨大否定。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些刺目的大红灯笼,则像一把把带着血的剑,刺穿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的愚昧。必须指出的是,对张艺谋来说,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他对红的偏爱,更在于他善于利用其他颜与红形成对比,产生矛盾从而更加凸显之。例如,在《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宅院往往弥漫的一种令人窒息的青灰,然后骤然地一块坠落的红染布、一簇大红的灯笼出现在画面里,就如一团燃烧的火焰般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二)蓝诉说
从彩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蓝是灵性的,它象征宁静与理智。张艺谋在他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净的湛蓝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影片带着我们走到了云南的山村,去寻那没有被“污染”的世界所留下的痕迹。蓝是纯净、清澈的,是荡涤俗尘、返璞归真的真实与觉醒。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更需要的就是像这样,不加任何渲染,最真实的感情。因此张导再次恰当地运用了蓝,以一种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赢得了观众们的心和感动。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片如其名,其中最突出的彩运用显然是作为冷调的蓝,以其孤独、庄严等象征意义来配合影片的主体风格。大到房间的装饰,小到一张糖纸,无不是以蓝为基调。但片
中的蓝阶还是有一定变化的,当人物内心波动时,蓝也会随着人物内心的起伏而起伏,有时明亮一点,有时又昏暗几分。但不管怎么变化,这些蓝都共同汇成了影片的象征意义所指。
(三)黑与白的象征
白,通常是优美、轻快、纯洁、高尚、和平和神圣的象征。在“五行”中金与白相
对应。它是黄金白热化时放射的包含所有颜的彩。白在《夜宴》中是无鸾代表并追求的颜。伶人的面具,舞动的衣裳,成就了一抹白,它淹没在黑之中更显洁白,它浸染了鲜血,更显惨淡醒目,白的特殊性就在于完好地衬托其他颜的同时,更加凸显自己,这是别的颜不具备的功能。太子无鸾因父亲娶了他心爱的女孩,心灰意冷,而逃遁到吴越之地,寄情于歌舞音韵中,他是山林里最寂寞的歌者,他厌倦尔虞我诈和无休止地屠杀,向往自由,纯洁的灵魂,于是寂寞成了他的座右铭。不愿接受王位继承人的他,宁愿沉浸在白的艺术中远离尘世带着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的寂寞。这是导演利用彩的象征性衬托人物性格的典型的例证。
(四)灰的情伤
灰寓意冷漠、沮丧、不自信。在彩学中,灰并非白加黑得到的中间,各种颜降低了它的纯度的时候都可成为灰,只不过这种灰有了一定的彩倾向。如红灰、绿灰、黄灰等等。
在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中所有的彩都带上了一种灰的朦胧,给人压抑的感觉。人性中欲望的潜能在死灰一般的宫殿里不断膨胀,并因灰暗的环境的压迫而更凸显出来。在影片中各种彩都被调入了灰,例如,该片中的黑不像《英雄》中秦王殿那种浓艳而沉重的黑,它始终罩上一层朦胧的感觉。黑得不彻底,但却含蓄,不张扬但却恐惧。
四、实例分析
(一)《红高粱》
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把红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红有喜庆、热情、张扬、奔放等意蕴。在这部作品中,张艺谋用红,带血的颜去探索人物心理的极度悲伤和痛苦。影片一开头就创造了一个大红的世界,红的嫁衣、红的盖头、红的花轿,带入一个喜庆的氛围。那么一开始就奠定了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的野性。整个空间和剧情都弥漫在血偏黄的调中,观众的视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愉悦。尖锐的唢呐打破蠢蠢欲动,原始的生命冲击力甚至夹杂着痛苦的情绪喷薄而出。这样的处理愉悦了视觉感官本身,给观众华丽的审美心理之外,在红的背景中展开了人物命运的诉说,充满了激烈的爱恨交织。红笼罩的世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及整个情绪似乎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二)《千里走单骑》
作品中使用白化的蓝做基调彩,作品中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让人在蓝的空间中感受到白的纯净清爽。基调彩大量、广泛、持续地使用某种彩,将使得这些心理感受放大,最终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有意识地将他们向电影主题的方向引导。再次,无声语言艺术诉说人生悲欢离合。
电影彩从原来黑、白、灰三种单发展到绚丽多彩的泽,不只是电影技术逐渐完善的结晶,更是电影艺术与电影思维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与必然产物。电影画面彩的多线条化,为画面和艺术感染力倾注了重要的力量,从而成为电影艺术的特殊符号,具有特殊意义的彩语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导演对彩语言的运用技法的娴熟,语言的魅力被充分发挥,并成为一门的艺术。
(三)《辛德勒的名单》
彩的运用,只是用不连贯的、甚至是零散的白点缀其间。这实际上是导演有意让观众从人物外部动作逐渐体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用彩直接的表征人物心理活动。白虽散,但神还凝聚,比如那个男主角与妻子做爱的镜头,在他们逐渐达到高潮时,画面是暂时黑幕后逐渐变亮的白,从画面白面积和亮度的变化中,人们尽可从中发掘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彩并非等同于彩。中国古人就说过:“墨分五彩。”即使是一片黑白的世界,结合不
同的层次、明暗,一样可以达到与彩相同的效果。而在彩片时代许多导演有意使用的黑白影像,则更说明了黑白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如《辛德勒的名单》,影片都是黑白叙事,同样震撼人心。转念一想,简单的黑白二不正是导演对逝去了的、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赞美和怀念么?抽离了彩的黑白,恰恰是不会褪的,在黑白的世界里,记忆是永恒的。
(四)《孔雀》
《孔雀》中灰暗的调、沉默的人物、压抑的情绪、阴沉的天气、蓝白绿单调的彩、贫乏的物质、麻木的精神、冷漠的灵魂等等,都是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示的,直到最后一幕,人物退回到栅栏之外,成为远景,成为点缀,直至离开。孔雀在残雪之中开放,背影是丑陋的一面,它努力抖动、挣扎、转身,绚烂也只一瞬间。这就是电影的主题,灰的人物命运,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幸福,但每个人都没有得到过,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向人绽放,却又只是瞬间。
总结
由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外电影中对彩的理解与把握有不尽相同之处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中国的导演运用彩犹如中国水墨画一样抽象而灵动,彩好比是创作者手中的颜料,时而泼墨,时而渲染,时而重彩,时而淡写,总是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空灵;而西方的影片中对彩的运用则主要是在尊重客观彩的前提下,多以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厚重、真实、严谨并且理智。我想无论怎样的表
现手法,彩都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对人类情感的传达,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是一部电影脱颖而出的“利器”。无论表现手法如何迥异,只要能够巧妙运用彩,使之能够传达影片的思想,突出影片的灵魂和精髓,就是电影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唐红梅. 张艺谋影片中彩运用[J]. 电影评介. 2006(19)
[2] 王燕子. 论电影“彩语言”—从张艺谋、斯皮尔伯格电影看电影彩的意义与运用[J]. 电影评介. 2006(10)
[3] 孙照金. 视觉的盛宴——浅谈张艺谋电影的彩艺术[J]. 电影评介. 2006(11)
[4] 邱慧灵. 浅谈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J]. 电影评介. 2007(21)
[5] 刘砚硕,刘淑芹. 论影视作品中的彩应用[J]. 电影文学. 2010(06)
冯小刚作品
[6] 蔡滢. 解读影视彩的三个层次[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02)
[7] 宫林,周登富. 电影彩的意义[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9(02)
[8] 周登富. 论电影彩的表现功能[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4(02)
[9] 潘晓伟. 影视彩的象征意义[J]. 电影文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