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秀珠
杨秀珠,县农业局退休干部。1936年6月出生,1959年8月于文山农校毕业分配后,一直富宁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其间先后任过县农科所副所长、种子站站长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1998年10月退休。
70年代初,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杨秀珠主持较为系统的引试选育工作。至1997年,先后征集地方品种36个,从中国农科院和省内外、州内外20多个单位引进国内外玉米自交系249个,玉米三系亲本8对、体改良种11个,通过3 564个(次)种植比较鉴定,并进行原子能辐射、多穗玉米选育,先后鉴定出适于富宁地区应用的外引自交系16个,育成新玉米自交系10个,转育新玉米不育系4对,选育成功新恢复系1个,试验并应用改种7个。在组配成新组合后,组配成功的4个杂交组合,1977年在海拔2050公尺的南涧县单产达453公斤,在8个参试组合中占第二位。1978年在富宁良种场用其中3个组合进行正交比较试验,并各扩大示范一亩,单产都在420~523千克之间,其中以“门可迟×C103”单产最高,在当年测产验收时,经县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人员评议,将4个组合分别命名为“富单1号”、“
富单2号”、“富单3号”、“富单4号”。1979年在富宁县贫困山区17个村寨示范254.5亩,单产比本地种增加1.7倍,最高单产达503.5千克。1979年11月,云南省委、省革委会对育成的4个玉米杂交种再次认定并发给育种奖状。
以杨秀珠为主的科研小组在引用外地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的同时,针对外引系尚存在的某些不良性状,进行新的玉米自交材料的选育工作。70年代育成“辐2—1—1”、“多42”,80年代以后育成“素20”、“素32”、“门素”、“88—3”、“HLO”等自交系。其中,1984年用“素弯一号”改造的门可迟经两代回交、6代自交分离选育。由于加入新种质,到1992年育成了克服门可迟弱点、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三环自交系门素,1997年初通过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富单五号”,荣获州人民政府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州农业局育种一等奖,1998年荣获富宁县人民政府育种特等奖。1998年新华镇那乙村示范,州科委主持鉴定后,获得较高的评价和认可。
杨秀珠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获得各类奖励45次,其中省部级奖6次,地厅级奖12次,县级部门奖27次;1979年12月,省委、省革委授予他“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国务院侨办、中华全国侨联授予“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87年获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有突
出贡献专业人才”一等奖,1990年获州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二等奖。198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并成为中国作物学会、云南省种子协会会员;先后被选为州、县人民代表,县党代表以及州、县归侨侨眷代表,州、县科协代表;先后兼职省、州、县8项社会领导职务;经省、州、县人事劳动、工会、农业等部门推荐,1993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后又享受云南省政府荣誉津贴。主要事迹被收录于2000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人才库》丛书。
李有明
李有明,瑶族,1956年9月生,1978年12月进县农科所工作;1985年任县土肥站副站长;1991年调县农牧渔业局任副局长;1994年任县土肥站站长;1997年调县科协工作,任县科协副主席兼农技中心主任;2000年任县农业局副局长;2006年调县经作站工作;2007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10年调县茶叶办工作。2010年12月下派至富宁永鑫塘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
1996年,李有明针对富宁市场供应的马铃薯长期靠外调的情况,结合本县冬季的气候特点,引进脱毒马铃薯“会—2号”,在归朝镇试种3.6亩获得成功。次年得到县农业局领导高度重视,
把发展冬马铃薯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来抓,1997全县种植冬马铃薯1.2万亩,实现总产值1 312万元。2006-2008年连继三年亲自到归朝镇那旦村每年抓100亩的示范样板,为那旦村众增加收入56万元,得到该那旦村众的好评。他编写的《富宁县冬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一书,被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究院、中国改革与创新文库编委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作永久收藏。
2001年,时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的李有明,到广东对南洋椒项目进行考察后,引进种子在富宁试种680亩获得成功, 2002年完成1.4万亩,增值878万元,2007年全县发展到2.3万亩,该项目成为富宁县部分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还辐射带动广西周边地区和本省的通海、西畴、广南、麻栗坡等县共同发展。
2003年富宁县决定发展蔬菜项目,李有明任全县蔬菜项目技术组组长,负责全县蔬菜栽培技术指导工作。他先后组织蔬菜协会会员120人,到通海、元谋、曲靖等地考察学习取经,当年完成商品蔬菜1300亩,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达89%以上。2009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4.9万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县委政府评为“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农绍凡
农绍凡,壮族,1952年11月生。1971年11月在富宁农技站工作,钟丽缇个人资料1973年因专业对口被录取为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学生,1976年9月毕业后在富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10月调富宁县种子站工作。1983年取得助理农艺师资格。1985年4月调县农技中心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6月,调任县农广校校长,兼任农业股股长(2001年任副股长)、县职改办主任。2000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03年复回县农技中心工作。2008年1月调县植保站工作,6月退休。
1977年,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正在富宁县开始,农绍凡在剥隘公社者帮大队风洞生产队跟班湖南老农学习水稻杂交制种,并承担《全国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域试验》,这是杂交水稻能否在富宁县作晚稻栽培的第一个试验,结果得出生育期较短的“南优6号”可作晚稻种植。1978年在皈朝蹲点,搞“南优3号”大面积制种。基本掌握杂交水稻制种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1982年在皈朝公社那旦大队进行水稻 “南特粘”种植丰收调查,其调查报告《千亩南特粘,一季亩产超千斤》获州农业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在皈朝蹲点,主抓河谷区工作,主持《水稻中低产变高产》、《四万亩水稻高产再高产》、《八万亩水稻良种推广》、《河谷地
区红壤改良》四项课题的实施,水稻中低产变高产、四万亩水稻高产再高产增产显著。后来,《用科学种田,低产变高产》、《扩大良种面积增加水稻总产》获得州农业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年~1998年主持和协助主持再生稻、塑料薄膜育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水稻软盘抛秧,主持农技中心工作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荣获各种科技成果奖。
1999~2002年,农绍凡承担完成《万亩黑木耳可研究报告》和《5万亩优质油菜可研究报告》得到批准并得到了项目经费。
2003~2010年,承担完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富宁县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工程建设)》、《富宁县2000亩花椒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被上级批准并拨给项目经费。
农绍凡一生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共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及先进个人奖27项(1986年以前有8项有单位奖状和文件,无个人荣誉证书),其中科技成果13项,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等6次。13项科技成果中最高奖为199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农汉
农汉,壮族, 1960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农作专业,8月10日参加工作;1982年8月至2002年4月,在富宁县种子工作站从事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4年至2002年4月任副站长;2002年5月至今,在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任中心主任。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县农技中心党支部书记。1988年4月23日取得助理农艺师职称,1997年8月21日取得农艺师职称,2007年10月18日取得高级农艺师职称。
农汉去在县种子站工作期间,通过认真试验、示范,精心实施,掌握了富宁县杂交稻制种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第一关键技术材料。1991年,全县制种亩产突破200公斤大关,亩产达219公斤,达到了省级和全国级杂交稻制种平均产量水平,自制种子达到自给有余,解决了富宁县年年到外省地调进种子的难题。
2002年,在富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任中心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工作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水
稻高产创建活动,油菜高产创建活动,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免耕马铃薯推广项目,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粮食作物间套种,冬季农业开发等等工作。
多年以来,农汉被上级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3次、“优秀共产党员”4次、“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及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等共24项;发表了《富宁县“三农”问题及其对策》(发表于云南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贫困县经济发展的根本》(发表在文山州农学会会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全国优秀科技期刊2006第5期体系建设)、《富宁县甘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在新农民杂志社,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2011第2期中国核心期刊)共4篇论文。
富宁县农业部门历年受表彰个人登记表
获奖年份 | 姓 名 | 获奖名称 | 授奖单位 | 备注 |
1954 | 苏玉宝 | 农业合作化先进代表 | 富宁县委 | |
1957 | 盘金贵 | 全国农业劳模大会出席代表 | 全国劳模大会 | |
1958 | 冀长春 | 全国农业劳模大会出席代表 | 全国先进、劳模表彰大会 | |
农玉亮 | 全国农业劳模大会出席代表 | 全国先进、劳模表彰大会 | ||
1971 | 杨秀珠 | 矮杆常规水稻良种引进推广先进工作者 | 富宁县委、县革委会 | |
1977 | 杨秀珠 | 玉米新组合选育应用先进工作者 | 文山州委、州民委 | |
1978 | 杨秀珠 | 玉米新组合选育应用先进工作者 | 文山州委、州民委 | |
1979 | 杨秀珠 | 省劳动模范 | 中共云南省委、革委会 | |
1983 | 谭宗琏 | 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荣誉证书 | 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 | |
布彦康 | ||||
杨绍文 | ||||
杨秀珠 | ||||
倪郭伟 | ||||
代文生 | ||||
雷朝辅 | ||||
邹永和 | ||||
李德祥 | ||||
麦景康 | ||||
李有明 | 全国省柴节煤工作先进工作者 | 国家计委、农业部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