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愛在夢的國境之南
中孝介——<海角七号>简析
本片由台湾本土导演魏德圣操刀完成,也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影片。正是因为其台南本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本片大量充斥着幽默又不失睿智的言语表现。而全片围绕着两条情感线索,也使得影片在“爱情片”大军中另辟蹊径,取得难得的票房佳绩。
一、关于故事(影片叙事)
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的一个小镇,为了组织乐团给将来演出的日本歌手热场子,一个个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人物的命运更紧密串联在一起:从台北回老家的前乐队主唱阿嘉,被迫留在台湾做助理的日本模特由子,原住民交警劳马,前邮递员80岁的茂伯,教堂唱诗的键盘手小女孩大大,热情执着推销小米酒的马拉桑,修车行伙计水蛙。几个人物的相识、磨合到最终的精彩演出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另外一条隐形的线索,则是新邮递员阿嘉擅自拆开的一个要退回日本的包裹,和包裹中的7封情书。
      影片自开头到结尾,每隔十几分钟,钢琴响起,一封情书轻轻诵出,台湾到日本的日日夜夜,波涛的海上,汹涌的思念汇集成没有寄出的7封情书,文字忧伤美丽有如彩虹,彩虹的一头是运送日本战败后从台返日侨民的黑船和船上一个青年男教师,彩虹另一头,是台湾女孩友子。
      这7封情书将六十多年前和现实相连结,在后半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深影响了主人公的意识及最后的命运。而两条线索所代表的现实与梦幻也构成了本片叙述的一大特点。
二、关于人物(人物塑造):
    爱情是最大的主题,片中或重或轻的几条爱情线,无论主次都各有各自的欢喜和哀愁。而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是依偎在“爱情”这条主线上逐渐丰满生动起来。
    男女主角阿嘉和友子的爱,不是因为那一夜的寂寞迷醉,而是在矛盾和寂寞失意中产生,两人本质上相似的命运,对现实的不满,俊男美女的互相吸引,以及催化剂——7封情书,把六十年前后的两场爱情紧密相连,一对是日本男人和台湾少女,一对是日本女孩和台湾男孩——使一场看似意料外的爱情来的突然又自然。1945年因战败而被迫离开台湾的男教师感
叹为什么时代的悲剧要阻碍个人的命运,因为战争而相识相恋的两人也一样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所幸,最后的阿嘉终于将包裹送到了那个六十年前的旧地址——“海角七号”,给了那段感情迟到六十年的结局,哪怕悔痛了一生,思念了一生,哪怕那个人已经离去。看到容颜老去的婆婆由子,阿嘉也终于明了,爱情那稍纵即逝的机遇和错失机遇的痛苦,在最后的时机,落日映照下,说出了最动人的一句: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六十年的缺憾在此刻弥补,六十年的思念在此刻完结。
      片中几位配角的爱情,描写篇幅虽少,但每个故事线都不单纯为衬托主线而存在,感人处和曲折处并不逊于主线。水蛙的老板娘,善良、温柔、母性而性感,老板的庸俗、酗酒、没有责任感令水蛙对老板娘产生了一种怜惜之爱。当然他也一样欣赏她的美丽性感,但有了这种怜惜,水蛙的爱不粗俗,反而让人心疼忧虑。劳马在醉酒后诉说出了心底最深的思念,突然他的一切行为都变的可以解释,他的粗暴易怒,他和父亲的相依为命。当年身为特警的他出生入死,妻子无法忍受而离家出走,对妻子的爱化为颈上的一颗思念之珠,在最靠近胸口的位置日夜发烫。在大大温柔的抚摸轻拍下,这个硬汉在女孩怀中失声痛哭,那场景让人心痛而怅然。 阿嘉的继父代表主席和阿嘉母亲的爱是最平凡质朴的爱。因孤单而一起生活的两人,互相搀扶的背影,温馨又带着淡淡的浪漫。也许爱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平常日子里的相
互陪伴。
      还有小女孩大大和茂伯的孙子的“早恋”,两个个性反叛的酷酷的孩子,坐在月光下的海岸轻轻说话,单纯的美好,让人怀念,更让心柔软。
      除却爱情,还有一些执着的美好情感,比如茂伯对月琴的痴迷,马拉桑对小米酒的热忱推销以及与酒店前台的“情窦初开”,主席对本地文化的执着,大大母亲对祖母(即台湾少女由子)和大大的爱,都给本片增添了许多或温馨或深思或搞笑的亮点。
    正是这一个个人物的言行使得本片故事丰满、幽默、感人,而这些配角的人物性格,正是由他们的故事的逐步展开愈加完整,并使观众逐渐喜爱。
    也正是这些情,构成了海角七号对台湾普通民生的温热感怀。拉近了荧幕间观众与影片的距离,缩小了真实与虚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理念——爱。
三、关于视听:
这部电影既没有《阿凡达》般给我们以惊艳的视觉冲击,也不象歌剧院中赏味的歌剧般使受众如闻天籁且绕梁三日。但完整、干净、简洁的视听元素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大餐却让观众对其震撼不亚于前两者。
开头的黑船、日本男教师的轻诵情书在钢琴的伴衬下缓缓流淌,每一封情书,每一段插叙都伴随这那片忧伤的旋律,美的让人忍不住泪下,即使心疼也愿意一遍遍重播。这首主题曲《1945》已经由邬裕康填词为《情书》,范逸臣的演唱带来的又是不一样的感触。 一开始范逸臣砸碎吉他骑着摩托从台北呼啸回南部时,摇滚又填充进现实。小范的《无乐不作》、《Don´t wanna》、《国境之南》及《野玫瑰》,中孝介的《各自远颺》,小女孩麦子的《爱你爱到死》,这些音乐都出现的十分自然顺畅,可以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值得提出的是,部分音乐、音响的运用也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比如大大出现的第二个场景是在电梯中,她哼唱着《爱你爱到死》,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新新人类”的少女形象;当茂伯出现时,淳朴的月琴声加上初夏的蝉鸣等同期声音响也很好地描述了茂伯这一淳朴台南老人的形象。
影片的镜头设计也是随着导演对于影片展开的巧思而逐渐变化的。影片开始由回忆部分的长
镜头过渡到现实生活中叛逆的阿嘉的特写镜头快速剪辑,使得前后对比强烈,而这也正是导演将童话般的诉说到现实生活描述的一种抽离,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分清时空。随后,女主角友子初次登场时,为了营造喜剧轻松的氛围,镜头运用十分多样,不拘泥于传统镜头的串接。之后影片镜头地运用也随着影片感情基调的变化而逐渐产生不同。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给了老年友子一个小全景的长镜头,好似那个幽长而凄美的故事也随之接近尾声。电影插叙的最后一个镜头,六十年前的由子戴着白线帽站在送别的人中向船上寻那个人的身影,而男人却懦弱的腑下了身体。他没有看到由子手中的小皮箱,也许,最后的时刻他能够勇敢道别,他就会听到由子说出这句: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这种镜头地设计照应了影片开头,使得影片叙述有始有终,也象征着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坚贞的爱情始终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尾。
四、关于其他: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
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而里面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很好地散发了本土气息:小米酒、槟榔妹、天珠等等。
五、尾声:
    “当阳光再次,回到那飘着雨的国境之南,我会试着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说完。”影片在悠扬的音乐中走到尾声,而留给观众的感动,却弥留心迹,久久不能忘怀。《海角七号》给时下萎靡不振的台湾影坛注入的是加强的强心针,也为导演之后的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成功奠定基础。这部电影的多元化元素地运用为台湾电影常年走“小清新”的老套路拨开云雾。而电影中现实与梦幻中的对比等新意之举对于华语电影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