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龙岗区龙城公园景观改造为例
◎翟立娜
摘要:深圳龙岗区地貌多山,随着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用地的日益紧缺,城市中的山林地被逐步开发成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山地公园未能较好规划,缺少保护,缺少生态控制,山林绿地特缺失,植物落结构不稳定,落类型单一,植被利用与保护缺乏科学手段;文化氛围严重缺失,缺乏主题性,没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公园设施缺乏科学控制,景观效果差。本文以深圳龙岗区龙城公园景观改造为例,通过对现状存在问题总结,提出设计方法策略及具体改造方案,以其对同类景观项目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园城市;山地公园;景观改造
一、公园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实则蕴含着高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中心,梳理“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未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对自然资源分配和人文资源延续形成巨大挑战。发展到今天的公园城市,其实质更多了一层向往自然的情景感。
上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通过转变高速城市化的盲目增长,更新建城营城观念,让城市组团从公园基底中良性生长出来,回归人们向往自然的心理本性,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二、龙岗公园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公园概况
深圳市龙岗是深圳客家人主要的聚集地之一,拥有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积淀,其地貌多山,山如伏龙。龙城公园位于龙岗区中心城龙城街道,北临清林中路,南至龙翔大道和如意路,东起余石岭路的新亚洲花园及公园大地,西接黄阁中路,用地性质北侧紧邻行政区和城市主干道;西侧为学校储备用地,未来将设地铁站;东侧和南侧以居住区为主,占地面积178.29万平方米。其串联起东北侧龙潭公园、西侧大运文化公园等多个绿地。地貌类型为84%自然林地、8.4%沙石工地、3%硬质广场、2%人工护坡、1.5%自然水体、0.7%人工草坪、0.4%山顶平台。整体形似心脏,亦位于城市核心,是深圳市龙岗区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二)现状分析
1.配套设施分析
设计范围内靠近西门有1组地铁出入口,占用场地面积约101529㎡,地铁出入口的建设也是影响到公园
的边界的发展,促发了公园改造革新重要因素。清林路靠近北门一侧有公交站台,公交站台及标示牌样式较为陈旧。全段坐凳休憩设施、垃圾桶数量很少,坐凳样式单一,布置间距远不能满足现状游人需求和规范布置要求。
2.建筑小品分析
全园建筑主要为公厕,形式风貌各异且有的体量较大,比较突兀。
3.功能空间分析
现状导入式空间形式单调简陋,景观形式不能与活动相匹配,其导入空间设置过于密集。全线休憩停留空间较少,仅在几个主要的空间制高点有小亭休憩,对使用者活动支持不足。
4.硬质铺装分析
广场铺装形式各异,园路风格不统一,现状多为石材、砖材、混凝土。
5.植被分析
上+中+下层结构不明显,植物茂盛,郁闭度高,落结构单一,林相关系不好。
三、主题灵感及设计策略
(一)主题灵感
深圳龙岗人才辈出,有苏东坡、赖恩爵、郑敬、郑毓秀等,亦有文人雅士的诗词遗篇,化作当代人的精神食粮。故设计以“龙隐之境,都市茗山”为设计主题,大隐于市,喧嚣都市,忙碌之余可独辟蹊径,于幽境茗山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以自然生态格局为基底,点亮文化氛围,以“茗山”构成丰富立体的雅致游赏。以“龙隐”为脉络,寻访山中名士,返照心境皈依。
(二)设计策略
1.空间上凸显立体自然
现状有两座山脉,高低山峰众多,其中共10座峰顶设立亭、台等构筑。以清风亭、六角亭、全新盛亭三个主峰为统领的三座山体,对应三座山谷,空间上形成了稳定均衡的“品”字形结构。三个谷地各有许多水潭,与两条山脉形成背山面水的良好风水格局,北侧的龙腾溪、西侧的缤芬湖、东侧的碧波湖等。因地制宜激发场地的山、水、麓、谷、溪、涧等地貌特征,凸显其中最具特的山水空间,尊重场地特质、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资源平衡[1]。
2.功能上串联线性廊道
根据现状场地的道路肌理形成主园环、龙隐环、云游环三级道路。整合空间,提升主环,三径织锦,以不同的游赏线路贯穿公园,连接各个景点分区,每个人都将到属于自己的一段美妙历程。
主园环是快速可达的智慧生态环道, 现有从北侧主广场贯穿整个公园,位于山腰处,是一条快速的景观游览路径。改造车行道为公园内的快速通达路径,以传统道路结合无人驾驶环线串联各大景点,结合交通换乘站设置多个旅游驿站与公共服务中心。道路急转弯和交汇处设置回车坪,提供临时停车、会车、休憩赏景的放大空间。
龙隐环是幽静的溪涧体验,林冠栈道相连,引入挑台驿站,成为较易攀登的游线,以平坦的栈道相连,提供各个山体之间的轻松游赏,又是若隐若现于林间的林冠栈道。连接各个山峰形成“云环”。依循溪谷中的蜿蜒山路、零星茅舍,满足重归山林的原始诉求,体验悠然山间生活。
云游环是崎岖的网络山路,休闲索道交通。改造现有登山步道,打造更为野趣自然的有挑战性的登山网状游线。回归自然之径,带人们寻都市森林徒步的乐趣,索道串联构成云道,为人们提供更叫悠闲的游览方式。
3.生态上梳理植被肌理
在区域范围内选定符合山水定势与立形原则的地块,将之分为依山近水空间、浅山空间、滨水空间。依
据现状山谷走廊与水系趋势,确定蓝绿脉系。再根据山水兴文与补巧原则,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与视线通廊。通过水系与绿楔,弥合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实现都市山峰,林涧,水生环境在相互作用下自然再生。
4.风貌上凸显视觉亮点
顺应场地的多重肌理,运用创新的手法梳理龙城公园的游览系统、空间骨架和景观风貌,实现多维立体的公园在生[2]。以立体复合的三道构成依山势而构成的立体慢行系统,打造龙游秘境的丰富体验;围绕归隐之境、茗香之味,营造典雅清幽,都市养心的山居氛围;运用新科技、新技术实现创新结构,设计独具未来感的大跨度拉索桥、栈道和看台,比拟龙腾飞跃之势。
四、主要改造内容深圳的旅游景点
整体形成“一芯三环· 五谷八景”的景观结构,主园环、龙隐环、云游环形成三环,
(下转第59页)
引入“happy这一夏”国际沙滩排球节;清理钢城艺术中心,引入“湖湘(湘籍)艺术家双年展”暨艺术村,检视涟钢文学艺术,引入“钢铁新城”与曾国藩思想战略研讨对话会;回溯梅山民俗文化,引入“梅山”民族文化艺术节等。
如果运用整合的“涟水河国际艺术节”,下设各个艺术单元,用钢铁融合石、木、水泥、石膏等材料,围绕着城市需求制作公共设施,公用家俱、公交站台、公交站点、城市坐椅、城市广场、交通隔离栏,用本土钢铁制作“钢铁新城”运动场馆,专有城市钢铁书籍与名片等。
四、“艺术”+“设计”的思考
用“艺术”+“设计”的视角思考与建言,会为钢铁新城建设提出多大的GDP?或者解决多大程度上娄底“钢铁新城”的痛点?还是可以减低多少开支?为城市降低多少“污染”?用“艺术”释放人的思想与精神,为城市居民提供精准 “设计”产品,这或许是娄底“钢铁新城”建构的新层面。对于“艺术”+“设计”背景下的思考,我们还原“人”的重点,围绕着“人”的周边展开,如小孩子有别于非“钢铁新城”认知,家庭有异于“钢铁新城”特征,交通差别于非“钢铁新城”需求,审美不同于非“钢铁新城”观念。这种背景下,需要对“钢铁新城”未来规划至少增加“人”的维度,毫无疑问,“艺术”+“设计”美我与美他的组合团队,会让“感觉”具有更好、更美、更棒的因子。
用“艺术”+“设计”超感视觉表现,对于钢铁元素的图腾化、抽象化、具像化、实体化,将眼耳鼻舌声意感官传递,将超感元素用可视状态可触形状可感物象表达。
并且,将“钢铁新城”及超级图腾符号予以提取,将之构形立像延展出具有实用属性,将可感可知的本土“钢铁新城”符号提质,实现视觉感官上的超级形象IP。“钢铁新城”城市肌理蕴含多种内容,有关物的属
性过于庞杂,但对于人的要求来说,增加人类所期望的开心、温暖、安全、便捷的城市功能,是“艺术”+“设计”的优长,此时,文理性的说教也可以“可爱可亲”。
于此,梳理与分析娄底“钢铁新城”其重点可增加,无分前后,研究“人”的理性需求与感性愿望,用“艺术”+“设计”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1.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张云峰(197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设计应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何进(1972-),男,副教授,二级美术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娄底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项目《基于艺术设计视域下“钢铁新城”建构对策研究》(编号:201908B);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文字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编号:2015ZK009);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工匠技艺教学的构建研究》(编号:LZJGB1606);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二级学院官方的设计与实施——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编号:2018ZK007)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跃,邹维荣,夏洪平,通讯员.边中会,海上崛起钢铁新城——探访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曹
妃甸[N].解放军报,2008.
[2]王兰兰.重点发展新型工业 打造“钢铁旅游新城”——访自治州人大代表其米格[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2.
[3]张一鸣.湖南省娄底市市长杨懿文娄底靠创新驱动打造钢铁新城[N].中国经济时报,2018.
[4]张云峰,何进.浅谈“娄底城市形象”的提出与构建——基于娄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成果转化背景[J].明日风尚,2019(10):193.
[5]张云峰.广告设计与后现代文化[J].民族艺术,2013(01):148-150.
[6]张云峰.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民族艺术,2012(03):109-111.
五谷主要为龙茗谷、清风谷、活力谷、艺术谷、雨林谷;形成“龙城之印、溪涧龙隐、田园采青、山泉花瀑、活力智谷、雨霖探幽、云环明珠、寻芳伊甸”八景。
(一)龙茗谷
周边行政区、高校聚集,是城市活力涌动的源头,人文气息浓厚,作为公园的主入口具有文化展示功能。
北侧山谷是重要的城市展开面,结合场地高差利用台地景观缝合两侧的山谷,形成一个开敞大气的景观展示面,中央水体依山就势,通过瀑布叠水、龙隐水溪、茶文化休闲街等灵动空间,重新构筑公园的主要景观门户。利用疏林草坪,打造活力运动空间与疏朗草坪空间,满足儿童活动、运动、以及婚礼、野营等不同场地功能的需求。
(二)清风谷
此区毗邻黄阁路,有黄阁路天桥与城市界面链接,场地西北侧有一小山谷,谷中有一小溪,挖掘与提升其景观风貌,打造返璞归真的都市一方心灵归田。改造原采青园,引入观赏性强的新茶品种,更置入茶园观赏、采摘、鸟类孵育等活动,成为户外亲子体验课堂。通过种植芒果、荔枝、蒲桃等可观赏、可采摘、可食用的水果、蔬菜,形成可食地园艺景观,打造人与自然互动的趣味场地。
(三)活力谷
此区域毗邻场地西侧入口,是公园内最大的山谷,具有开阔的景观观赏面,山谷中央有公园内最大的泉眼,设计利用场地优势,将湖体设计引入场地,形成一个背山面水的场地优势。山谷底部舒缓区域遍植花锦,山顶设景观塔,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西侧可俯瞰大湖面,东侧可观雨林公园,是全园绝佳观景点。场地西侧地下为地铁站,地面是未来主要的人流疏散广场,通过西入口广场、大湖面、景观塔,形成一个西侧的迎宾轴,是一个举行仪式、花谷体验的庆典公园。公园南邻老干部活动中心,场地通过对
南入口广场的重新设计,以及中央区域草坪空间的拓展。设计关注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通过植入草阶雕塑,展示增加空间的艺术氛围,结合疗养主题花园、健身活动场地,形成一个夕阳红养心园。
(四)雨林谷
利用现状水岸长势良好的雨林生境,通过丰富的水岸空间:流水栈道、亲水平台,滨水茶室,以及丰富植物空间:合理利用现状场地生长良好的热带植物,如椰子、蕨类、蒲葵、海枣等植物,并进行补植,突出热带植物特,打造热带雨林风情。设置蕨类植物园,打造一个雨林中穿梭,风光旖旎的生境空间。
(五)艺术谷
设计利用现状高差因地造园,以中央大草坪区域为核心,东侧利用陡坎高差,通过覆土建筑的城市空间立体开发策略,解决场地的停车问题,同时结合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等活动,形成一个丛林探险体验乐园。
五、总结
在进行山体公园景观改造提升时,应将创新性思维运用于区域的蝶变进程中,以公园城市、无界融合的理念提升其参与性、共享性。保证山体安全和尊重现状,处理好山林结构,恢复与模拟大自然,因地制
宜形成山林景观风貌;打造看与被看的观赏点,从公园看城市到从城市看公园,于视觉上与风景互融互享;让公园与城市周边环境充分衔接,增强公园的可达性和人参与度;对公园进行文化创构,提升公园的人文特质;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山地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让城市山地公园成为市民生活、锻炼、娱乐、放松的最佳目的地和户外生活客厅。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韦新宇等.山地公园设计的地域特营造[J].规划师,2012(10).
[2]王真真.基于适应地形的山地城市公园规划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
(上接第57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