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资格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2020年(60)
(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
单项选择题
A. 周敦颐《爱莲说》
B. 刘禹锡《陋室铭》
C. 虞世南《蝉》
D. 魏学洢《核舟记》
2. 2.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 琦君《春酒》
C. 萧乾《吆喝》
D. 魏明伦《变脸》
3. 3.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教师组织学生选取同类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相关专题研究。下列所选作品中合适的一项是( )。
A.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 泰戈尔《金花》
C.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D.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4. 4.复习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相关作家、作品常识,列出以下内容,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济南的冬天》节选自《老舍文集·一些印象》,作者是老舍
B. 散文《春》《秋魂》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朱自清
C. 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其作品主要收录在《古代英雄的石像》里
D.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 5.学习《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B.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D.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 6.学习完《爱莲说》后,学生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发人深省,于是想
请教师再为其推荐一些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7. 7.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 8.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要求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 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 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D. 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9. 9.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教师关于第四学段阅读的课程目标的记忆不准确的一项是( )。
2020年说说A.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B.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C.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D.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 10.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 助读系统 B. 练习系统
C. 范文系统 D. 知识系统
11. 11.阅读某次写作课教学导入部分,按照要求答题。
师:古时,有位性急的王员外有一次宴请了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客人却只到了三个,另一个迟迟不露面。王员外心里着急,不由地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位客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于是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
了。”另一位客人暗想:“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了。王员外不由地喊了一声:“我又没有说你!”最后一位客人也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便抬腿就走。最后整个宴客厅里,就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待在那里。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生答)
师:没错,生活中,离不开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
对上述教学导人部分的设计,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利用故事导人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B. 导人语过于强调趣味性和教学情境,偏离了写作课堂的教学目标
C. 写作训练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表达的能力
D. 教师使用简练、概括的语言为学生明确了本次写作课的学习重点
12. 12.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请默写诗歌《观沧海》。”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
B. 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C. 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D. 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13. 13.某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不要求学生预习,而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欣赏一幅幅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最后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以下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方式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教师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这一特点,其设计不当
B. 过多欣赏图片,以多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C.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想象,使其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D. 多媒体技术运用越多越好,有助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4. 14.以下是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阅读其活动步骤,按照要求答题。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人,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归来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的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成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二、感受雨的诗意
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做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动画,插入晋乐,播放,感受雨的情思)
三、说说雨的功过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后续抒写雨的情怀做铺垫
B. “说说雨的功过”环节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显得较为突兀,不利于学生后续体会雨情雨趣
C. 学生通过听雨这一实践,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D. 讲述雨的“过”,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中“雨”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15. 15.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第三只猫?
生:因为小猫做错了事。
师:再思考一下,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因为“我”冤枉、误解了它,以为它做错了事。
师:是的。这样我们就知道,第三只猫是因为“我”的冤枉和误解而死的,所以相较前两
只猫,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我”难受。这样的结局很让人心碎。可大家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冤案的出现呢?从文中一依据。
生:我觉得是偏见。第17段,因为猫总是“凝望”小鸟,所以,小鸟死了,本来就不怎么受欢迎的这只猫嫌疑最大。
师:非常好,我们看到,如果是前两只猫的话,作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也正是由于“我”的偏见,才造成了这次冤案。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生:不要妄下定论,要经过思考;不要有偏见,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待动物。
师:是的,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曾经误解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吗?谈谈感受。
(生谈经验感受)
师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了解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有了很多的收获。生活中我们要同情弱者,拒绝偏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 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 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案例分析题
环节一
1.你还记得童年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夜间的萤火虫吗?唱歌的蝈蝈,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