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李东海整容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林志玲禁播广告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
名胜古迹有哪些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内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方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方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黑暗的凶残。”千万只爪子”,从数量上突出黑暗势力之无比强大;”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从时间
从强度上渲染黑暗势力的贪婪残暴。在如此强大、暴虐而嚣张的”黑暗”面前,”灯”的亮光显然太过脆弱,太不堪一击了。这两节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黑暗之于”我”的压迫,可谓触目惊心。读到这里,作为读者,我们的心,必然地要为之揪紧!
五、六两节,是故事高潮和结局,”我”在黑暗的逼迫、重压下,”我”毅然选择了新的战斗武器——诗歌——来对抗那来势汹汹的挑战。这两节使用了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灯在颤抖”,表明先前”我”用以抵抗黑暗的”物质”的武器——灯——已然无效了。怎么办?屈服还是抗争,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歌”这一句写得从容淡定,值得细细琢磨的是”不安”与”写诗”这两个语词,前者暗示了”灯”的懦弱与不可靠;后者则强调”我”镇定与果敢。原来抵御黑暗的武器,其实更有力的是”诗歌”;换言之,是生命主体为求自由为求独立为求尊严而催生的”精神的自我觉醒”“思想的自我启蒙”,它彻底摈弃了任何幻想与苟且的奢望,它可以抵御黑暗、拆解黑暗,它可以焕发人的追求光明向往自由争取解放的坚强信念。如果说”关死门窗”是被动的防御,”点起了灯”是被动的驱散,这都尚属于动物性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那么”写诗”才是真正的回归到了人之为人的理性自觉行动!
【关于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思考】
诗人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抗黑暗,信心从何而来?文学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在人生经历中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它和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较有什么表达的优势呢?
张承志《北方的河》中有一段描述”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砺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的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像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焰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在诗人的想象中,诗有着无限巨大的力量!
王丽达老公显然,我们要想弄明白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文学现象的奥秘,必须展开从文学作品到文学理论的思考。
体育锻炼的方法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通俗的讲就是关于文学的学问,但是”文学学”不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称之为”文艺学”,甚至一直延续到现行的一些教材当中。20世纪80年代,英语世界里”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开始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通用语。
所以说,文学理论就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其中”文学”是研究对象,”人文学科”是学科性质。
三、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体验艺术作品,阅读文学理论,读解文化知识,勤于思考问题。
四、文学含义的历史演变
1、”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凡是富有文采的作品或者显示学识渊博的作品都被称为文学。
2、从魏晋时代开始,博学被排除出去,文学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缘情”指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表达。
3、唐宋时期,”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的思想流行开来,文学又被广义化,文学成为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文章和博学又统和在一起。
4、现代的观点,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五、文学的特征
语言性,有文采,表情达意
顾城《一代人》短到就两行”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光明。”词语简单朴素,但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六、历史上的文学观念(自学)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由此提出历史上思考文学属性的四种批评理论倾向: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和客观论。我们再加上两种体验论和文化论。
七、文学的属性
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p31)
第二讲 文学文本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文本的概念。
2、理解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
3、理解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一、文学文本的概念。
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例如,《红楼梦》。(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书p48也有一段供参考)
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语言系统、表意、蕴藉、阅读期待、开放性。
二、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
1、再现型文本及特征。(p50)
姚笛 红楼梦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是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2、表现型文本及特征。(p54)
表现型文本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是主观性、情感性、想象性。
3、象征型文本及特征。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是暗示性、说理性、待解性。
三、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p63自学)
再现与表现的互渗;再现与象征的互渗;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四、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1、高雅文化文本。(例子p66)
它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和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2、大众文化文本。(p68)
它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例如,警匪、言情、抗战、家庭伦理、宫廷等类型题材。
3、民间文化文本。(例子p69)
它是体现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通俗趣味的文学文本,特征是用词多采用日常语词或俗语;语词组合上多用双关、反复等修辞格;语音上追求平仄押韵,以便达到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效果;形象上,注意描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意义上着力显示日常生活的意义。
五、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p70自学)
第三讲 文学媒介
第一节 文学媒介及其演变
一、什么是文学媒介
文学媒介是文学文本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文学的常见体裁例如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介传达的,但一些文学的交叉形态: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音乐文学、网络文学是通过戏剧、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媒介传达的。可以说,没有媒介就没有文学。
二、媒介优先
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竹简、帛、纸)
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毛笔、钢笔、宣纸、电脑)
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P79口头文学,网络文学”打酱油、粉丝”)
三、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