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许威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摘要:张艺谋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大师之一,他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叙事风格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在整个嬗变的过程中,张艺谋导演潜移默化的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其影视创作思维灵活多变,多年来对电影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本文主要研究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叙事风格以及嬗变。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传达的文化精神,能够鼓舞新一代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彩;文化精神
一、引言
中国第五代导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凭借极具个人风格、富于挑战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纪元。他们的作品都是极具个人特,多寄寓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在当时的中国影坛造成了高潮迭起的盛景。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艺术思维以及创作个性把观众带离了新中国成立前影片的黑白,带离了影片的草绿,带离了港台影片的潮流浮夸,为我们
带来各种新鲜的体验,给予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以及审美愉悦。下面就张艺谋导演的个人背景以及主要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二、张艺谋电影中叙事风格的分析
张艺谋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强烈的彩来暗示,尤其在人物的刻画方面,通过强烈的彩来指代人物,推动剧情。而在最近上映的《影》中,虽然他作品的叙事风格为了适应时代的审视需求发生了变化。但他对彩的独特追求,彩影射人物的风格并未发生巨大改变。
张艺谋曾经明确的表达过自己对原始生命力的赞颂。在他的电影里面也都有着独特的活力,或许就是这对毫无保留的对生命不可抗拒的褒扬,才给予了张艺谋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使得张艺谋敢于突破以往电影风格的束缚从而寻到全新
的电影语言。
(一)客观呈现的零聚焦叙事
多托罗夫说过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公式
来象征,零聚焦也就是无聚焦。这种全知
型叙事模式,没有一个具体的叙事主体,
主要通过摄影机来客观的表现出情节、人
物,随着剧情的发展改变叙事的聚焦,叙
述者不出现在剧情当中。观众通过一种类
似上帝的视角来观赏整部影片,不局限于
主角或者叙事者的视角,更为全面自由的
从受众自身个人的角度去赏析影片,从而
朱镇模张俪可以让观众对影片提出不同的见解。张艺
谋导演的一系列作品当中完全零聚焦类型
的电影只有寥寥几部。接下来通过其中的
《菊豆》作为例来进行阐释和说明。
《菊豆》这部电影作品,故事发生在
“二十年代”的“中国北方某农村”,20世
纪2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宗法制度、
人际关系体系和宗法文化与压迫其扭曲人
性、隐瞒和发泄性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整个故事的呈现,是一种影像自行呈现的
方式,通过摄影机,可以看到杨金山对菊
豆的伤害以及虐待,也能够窥视到偷情这
种隐私行为,这样既表达了公共空间,也
表达了私隐空间[11]。总而言之,这样的
一种纯粹客观理性的表达,让观众能够跟
着摄影机的镜头,进行探索和发现。
(二)内聚焦叙事的主观表现
对于内聚焦叙事的说法,托多罗夫
过去曾说:“叙述者等于人物(‘同时’观
察),这第二种形式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
的,尤其是在现代”。热奈特在《论叙事
话语》中也列举了第二种类视点:“在第
二类中,叙事者等于人物(叙事者只会说
出某个人物所了解的背景)”。摄影机不
是在诉说某个故事,而是在表达某种故
事,某种情感。内聚焦的叙述指的是通过
某一人独特的视角作为叙事方式,但由于
电影拍摄所独有的视角,将会造成不同的
内聚焦机制,形成结果与小说不同。因此
依照内聚焦叙事的主观表现,此类电影叙
述聚焦的表现方式可以划分为第一人称和
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分为“我”是影像内
的“我”,影像外的“我”,影像内交替和
影像外交替的“我”以及不固定模式的
“我”。第二人称中的“我”是固定模式,
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
外婆桥》。
影片《红高粱》明显属于“‘我’所
听到的、‘我’所了解的故事”这种模式。
在影片开始时,叙述者自己作为一个追述
者或者转述者,而不是体验者,将叙事者
带入一个遥远的镜头切入,用思念且追忆
的语调转述先辈们的故事,使叙事具有猛
烈的主观感受和个性化话语视角。这种聚
焦方式的设置不仅尊定影片的情感基调和
叙事视角加以渲染,无意识地流露出自我
的个人情感价值取向和对故事的情感选
择,并将当下自己苦涩的生存境遇同先辈
们热烈潇洒的生活态度加以对比,形成不
同层次的电影解读,引发读者思考。
(三)外聚焦叙事的纪实风格
热奈特曾经在解释“外在式焦点叙事
文”时说:“在外聚焦手段中,焦点位于
由叙事者选择的故事中的一个点上,是处
于任何人物之外的。因而排除对其他人的
思想提供信息的可能性,某些现代小说的
‘行为主义’方法非常具有优势”。从张艺
谋用外聚焦叙事手法拍摄的作品中我们选
择以《秋菊打官司》为例进行分析。在影
片《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就是采用上
文所说隐藏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而在影
片《一个都不能少》中张艺谋却没有隐藏
拍摄,为了寻求最大限度地客观性和真实
性,最大限度的贴近生活,张艺谋大胆的
全部采用了几乎没有一点演戏经验的普通
大众。并且这些“普通人”在影片中饰演
角的身份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工
作是非常相近的,以此来期望达到最真实
的情感,最贴近生活的故事。
三、张艺谋电影现今风格及变化
在张艺谋以往所导演的电影中,多包
含以绚丽浓重的彩,以及对人性复杂情
感的关注,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但随着
中国电影行业的急剧变化,电影多转向更
下转(第96页)
74
上首位人工智能解说员。经过今年高考之后,百度又推出了高考一站式人工智能,服务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语音识别等方式,为未来的高考学生推动相关的专业就业等等,为广大考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机器人的智能学习,已经开展了线下场景化的感性传播,以伴侣角拉近距
离,开展近距离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跨界合作成为融媒体的新发展方向。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渐的消失,信息交互正在不断的场景化,传播的角也在日益发生着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工作人员要以信息交互的场景作为信息传播的基本点,注重用户的信息反馈,提高用户的黏性。
例如,百姓度秘就运用信息搜索、行为传播等方式,进行关键词的搜索与整合,可以在用户收入关键词的第一时间,快速识别用户的声音,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给用户提供一个放心的聊天环境,不断拉近角之间的相关距离。融媒体的工作人员可以应用该种技术,不断丰富传播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替代一些传统的媒体工作方式,适应这种媒体边界消失的未来发展趋势,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进行多种经营,不断衍生媒体行业的产业
链条,提高新闻传播内容的精细化程度。
(四)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进行融媒
体技术探讨
人工智能的AR技术以及VR技术,
打开了传媒广告的新思路。例如,百度在
度秘当中就将人工智能与VR技术结合在
一起,推出了“去看伊利智慧全球产业
链”的VR体验活动。在该种活动当中,
用户只要输入相关的指令,就可以获得伊
利牧场的实时体验,通过这种方式不断重
复大面积覆盖,就可以为伊利的新闻宣传
起到一个良好的扩散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可以利用这种新闻
传播的新理念,将人工智能VR等先进技
术,与广告创意融合在一起,根据用户的
需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受众
信息模式的接收的改变,利用人工智能借
鉴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综合技术,增
强新闻传播的效果,突破传统媒体发展版
面的限制,不断进行深入报道以及更加广
泛的报道,促进用户思维的完全集中,提
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使得用户可以完全
沉浸在虚拟场景当中,获得更好的用户体
验,提高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满意度,增强
人机互动。为媒体提供新的新闻素材[3]。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背景下受众信息
的接收模式正在不断的变化,媒体行业要
适应这种发展,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
媒介的融合,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形
势,打造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结合点。
从本文分析可知,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媒
体融合发展路径,有利于我们从问题的角
度看待目前新闻整合思维转变当中存在的
不足。因而我们也要加强系统研究,分析
技术进步对于新闻出版行业带来的变革,
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龙诗科.“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机器人
创新教育与应用型工科专业教学结合的改革研
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37-38+78.
[2]马莉.人工智能浪潮下成人教育发展境
遇转变及反思[J].成人教育,2019,39(04):6-9.
[3]马咸.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力企
业创新发展策略探析[J].智库时代,2019(06):
60+73.
为简洁明快的题材方面,文艺片变的曲高和寡。面对这一变化,张艺谋放弃了以往意象深远的风格,积极转型,勇于面对时代的巨浪,转向了既具有自身特,又迎合观众接地气的拍摄方向,影片题型也为了迎合大众向着商业化转变,证明了他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
张艺谋的电影包装十分注重对中国特元素的搭配和采纳,例如在《英雄》中优雅如水墨画的打斗景象:长空与无名打斗时,水滴竟会飞溅逐渐凝结,宝剑从水滴中横着穿过;还有宛如仙人的水上漂轻功,
人在水面之上轻轻划过,湖面只留下丝丝涟漪。整部影片中没有十分卖力的打斗场景和暴力的战争画面,却只有淡然飘逸、轻巧雅致的氛围。但是让观众在这浓厚的民族风情中体悟到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氛围,无形之中使人心情渐渐跟着电影的脉络走向摆动,这也正是张艺谋所制作影片的过人之处。张艺谋自身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喜爱,使得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
中华特,他曾说过:“不要有一点日本
的,韩国的,就是纯粹的中国的,古典的
元素来拍中国的电影”。对电影完美的独
特追求,从为人物设计独特的武器,屏风
上的草书,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导演对影
片的投入与情感。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向观
众传达出自己所思所想,宣泄出内心的情
感。让观众的思想在不知不觉间随之共鸣
摇摆。
四、结论
张艺谋导演近几年电影风格的转变,
很明显的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一
成不变的拍摄者,而是一个积极面对,海
纳百川的艺术家。他积极面对变化与挑
战,主动迎合时代的潮流,不断前进,发
展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张艺
谋导演的电影中饱含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
,注重美学、彩的运用,从道具、场
景、彩等方方面面都充满了东方文化的
特有风情,对东方美学的传播起到了推
动作用,只有文化不断呈现多元化、丰
富化,才能不断促使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东方独特文化的
魅力!
参考文献:
[1]安宁.当代电影画面的构图与审美——
以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作品形式为例[J].电影
文学,2012,No.561(12):49-50.
[2]孙冀东.从艺术视角谈张艺谋电影中的
中国元素[J].电影文学,2011,No.538(13):45-46.
[3]何茂艳.浅谈张艺谋电影之彩与构
图艺术[J].大众文艺,2011(20):133-137.
[4]苏壮.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构图艺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0-82.
[5]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
谋电影创作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上接(第74页)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