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舌尖上的晋朝:一份烤肉换了一条命
   
    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奔往洛阳,一路上靠买饭过活。宫人曾买回米饭和大蒜,惠帝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吃了。
    东晋初年,百废待兴,肉不是平头百姓想吃就能吃得到的。猪在当时是稀有产品。故宰一头猪,地方上都要割下猪脖上的一块肉献给元帝。他们认为这块肉是猪肉中的上上品,只有皇上才有资格品尝。故这块肉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禁脔”。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邀赴宴,发现服务生有想吃烤肉的神情,便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呢!”顾荣后遇战乱过江避难,每逢危急,常有人在身边护卫自己。别人细问之下,才知道那保镖原来是那得到烤肉的服务生。
    西晋后期奢侈成风。大臣何曾一日用餐需要万钱,其子何劭更需二万钱;任恺更胜过何曾父子,每餐数万钱。王济请武帝赴宴,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其中有蒸肫(清蒸小猪)一个,味甚美。帝问烹制方法,王济回答:“小猪是以人奶喂养。”
    顾恺之为人率真,有时候很萌。他每次啃甘蔗时,都是一个步骤,从头啃起,一直啃到根部。别人很纳闷,便问其为何如此。顾恺之笑了笑说道:“这叫渐入佳境,懂不!”
焦作美食
    吴人多把梅子称为“曹公”,这是因为曹操曾经望梅止渴;又多把“鹅”称为“右军” ,这是因为王羲之喜欢鹅。有一士人送酸梅和炖鹅给人,在信中写道:“醋浸曹公一瓮,汤?(按:用火烧熟)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