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悲哀
摘要:在庐隐的代表小说集《海滨故人》中有着无数忧伤的女性,其或是抑郁而终或是自杀身亡,皆带着强烈的悲剧彩。悲剧的原因在于什么呢?为什么庐隐的小说会带着如此浓郁的压抑呢?本文试图结合庐隐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民国时期女性的自杀现象对抑郁自杀的原因予以分析。
关键字:《海滨故人》 女性自杀 精神困境
庐隐,原名黄淑仪或黄英,1898 年—1934 年,福建省福州人,是“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她不仅擅长诗歌、散文创作,在小说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在她短短的十几年文学生涯中,创作出版了《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灵海潮汐》等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海滨故人》最初是商务印书馆1925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纳了庐隐最初的14篇小说。据《庐隐自传》所述,这些小说皆做于庐隐大学期间。《海滨故人》集中无论是取材于哪一方面的作品,皆弥漫着悲哀的情绪和阴郁的故事,这二者似乎可以
体现在所有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抑郁灵魂的矛盾挣扎到极致便是走向死亡,初读海滨故人时便为其中抑郁的女性深深的难过,后又了解庐隐本人生活历程以及民国时期女性的自杀现象,便试图结合二者寻求女性自杀的原因。黄淑仪
《海滨故人》共14篇小说,如茅盾在《庐隐论》中所述,本集除七个例外的短篇,其余皆带着浓厚的自叙转性质。“《一封信》写农民的女儿怎样被土财主巧夺为妾,以至惨死;《两个小学生》写军阀政府轰打请愿的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写纱厂女工;《余泪》写一个真正为‘和平’而殉道的女教士;即如《月下的回忆》虽然只能说是一篇小品,但作者很沉痛的告诉我们,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用他们的‘帝国教育’来麻醉大连的中国儿童,用来毒害大连的中国成人。”这七篇带着革命性社会题材的小说虽充斥着社会运动的热气也不免弥漫着感伤的气氛。而且从第一篇《一个著作家》开始,小说集中就一直带着一种无力反抗的无奈感,走投无路以至死亡的悲剧意识。这样的情绪渗透在每一个故事里,以至有人评价“这个集子像是用泪珠儿串成的”。
《一个著作家》为《海滨故人》集的第一篇,小说描述了一对因家庭阻碍不得结合的情人在分开后的悲惨命运。女主角沁芬思念情人欲见不得,身心饱受煎熬,“我不幸!生命和爱情,
被金钱强买去!但我的形体是没法子卖了!我的灵魂仍旧完完全全交还你!”最终在身心的折磨下,她吐血而亡。男主角邵浮尘,“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妹……”,“这少年终日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的神经很敏锐,容易受刺激……”。著作家邵浮尘孤身一人钻研学问,在追求爱情失败后陷入了极端的自闭中,终日埋头著书试图以此消解失恋的痛苦。然而在沁芬抑郁病逝后,他顿时觉得失去了努力的意义,人生就此终结,因此选择了摔破药水瓶,“拿着破瓶子用力往心头一刺”。
《或人的悲哀》,亚侠与KY的信件中描述了一个带着游戏人生的态度生活却最终被人生游戏了的女子的心境。被失眠和抑郁纠缠的亚侠从留学、革命的失败到接二连三的感情纠纷,无时不被苦痛的滋味所缠绕着。彷徨的心,一直在追问着人生的究竟,人生真正的价值,“殚精竭虑的苦事搜求,然而却没有结果。我在极苦痛的时候,我便想到自杀,然而我究竟没有勇气!我否认世界的一切;于是我便实行游戏人间的主义,第一次就失败了!接二连三的,失败了五六次!唯逸因我而死!叔和因我而病!我何尝游戏人间?只被人间游戏了我!……自身的究竟,既不可得,茫茫前途,如何不生悲戚之感!”最终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亚侠投入湖心而死。
《丽石的日记》以同性恋为题材用日记体表达了一个女同性恋者的内心。丽石,一个“生的厌烦者”,在看过了朋友们爱情的悲剧后,倾心于沅青同性的安慰并陷入了同性的恋情。然而在现实的各种障碍下,二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沅青迫于压力与表兄订婚并且后悔了同性的爱恋后,丽石“为沅青的缘故,失了人生的乐趣!更为沅青故得了不可医治的烦纡!唉!我越回忆越心伤!我每做日记,写道沅青弃我,我便恨不得立刻与世长辞,但自杀我又没有勇气,抑郁而死吧!抑郁而死吧!”带着这样的情绪,丽石最终因心脏病死亡。小说中还提到了另一人物,雯薇的病,“多半是由于内心的抑郁,她当初作学生的时代,十分好强,自从把身体捐入家庭,便弄得事事不如人了——好强之人,只能听人的赞扬,不幸受了非议,所有的希望便要立刻消沉了。其实引起人们最大的同情,只能求之于死后,那时用不着猜忌和倾轧了。”这又是一个女性抑郁的因素。
《沦落》里娇柔的女子松文,因年幼时被水手赵海能所救而萌生了以身相许的意愿,后来未与赵结合却被谣言所害,在学校舆论与自己内心的煎熬中大病不起,敏感的心受着一波又一波的刺激。幸运的是有个温情的男子悉心安慰,不幸的是该男子最终在强烈的世俗观念下误解了松文且抛弃了她。松文在收到男子的结婚请帖后不禁晕倒,再次陷入绝望。
《海滨故人》是集中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庐隐的代表作。作品写露沙等五位女青年,天真浪漫,用幻想编织着未来的自由王国。露沙从小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受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所以深感世界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海滨故人》带着强烈的自叙转性质,露沙的生活完全就是庐隐本人的经历。
悲观的情绪充斥了庐隐的作品,这与庐隐的身世,时代的变迁等是分不开的。冷酷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其压抑孤僻的个性;“五四”运动的落潮引发了感伤的时代病;同时还有着西方浪漫主义忧郁情调的感染。
庐隐可说是在苦海里长大的,家境应不算贫困,她却是被不识字的母亲的迷信思想推向了不幸。上有三个哥哥的庐隐,出生应是令全家高兴的事情,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她出生的这一天,外祖母去世了。母亲自然认为这个刚出生的小女孩是“灾星“,是害人的“小妖精”。总之,庐隐是不合时宜来到了这个世上,是不受这个家庭和社会欢迎的人。因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从小体弱多病,庐隐生性敏感,喜欢哭,为此,仅仅三岁,就两次差点死于非命,而且都是父母所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于承受的悲哀,于是童年便在这种不幸中开始。6
岁时,并不慈爱的父亲去世。第二年,她因母亲厌恶,不得入学,而拜了没有进过学校的姨母为师。姨母把她反锁在一间小房子里,当兄弟妹们在游戏玩笑、唱歌捉迷藏时,她那颗幼小的心却只能在恐惧和愁苦的旋涡里挣扎。虐待摧毁了幼小心灵里的爱和希望,她只有怨恨,恨家里所有的人,于是心里产生了对生命的厌恶。庐隐9岁时,被家里送进崇文门附近的女子慕贞学院去住宿读小学。在这所校规严格、生活死气沉沉的学校里,庐隐继续着苦命的童年,童年的不快乐,为后来她作品的感伤情调奠定了最初的基调。苦难的童年养成了庐隐倔强、我行我素的顽强个性。然而,不幸始终与这个苦命的女人连在一起。在其顶着巨大的压力与有妇之夫结婚仅两年后,相亲相爱的丈夫又因病去世。之后不久她的大哥和挚友石评梅也离开了人间,这样,庐隐更陷入悲观感伤的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种情绪无疑体现在她的创作中。《海滨故人》是她婚后不久的创作,其中的五个青年女性个个哀叹社会的险恶和人生的不幸,整篇作品充满了哀感。在相继的不幸发生后,这种悲哀情调在《灵海潮汐》、《曼丽》等作品中达到了高潮,她压抑孤僻的个性使她始终未能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而构成了她整个作品的感伤基调。
庐隐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她个人的思想,也反映出来当时的社会状况。民国时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在自杀的人中女性又占了大多数。下面是一组30年代有关女性自杀的数据统计,“
一九三四年一月至六月,上海一埠之自杀人数共达一千零八十三人,较上年——即一九三三年激增一百五十人,自杀者的年龄,以二三十岁之青年为最多。在自杀者性别中,妇女共占530人,几乎达到自杀总数二分之一。据1935年内政部在3月份对全国各大城市调查统计,仅此一个月发生的妇女自杀的数量即达700余人。实际上所谓全国各大城市,也仅指上海、南京、北平、青岛、镇江、杭州、威海卫、安庆、烟台等二三十个都市而言,此外尚有很多工商业中心的省市未列入调查范围之内。如果再加上这些省市的统计,那妇女自杀者的数量,恐怕就格外可惊了!”
从这些资料表明上看,妇女自杀是个人问题,似乎与社会无关,但实际上这恰是畸形病态社会的必然现象。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因封建礼教束缚致死的妇女较多。女性在男人们主导的社会里,深受“三纲五常”等封建残余的重重压迫,饱尝物质生活的凄苦,精神生活的烦恼,思想意识的束缚,加之数千年来生活环境养成她们狭窄的心胸和薄弱的意志,一旦遭受挫折、窘境,易于采取消灭自身的办法脱离苦海,成为吃人社会中的最大的牺牲品。
《海滨故人》中的女性大都是庐隐自身经历的写照,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与她思想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诚如茅盾《庐隐传》中所说,庐隐的作品一直在表现自我或身边人的题材中徘徊。
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社会的浪潮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社会,却依然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迫。表面上她们得到了读书的权利,有了自由交友的权利,实质上从未脱离出封建家庭的控制。庐隐本人性格固执倔强,敢于冲破社会的障碍,其承受的苦痛却都表现在了她小说的人物身上。
庐隐本人年幼时与表兄相恋,与家庭抗争后得到了认可,资助了贫苦的表兄入学并且取得成就;然而《一个著作家》中的沁芬却不得不服从了家庭的安排,嫁做金钱的努力以至吐血身亡。她本人在进入大学后,与初恋的感情日益隔阂,于是断然的与之断绝关系,追寻真正的幸福;然而《海滨故人》中的许多女子都因家里订了婚,早已有了未来的夫婿而放弃与异性的交往。她本人在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后依然相信真情的存在;然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报了绝望的态度,或是服从了父母的指令,或是日日寡欢抑郁而终。她本人与众多好朋友坦然的交往,做为亚洲侠少,勇于帮助她人解决各种问题;然而小说里的丽石却陷入了同性恋的死角,由怨恨嫉妒滋生了阴郁绝望的自杀倾向。她本人大胆的抵御外界压力,与有妇之夫结为夫妻;然而小说里的露沙却一直在犹豫徘徊,到结局也未能决绝的投入爱情。
或许是庐隐自身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无处发泄,只能将其表现在作品中,
通过主人公的口,发出自己对人生的追问质疑。《海滨故人》中女性的悲剧阐释着那一代女性的悲哀,同时也表现着作为女性存在的注定的悲剧。人生在不能自主的社会中对女性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的生活?是顺应着社会家庭做个贤惠的妻子,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寻自由的生活?那些女性的痛苦不只是她们那个年代所造成的,是活着自然而然都会面对的。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让其不能客观理智的思考问题,任凭着抑郁的情绪吞没自己。何其的悲哀。
读罢《海滨故人》,深刻的感受到女性生存的不易,各种压力的包围下很难不产生悲观的情绪。然而若能打开自己的思维,像现实中的庐隐那样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仍然不放弃思考,仍然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相信她们的结局肯定会比自杀要好的多。那些女性选择自杀不只是社会的原因,更多的还在于其自身的思维,陷入情感困境中不能自拔,难逃悲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海滨故人》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2.《海滨故人庐隐》 林伟民 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民国生活掠影》 赵英兰 编著 沈阳出版社 2002年版
4. 庐隐小说:身世与情感的缩影 林苹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10月
5. 庐隐小说悲观情调的产生根源探析 彭彩云 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3月
6. 庐隐“五四”女儿们的性别困境 刘瑜 王淑霞 文化研究 2010年1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