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接生5万婴儿的“万婴之母”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05期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袁隆平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
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在当时的条件下,新生儿溶血症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不到3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3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7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林心如怀女娃
        从医的50多年里,她对荣誉并不在意,甚至还曾拒绝开国大典的邀请。
        当时开国大典红请柬上写着:“协和医学院林巧稚教授,兹定于十月一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特请光临。”去见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没有不去的理由。
        但林巧稚却觉得:我一个医生,去了能干啥呢?她时刻挂念的只有医院里的病人。于是当天,她依旧在妇产科忙碌着,习惯性地迈入安静的产房,继续照顾病人。行医一生,林巧稚对病人也是一视同仁。她不会因为谁高贵谁贫穷,就对她们的有区别待遇,即使是在最危险的时刻。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中期,协和医院也被迫关闭,但是林巧稚却拒绝离开。她在小胡同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妇科门诊。在这个小胡同里,林巧稚接触到了北京城区的下层妇女,林巧稚对来的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实在付不起医药费的,林巧稚就免费进行。这个小小的诊所一开就是6年,直到1948年重回协和医院。
        重回协和之后有很多“身份特殊”的病人来林巧稚,但在林巧稚眼里,哪有什么特殊的病人:“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那天,护士领进来了两位穿着朴素灰布列宁服的中年女人,她们挂了林巧稚的专家号(专家号比普通号贵10倍)。可林巧稚一坐下来就对她们说:“以后别挂专家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
        送走病人后,护士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您看病的是谁吗?”林巧稚不在意地摇了摇头。护士告诉她是谁后,林巧稚赶紧去看病历,上面写着——邓颖超。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在林巧稚的带动下,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普查,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而除了对病人的细心和关爱,林巧稚对中国妇科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可以说所有在国内妇产科出生的孩子,都受过林巧稚的恩惠。在以前的中国,其实是没有妇科医生这种说法的。因此不仅技术不达标,各种卫生隐患也存在。
        而在协和妇产科,林巧稚成功奠基了妇产科领域中的几个亚专业和亚学科,比如说产科、妇科,以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都是在她的指导下完善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也是在林巧稚的建议下进行了选址和建造。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
        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