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6篇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1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
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的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
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2
与《建国大业》一样,《建党伟业》也是一部大腕云集的史诗性大片,单从这两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便可以看出社会中国的优越性来。集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拍出来的电影,其质量还真是没的说。历史事裁剪得当,演员表演到位,较清晰地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
历史本身是没有主题没有条理的,而写历史的人总会用各种各样的视点去观照同一段历史,视点不同,看到的历史画面也就不同,所以,没有人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不过,历史的完整性本来就不必,也不可能过分地去要求。《建党伟业》便是对无主题无条理的历史在一定视点下做的有主题有条理的整合,虽然这种整合未免有牵强和破碎之处,却也不影响其表达效果。影片从辛亥革命开始讲起,一步步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向必然。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在论证这一个中心。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中心已经不需要论证了,所以,更直观地说,这部电影也并不是在论证什么,而只是在展示,展示出来做个纪念。
清朝的灭亡与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历朝历代,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外族入侵,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但清代的状况却完全不同。太平天国欲以与历代相似的手段推翻满清统治,却也要打着“上帝教”这一带着深厚西方彩的旗号去宣传;再到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外国的政治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渐加深。这一过程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艰难探索的过程,其中虽表现出很多盲目与天真,但其勇气与识见却是不容低估的。
辛亥革命虽然很不彻底,却将一种新的政体展示给世人,让人们看清封建帝制的落后,自此之后,不管革命走向哪个方向,人们心中都已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决不能再走回到封建帝制的老路上去。袁世凯、张勋等人的复辟成为短暂的闹剧便可说明这一点。辛亥革命的教训让又一代的革命者深刻认识到一个道理:没有属于自己的众基础,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如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中国人身上,怎样处理这个包袱,影响着中国人前进时要迈出的每一步。
所谓传统,说白了,就是全民族共同的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历史,便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状态,从文化根本上改造中国人民,这是留给下一代革命者的任务。
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起。
要改变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如果你对它们说,屋子太热了,开个窗子吧,他们肯定会反对,但如果你说把屋顶给掀了,他们肯定会答应开窗。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的偏激性,便是因于这种状况。
这一运动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立,而在于破。即不在于它将中国文化引向一个多么好的境地,而在于它
将中国人从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至于将解救出来的人们引向何方,这是后来者们要继续努力的任务。虽然在文化上它还未能出一个满意的方向,但在政治上,对于共产的引进,却给迷惘中的国人到了一剂良药。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步伐,五四运动爆发了,在更广大的人民众的参与下,它以更激烈的方式改变了中国的状况。袁世凯、张勋等人复辟时受到的阻力还只是军伐们为一己私利而发动的,而此时,无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面对更广大的众的反对。五四运动后,工人这一支强有力的革命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此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共产的一步步深入,随着革命热潮的一步步涌起,共产的引进者、宣传者李大钊、陈独秀们意识到了建立共产政党的必要性。
于是,经过重重艰难,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看着那一代热血沸腾的青年,年轻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自省一下呢?
前面说过,新文化运动并没有给中国文化指出一条另人满意的道路,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文化何去何从仍然在探索中,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诸多决定,重新提出了对文化的重视。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这一代,如果不把文化的兴盛当作自己的职责,那中国文化还能靠谁?
几千年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就是“和”的思想,这本无可厚非,但“和”久了,人的斗志便会消磨殆尽,人们习惯了去习惯一切,随遇而安,不思创新,不思进取。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确是“伟业”,但中国的现状,还远不是可以沾沾自喜的时候,电影里陈独秀说了一句话,“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我想这话正可时时警醒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五四青年当为我们的榜样,大可不必等到国家到了最危难的时候才挺身而起,何不让热血时时在我们身体里流淌?
建党伟业的演员再看看今日的中国共产党。一切旧的事物都曾经是新事物,都曾经代表历史的前进方向,都曾充满生命力,但这种新生的活力总会随着时代而渐渐消逝,中国共产党亦不例外。虽然一再强调与时俱进,但如今的党员质量与初立时已是天差地别,十八大以来的各路“老虎”“苍蝇”,可见一斑。党员质量跟不上,保证党的先进性?与前面所说的当下青年一代相同,没有建党时风雨飘摇的社会背景,没有步步紧逼的威胁,党的热血也已逐渐消退了。这是我们应该时刻反思的问题。可喜的是,从党的众路线教育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一问题已经在一步步强化,已经在一步步入心入脑。
建党之所以为“伟业”,非止于其建,更要看其恒!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3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
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___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
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4
前几天,我观看了纪念建党周年影片《建党伟业》,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最深的是:此片内涵丰富,值得大家观看和深思。
影片《建党建业》是一部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是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的文献纪录片。这部影片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影片在片尾时,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红船上开完会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哥歌》时,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记忆:这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中国共产党的年艰苦辉煌,60余年的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去寻和讲述光明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