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建党伟业》的叙事结构分析
作者:杜剑峰 杭孝平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3
        引言
        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建党伟业》创造了华语电影的商业奇迹,无论是对政治正确性的诉求,还是对商业艺术性的追逐,导演韩三平、黄建新努力打造的是一部主流电影的政治类型片。影片《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10年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影片从两方面入手来展开叙事:一方面是从1911年到192110年间的重大事件,另一方面是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性格、情怀、成长和时代特征。叙事结构是指一部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从叙事结构上看,《建党伟业》的叙事基本采用大历史的结构,将影片分为北洋时期、五四时期和中共一大三段。三个段落事件不同,人物各异,其叙事策略也相应呈现不同的对策。然而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叙事结构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
        北洋时期:谁主沉浮
        《建党伟业》横跨10年,第一部分北洋时期就占据6年,6年间政体革新、权力更迭、各种思潮百家争鸣、各类阴谋和各种论调层出不穷。选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作为影片开场,一方面是因为它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的近代革命的第一,同时它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影响了袁世凯、段祺瑞等地方军阀的制衡格局,也展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一批革命党人的像。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到溥仪退位,从袁世凯称帝到护国运动,从四川战役到张勋复辟,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剧目。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浓墨重彩地渲染孙中山的就职仪式,相反却着重提及了陶成章遇刺和宋教仁遇刺两个场景。其原因一方面是史实的依据,在历史上这两场刺杀直接触发了二次革命;另一方面从电影类型元素构成的角度,这两场戏为这部政治类型片提供了类型延展的机遇和空间,从而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的叙事策略之一,是邀请众多一线明星参与演出,一方面明星的加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另一方面是由于那个热血沸腾、情激昂的年代,众多历史人物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雄韬伟略,自然能够吸引众多演员来扮演这些颇具魅力的历史人物。影片《建党伟业》三部分分别起用了不同类型的演员。第一部分北洋时期主要是巨星出演。袁世凯称帝是《建党伟业》全片第一个详细描写全过程的事件,也推出了全
片领衔出场的两位主角——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和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周润发所饰演的袁世凯无论是在擦拭皇袍时眼中的不甘和无奈,还是在与日本使者交流中的时而强横时而犹豫,都是十分精准和到位的。刘德华在片中主要表现了蔡锷将军抱病反袁的情形。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雄才大略,望所归,但是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使蔡锷气愤至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疏离政治、玩物丧志,在当朝文武官员面前斗蛐蛐,让天下人都知道,蔡锷爱美人不爱江山,借以蒙蔽袁世凯。后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筹备革命。影片在此着重表现了英雄的侠骨柔情,蔡锷将军与红颜知己小凤仙在车站挥泪告别,当蔡锷眼含热泪沉重道出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时,表现出了一位将军为民族大义舍弃个人情感的艰难选择。
        五四时期:上下求索
        《建党伟业》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在五四前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理性思考。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传播、巴黎和会的召开以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全过程,这部分由陈烨、冯远征、张嘉译等实力派演员担纲出演。建党伟业的演员
        早在五四运动前几年,中国知识界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封建军阀的,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风起云涌,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开始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启蒙思想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犹如奔流汹涌的潮水,泥沙俱下,但生机勃勃。影片中表现了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人任职北大,一开场就是学界耆老辜鸿铭与胡适、陈独秀、罗加伦等人的激烈辩论。事实上辜鸿铭在片中的言论并不是在接受委任时的演讲,而是在其他场合的言论,放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尊重事件本身,但却符合历史的逻辑。编剧董哲这样说:《建党伟业》的重心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必然性,要揭示这个必然性,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来阐释。至于如何选择事件,那就要看是否在这条逻辑线上。这样的创作方式,董哲的总结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准备和巴黎和会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成为一种可以预知的学生运动和民众行动。情激奋的五四运动也成为影片最具爆发力的场面之一。学
生高举旗帜、挥舞手臂、高喊口号、走上街头、声讨卖国贼、火烧赵家楼,而五四运动中众星饰演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情绪激昂的演讲场面,也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段落。张嘉译饰演的革命伟人李大钊是沉稳而厚重的,他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分子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投身新文化运动,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与陈独秀一起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共一大:红青春
        《建党伟业》第三部分是讲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的成功却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了方向。这朝气蓬勃的社会精英开始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1722日,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为了避免会议戏的沉闷,影片还特意设置了巡捕房的便衣跟踪和陈公博夫妇的旅馆惊魂。尽管第三部分占据全片不足五分之一,但却是影片中最富有青春和
激情的,因为影片要刻画出一个风华正茂做大事的年代,所以起用了众多风头正健的青年演员。刘烨饰演的第一次出场是在1914年,当时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他崇拜陈独秀、胡适,北上北平,为留法学生募集款项,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1919年回到长沙,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两人在1921年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里展示了青年的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描述了从最初的体育救国、教育救国到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探索历程,同时也表现了与杨开慧的青春浪漫,在除夕晚上,杨开慧陪着在图书馆值夜班,一起喝酒庆祝新年,一起观看新年礼花。这里历史人物不仅具有了历史的真实,也具有了情感的真实。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也揭示出历史的必然。这场戏是影片的重头戏,而南湖渔船的戏份又是召开一大的重中之重,因而被创作者重度渲染。整条船从造型到摆设,所有的细节都是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制作的。在烟波浩渺的嘉兴南湖,辽阔温润的水面上漂浮着这条船,周迅饰演的周南三杰之一的李达夫人王会悟,这位南国女子婉约温婉,身着旗袍,端坐船头,手执油纸伞,为船内的共产主义者的秘密会议站岗放哨。南湖的渔船内外呼应,成就了一幅美丽、动人的
画面,表达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是美丽的这样一种深刻体认。
        结语
        《建党伟业》虽然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可近现代史上并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因此《建党伟业》采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来讲述在历史的洪流中错综复杂的故事和事件。其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记;其二是青年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其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各种历史思潮,其中主要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思想和事迹串联。同时影片采用分段式结构,每个段落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建党伟业》展现的是波澜壮阔的故事和背景,不是一个小故事或几个人物,因此它很难按照电影常规的写法,围绕一个人物、按照事件的线性流程来展开情节,重大事件的描述、众多人物的塑造需要使用这种段落式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结构藩篱,开创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