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歌
今天五六十岁的人,几乎都是听着、吟着芝罘民谣长大的,甚至可以说启蒙教育也得益于民谣。民谣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押韵好记,深深地烙进童年的记忆。
寒冬,窗外飘着雪花,妈妈边纳着鞋底边哼道:
大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南山上媳妇抱在热炕上关儿门堵着窗吃饽饽喝面汤你说应当不应当
妈妈刚说完,不等弟弟和妹妹
开口,我就抢答:“不应当!不应当!我把妈妈也抱在热炕,吃饽饽,喝面汤。”这时,妈妈高兴地摸摸我的头:“孩儿长心了,知道孝顺妈妈了。”于是,我爬上妈妈的膝头,搂着妈妈的脖子,感觉很温馨。
也许,今天的孩子不理解,吃饽饽、喝面汤,这有啥稀罕?可是,在那个粮食、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才能吃白面饽饽,过生日才能喝面汤啊。这对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来说,极具吸引力。
短短的九句歌谣,人物有拟人化的“大鸦鹊”、娘、媳妇;地点有南山、热炕;动作有背娘、抱媳妇、关门、堵窗,“稀哩呼噜”地喝面汤;食物有饽饽、白糖,面汤。
同时通过南山和热炕的对比,反映出老娘和媳妇居住差别,利用关门、堵窗的行动来说明,“大鸦鹊”知道虐待老人的行为不对,怕东邻西舍谴责,故此暗箱操作。在把不孝儿郎的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时,最后一句设问如同撞钟,余音袅袅,令人深思、警醒。
至于为什么以大鸦鹊“尾巴长”,而不用小麻雀“尾巴短”或别的鸟借喻不孝儿郎,我想,这不仅仅是为押韵,大概是借助“头发长,见识短”的民间俗语,用大鸦鹊尾巴的“长”反衬处事的“短”。民谣《大鸦鹊》总共七句词,用拟人、对比、反衬、设问等手法,有人物、地点、动作、食物、情节,如同一首凝练的叙事诗,教育意义寓于其中,使我至今难忘。
大鸦鹊
文/刘烟生
文/荆辉祥
郭显德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人,是在烟台开埠后前期较早的传教士之一。郭显德在烟台定居后,创建了烟台基督教长老会,文先小学(男校)和会英小学(女校),女校就是烟台二中的前身,历经三个春秋,郭显德将“文先”、“会英”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取名为“社文学院”。于1901年在毓璜顶开办了小型诊所,一方面为传教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前来诊病的居民开药,以后筹建了毓璜顶医院。1875年郭显德在烟台创办了一所博物院,其中的收藏品和陈列品是从各方收集和购买的。
郭显德在烟台活动期间,需雇熟悉风土人情的当地人为其服务,我的曾祖父荆德聚有幸被雇佣。由于曾祖父勤奋肯干,忠诚老实,深得郭显德的信任,成了要好的朋友。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两头驴或者两头骡子一前一后,中间用木棍子做了一个笘子,郭显德坐在中间,曾祖父则牵绳引路,鞍前马后地跟随郭显德四处传教布道。
由于曾祖父家住小东夼村,离海上很近(上世纪30年代前后,人们到市里称上海上)且家里有几亩地,郭显德就给了些苹果苗和樱桃苗什么的,使小东夼山上的苹果又多了几个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秋
花皮等,此外还有洋白海棠、大仙果(海棠)、小国光、棉花胎、大樱桃、小樱桃,以及花生等。到了秋天,树上的苹果快熟的时候,家家果园里都有自己的窝棚,夜间在里面看好自家的果园,防止别人来偷。这时,郭显德给了我曾祖父一个外国产的飞马牌铜制三节手电筒。
晚上,只要电门一按,一道白光从西山能照到东山上,夜间看山,很是方便。秋天下来苹果、花生什么的,曾祖父每样都拿些送给了郭显德。郭显德还给了曾祖父一把白铜把的美国士兵用的刀具,保存至今。郭显德在诊所内摆放了不少的鲜花,这些鲜花在烟台很难见到。曾祖父有意想要一盆黄花,但不好意思开口,郭显德看出来以后,就连花盆一起给了我曾祖父。那个时候,穷苦的百姓家中摆花的很少,曾祖父就把花盆放在果园的窝棚旁边,被街坊邻居发现后,这个要点花,那个要点种,逐渐在市林区、大东夼、上夼、西南村等山上传播开来。
此花,当地人称黄花,有叫黄金菊、波斯菊的。烟台人图吉利,叫金鸡菊。因其花叶长得像剑形,故名叫剑叶金鸡菊。由于剑叶金鸡菊耐干、耐涝、耐寒,在贫瘠的山岭薄地均能生存,且根系发达不得病虫害,生长力特别旺盛。在塔山周边山岚一带每年的春夏之交,盛开着别处少见的一片片黄花,满山遍野黄澄澄的一片,似黄金铺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伴着山林间清新的空气,能把人们的心扉洗个鲜活清爽。绿茵茵的翠叶托陪,花茎上的花苞绽放,几天间山坡金黄流淌,气势非凡。花开一茬尚未谢尽,又有一茬铺天盖地盛开出来,使不少的游人前来观赏。更为奇特的是,每一朵花花瓣凋落时,里面竟有种子100多粒,经风一吹,种子洒落满地。可以说烟台周边山上生长的剑叶金鸡菊是由郭显德引进而来的。
有一天上午,郭显德在烟台朝阳街附近行走,看见大街上十几家小铺专营海鲜生意,门外摆了个小餐桌,几个小板凳,小桌旁
边坐满了人,每个人拿个小碗、小
勺在吃海蜇,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他很纳闷,就到海鲜市场上买了一块五寸厚的海蜇带回了诊所,一化验,验证了自己以前的化验结果,海蜇身体内含有一种毒素,吃了是要中毒拉稀的,重者非丧命不可。有的人在海中洗澡时被海蜇蜇死了。
为什么烟台人竟敢吃有毒的东西呢?难道说烟台人的基因有独到之处?为了解开这个谜底,他盯着一个刚吃完海蜇的老者,并尾随其后。待老者到了九道弯一个屋内时,他便在门外等候,要亲眼看看老者中毒后是什么样子。可是,等了二个时辰后,老者从屋内走出来像以前一样,没有丝毫的反应。这时,郭显德向老者施躬搭礼问到:“老先生,你刚才吃这个海蜇了,身上有什么感觉没有?像肚子疼、头晕、恶心等?”老者认识郭显德,便回答道:“郭先生,没有什么反应,要不,今天我请您的客,咱俩再去吃一碗,你看如何?”郭答道:“谢谢,不用,不用。”说完郭显德径直来到了海蜇铺店,花二分钱买了一碗海蜇带回诊所,一化验,甚感奇怪,怎么海蜇体内的毒素没有了呢。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品尝起来,吃后便知,原来是醋和大蒜把有毒的细菌给杀死了。于是,便急急忙忙返回海蜇摊铺前,足足吃了三碗,而后对曾祖父讲:“你们烟台人真聪明,连美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你们烟台人敢吃。要想吃好饭,围绕
福山转,真是名不虚传呵,你们烟台人口福不浅啊,我在烟台不走了。”
由于烟台有山有海,物产丰富,山川壮秀,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堪称旅游,避暑胜地。这里有巨龙飞旋的山,云绕霞缀的峰恋,浩渺无垠的海洋,飘缈的岛,翡翠碧绿的林带,恬静风雅的渔村。山、海、岛、城巧夺天工,名胜古迹荟萃其中。栖霞苹果、莱阳梨、福山的樱桃、花生、龙口的粉丝等,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海产品更是美味珍品。中外有志之士慕名纷至探奇寻幽,领略这“人间仙境”的旖旎风光。烟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厚道诚信,这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使郭显德在烟台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1920年1月7日早晨,郭显德在芝罘去世,享年85岁,安葬在毓璜顶北面小山上的美国公墓,长眠于烟台这块宝地。他的生前好友狄考文、倪维思都安息在这里。
在烟台传教的56年里,郭显德的仁义、宽厚、善良更是家喻户晓。对烟台人来说,他不仅是忠于传教事业的传教士,更是西方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促进了近代烟台中西文化的交融,为当地的公益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传教士郭显德的烟台轶事李菁 郭德纲
为深入挖掘芝罘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全区人民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今日芝罘》每周四推出“芝罘·文艺”专版。现面向社会征集反映芝罘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旅游休闲、生活变迁、城市发展等内容的文章或图片,文章体裁不限。今年年底,我们将评选一批优秀稿件,给予奖励。
来稿请注明作者和,发至邮箱:ff6887@163 。:6226887,联系人:
杜玉超。
郭显德带来的花种,每到春天都在烟台绽放
中年时期的郭显德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