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实务
146
一、评书笔法新闻叙事写作有何共通之处评书,又称为“评词”,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艺术剧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一带。实际上,评书是叙事体的口头文学,非常讲究叙述的方法,常采用正笔、倒笔、伏笔、暗笔、插笔、重笔、
分笔等多种笔法来叙述故事。[1]
与小说属于书面文学不同,评书是彻头彻尾的视听艺术,说书人的口头表述和身段表演转瞬即逝,这就对叙述角度提出了特定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书馆里,演员始终不敢有丝毫放松,势必要使尽浑身解数,只有在“出我之口、入你之耳”的极短瞬间做到共同理解和充分沟通,才能牢牢抓住观众,否则就会失去观众。
因此,演员时刻要揣摩和探询观众的生活情况、兴趣爱好、欣赏习惯,让自己的艺术最大限度地“谐于里耳”——适应观众的审美
需求,形成自成体系的叙事方法和剪裁手段。
[2]
从叙述这个角度来看,新闻特别是广播新闻与评书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陆定一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首先说明了新闻是事实的新闻,是对事实的陈述。新闻传播的归属就是“受者晓其事”;其次,新闻是报道,报道是一种文字加工,是对事实的再现,其中含有主观的成分,是有弹性的。从陆定一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作为一种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求与记叙文的六要素基本一致。很多新闻教材把新闻的六要素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记叙文要素所提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评书的哪些笔法可以借鉴到广播新闻写作中既然二者有共通之处,那么,究竟评书的哪些笔法可以借鉴到新闻写作中呢?
关于评书的笔法有2种分类说法。一种说法是评书有7种笔法,包括倒插笔、惊人笔、暗笔、明笔、伏笔
、补笔、掩笔。另一种说法是北京评书包括13种笔法,即叙笔、明笔、暗笔、惊笔、捂笔、伏笔、缝笔、倒笔、插笔、栽笔、原笔、蹬笔、补笔。其实,不管评书有多少种笔法,都是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这些笔法的交错运用,组织情节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从而达到让观众百听不厌的艺
术效果。[1]
从借鉴新闻写作的角度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北京评书笔法的分类。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北京评书里的叙笔、明笔、暗笔、倒笔这4种笔法可以巧妙地借
鉴到新闻写作中,使广播新闻更有可听性。
(一)运用叙笔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叙笔,指演员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抒情。从广义上讲,除去书中人物的说话和演员的分析评论以外,凡是交代人物出场、“开脸儿”、“摆砌末儿”等,都属于叙笔。从狭义上讲,叙笔是说书的起头,交代说的是什么书,哪朝哪代,什么场合发生了什么事,必须铺平垫稳。以评书《白眉大侠》为例,单田芳老师开书第一回就用4句打油诗和“摆砌末儿”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交代了评书的历史背景。书中说道:“‘北宋仁宗坐汴梁,君正臣贤民安康。可恨西夏来入侵,致使中原冒火光。’三月的天气,万物复苏,秦川八百里,绿柳成行,风景如画。”
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借鉴到新闻写作中的导语中,直截了当地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等,如“延边州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昨天在延吉召开”;或是运用与时间、场合相符或相似的诗句、歌词、谜语等作为新闻正文的引子,如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来写过新年,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老师、写教师节等等,都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些都需要记者积累知识,灵活运用。
单田芳先生在为评书的书胆徐良“开脸儿”时说道:“顺着大道,来了一个人,这个人长得真是与众不同,此人身高八尺左右、溜肩膀,两条大仙鹤腿。往脸上看是面如紫羊肝、小眼睛、鹰钩鼻、菱角嘴,最显眼、最特殊的长着两条刷白刷白的白眼眉!大片牙、黑牙根,眼角往下耷拉着,嘴角往上翘着,要不注意活脱像个吊死鬼。”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由远及近、由身到脸,画龙点睛,把主人公的形体、外貌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一听就知道徐良这个人奇丑无比、十分怪异、与众不同。正像评书中所说,长相怪异的人必有异于常人的能耐和本领。这也为后文书介绍徐良拜师学艺、捕盗捉贼、除暴安良的事迹作了一个引子。
这种描写手法在人物通讯的叙事写作中也会经常运用。2016年,笔者采访了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周庆军,了解了其先进事迹。为了更自然、更贴切地开篇、布局,笔者简单地描写了他的外貌和衣着特征,借鉴了“开脸儿”的手法,写道:“刚见到这位检察官,他身材魁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每次穿着制服办案的时候,他总习惯照照镜子,看一看
巧用北京评书的4种叙述笔法写广播新闻
——以评书《白眉大侠》为例
荆立志
(延边广播电视台 汉语新闻综合广播,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评书,传统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表演形式简单、内容通俗易懂而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在长期的听书过程中,笔者发现,评书在交代人物出场、“开脸儿”①、“摆切末儿”②等艺术结构上,巧用的4种叙述笔法与新闻叙事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评书的叙述笔法写“活”广播新闻。
关键词:北京评书;叙述笔法;叙事写作;广播新闻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5-0146-02
第10卷第15期 2019年08月Vol.10 No.15 August  2019
147
胸前衣领上的检徽。这看似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却明显让人感受到了一名检察官的信仰。”这几句简单的介绍,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性质,也为后文介绍他履职尽职、帮助众挽回经济损失的先进事迹作了铺垫。
(二)结合运用明笔、暗笔,让新闻细节更生动,刻画人物更精彩
顾名思义,明笔是讲故事中现场发生的事情,暗笔是指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两种笔法经常结合使用。评书一般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开展的,使情节连贯、线索清晰,但有时容易造成节奏单调、迟缓,且因为受到时空限制,有的人物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如果不作交代,难免突兀生硬,若一一详叙,又会显得累赘冗长。因此,在采用明笔叙述故事的同时,巧用暗笔,插入说明性的成分。这种穿插和变化使情节游而不离,分而不断,且在渲染环境氛围、揣摩人情世态和构成悬念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以看作是明笔的补充和丰富。在评书《白眉大侠》中,“八步赶蝉”是徐良拳脚功夫里压箱底的绝艺,如果只用明笔叙述这8招就显得特别枯燥。单田芳老师在徐良擂台大战“飞剑仙”朱亮时,巧妙地运用明笔、暗笔相结合的方式,将明笔叙述“八步赶蝉”中的“铁拐李倒下天梯”“阴阳连环脚”“童子拜佛双膝跪击”“双肘压击”“黄莺掐嗉”等连环招式的厉害之处与暗笔叙述朱亮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这一段书显得格外精彩传神。书中说道:“朱亮翻眼一看,‘呀!’这一招来的厉害,往旁边一闪,认为徐良这一腿蹬空就落到台板上,哪料想上了当了,徐良这一腿,是虚招,意思是看看你往哪儿躲,盘着那条腿是真招,判明白你躲到哪儿去,那条腿才踹你。朱亮往左边一闪,徐良一看,正合适,撤左腿,探右腿,‘啪’,这一招发出来直蹬朱亮的面门,朱亮真没防备这一手,一看吓得真魂出窍,‘哎呀!’再想躲来不及了,朱亮万般无奈,往下一缩身,就躺到台板上,徐良这一脚蹬空。老西儿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看他倒在台板上,双腿一并,‘刷’,奔朱亮小肚子便点,这要给蹬上就没命了,朱亮心中暗想:这都什么招儿啊?招里面套着招,真是神鬼莫测,大概我就够呛了。”
这种明笔、暗笔结合的方式,其实最适合借鉴到广播新闻中的就是叙事与同期声的运用。例如,在笔者采写的新闻述评《春小麦为啥难迎“春”》中,就运用了多个农民的同期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农民担心种植春小麦怕旱、没有种植经验、玉米收购价格回暖等客观因素。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心中难以割舍的“玉米情节”和当地推广种植春小麦的受阻情况。这样既烘托了新闻事实,起到了一定的评论作用,又避免了简单叙述新闻事实的枯燥。
(三)运用倒笔,完美补充新闻背景
倒笔,指在叙述过程中倒叙以前发生的事情,直转回正书。与叙笔按时空顺序、原原本本、娓娓道来不同,倒笔别具一格,先叙述结果,或从中截取一段,然后返过头来提示故事发生的原因,以此制造悬念,既能提高观众的欣赏兴致,又能促使观众寻根探由,追溯来龙去脉。评书表演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张嘴,表不了两家事”,需要补充当前书本以外的内容,就要运用倒笔和插笔。其中,倒笔作为倒叙手法,最适合用来交
代背景,运用到新闻写作中也最为贴切。
在评书《白眉大侠》中,介绍二号书胆白云瑞大战“飞剑仙”朱亮时,运用大量的篇幅倒笔叙述了白云瑞的身世、弃文学武的经过以及3位老师(疯僧醉菩提——少林寺凌空大师、威震西方老鸳鸯——公冶寿长、上三门总门长——白云剑客夏侯仁)授艺的过程,让听众明白了为什么白云瑞的功夫如此了得,也
为后文书开封府遇难题时,峨眉剑侠等绿林朋友出手相助的书本埋下了伏笔。
在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尤为重要,常用“据了解”等字样引出。它既可以让新闻通俗易懂,让受众知晓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更可以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例如,这样一则短消息:
12日,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公布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经各地筛选推荐、专家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全省51个村镇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我州有10个村镇成功入选。
徐良的照片
这十个村镇分别为,盛产优质苹果梨的龙井市老头沟镇,以种植黑木耳闻名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胜村和图们市石岘镇河北村,种植有机水稻的图们市凉水镇鹤林村、龙井市东盛涌镇太平村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打造休闲农业的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嘴子村、发展畜牧养殖的图们市长安镇富岩村,发展特水稻种植的安图县石门镇镜城村,发展蒲公英人工栽培的安图县新合村大桥村。
据了解,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指主导产业突出,带动能力较强,产品具有一定品牌优势,引领带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示范典型。评选这些典型,有利于引导示范村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新兴业态,积极对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加快一村一品提档升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还有一些评书笔法也在新闻写作中有所体现,但不是十分明显,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结语
评书叙事的这4种笔法在新闻写作中比较常见,也包括新闻稿件的基本格式。但是,评书艺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需要选择性运用。只要我们平时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灵活运用,一定能够有所收获。评书叙事有套路,功夫长短全凭说书人一张嘴;新闻写作有格式,水平高低尽在记者手中一支笔。
注释:①“开脸儿”,指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相貌、穿着打扮及其他外在特征等。
②“摆切末儿”,指描写人物的生活场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描写。
参考文献:
[1]潘秀英.评书知识指南(大课间实践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普及)[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13,72-73.[2]梁彥.北京评书[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60.作者简介:荆立志(1985—),男,黑龙江人,本科,初级职称,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