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狂英语S论版R3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
—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卢梓雅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劳伦斯笔下的《儿子与情人》是大众眼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作品,但父亲在该作品中承担的角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话语与地位对家庭中儿子与母亲关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拉康的“父 亲之名”理论,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与地位往往由"父亲之名”来替代,体现了父亲的
“菲勒斯(Phallus)”作用,即他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以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解读该
作品,分析作品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与"父亲之名”的缺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拉康;父亲之名
[中图分类号]1106
具荷拉与哥哥聊天对话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82-2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76
出版于1913年的《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 rence)带有浓郁自传彩的 成名作。自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对文本进行分 析研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研究开始呈现不 断攀升的趋势,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达到巅峰时期。其中,国内外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大体一致:以精神分析 视角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菲勒斯中心主义下社会中男女的地位及关系为主。其 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大规模工 业化对市民造成的影响,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 视角和对话性等,以及对劳伦斯的艺术写作手法进行研 究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儿子与情人》的研究虽 然众多,但鲜有学者关注小说中父亲的作用和影响;笔 者希望通过本文以“父亲”为切入点探究“父亲之名”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此名 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拉康的"父亲之名”
“父亲之名”(le Nom-du-Pfcre)这一能指符号在拉康 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期,拉 康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父 亲”只作为一个能指符号而存在,符号内在的“父
亲之 名”才是所指。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父亲之名”并不是“父亲”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天生赋予的,而是其 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和巩固所得。“父亲之名”象征着父亲在经济、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如 果一个父亲无法发挥上述作用,则其并不具有“父亲之 名
其中,“父亲之名”在家庭中的表现与俄狄浦斯情 结息息相关。正如拉康所言,“如果没有父亲,就没有俄 狄浦斯的问题存在,反过来说,谈到俄狄浦斯,就牵涉到 父亲的作用这一关键问题”(范荣2006:98)。“父亲 之名”在家庭中首先是一种力量和权威,负责制订各项 规则和禁律,象征界标志着小男孩对母亲的欲望被父亲 的名字所取代,即“父亲之名”警告并禁止小男孩对母 亲产生之欲。可见,“父亲之名”对家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父亲之名”与母亲的话语
“父亲之名”除了表现在父亲自身在社会和家庭关 系中的经济、法律地位和力量以外,还可以通过母亲的 话语得到体现。拉康曾提出:“要注意的是母亲是怎样 重视他的言语或者说他的权威的话;换句话说我们要注 意的是在推行法则时她给父名保留了个什么样的位置”(2001:514)。倘若母亲对父亲的地位和权威表示认可 和服从,即便父亲已经去世,那么“父亲之名”仍然会在 家庭中生效,此时家庭的三角结构就会转换成:“父亲之 名(母亲的话语)一母亲一孩子”(范荣2006:101)。由此可见母亲的话语对“父亲之名”的实现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中,开篇描写莫雷尔夫妇早年婚姻
182
2018年第4期|文学评析
和美的光环消散后,夫妇二人由于性格思想不合陷人了 不断的争吵,莫雷尔太太开始鄙视自己粗鄙无能的丈夫,以至于逐渐“亲于孩子,疏于孩子的父亲”。作为 “父亲之名”的能指,莫雷尔虽为一家之主,却发现自己 在家中徒有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在思想和情感上却和 其他家庭成员格格不入。在与妻子无休止的争吵中,他 日渐变得麻木,自己试图摆脱“父亲之名”:“家里人怎 么想、有何感觉,他不再当回事了”。由于受到母亲话语 的质疑和针锋相对,对莫雷尔来说本来就并不强大的“父亲之名”早已在这力量悬殊的抗衡中受到动摇。
总的来说,莫雷尔象征的“父亲之名”风雨飘摇,在 妻子日益强势和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被不断消减。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仅使莫雷尔被排挤到真正的家庭之外成为“局外 人”,更使家庭成员产生了心灵与肉体的扭曲,甚至滋生 出有违伦理的感情。下文将会对“父亲之名”不断消减 直至瓦解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详细论述。
3. 导致“父亲之名”逐渐缺失的原因
对莫雷尔而言,“父亲之名”的削弱是通过逐步转移的方式实现的,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转移:一是母亲的 感情从父亲转移到儿子身上;二是儿子对家长的崇拜也 从父亲转移到母亲身上。
首先,小说描述母亲逐步把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儿 子身上。在莫雷尔太太得知丈夫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真 性情后,两人的婚姻开始走向下坡,她把情感和希望转 而寄托于儿子身上。莫雷尔对妻子的这一行为别无办 法,只得“跟许多男人一样,默认了,把位置让给孩子们”,致使情感转移愈发厉害。其次,通过儿子对母亲的 亲近爱戴与对父亲的疏远畏惧可见儿子对家长的崇拜 也日渐转移到母亲身上。拉康认为,“双亲的竞争”对 “父亲之名”的实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这些效果中 俄狄浦斯的三元关系并没有完全被忽略,因为对母亲的 崇敬在这儿被看作是决定性的”(拉康2001:514)。因此,小说中莫雷尔家的儿子对母亲“一边倒”的偏爱和 崇拜注定莫雷尔的“父亲之名”终将走向衰败。
在母亲与儿子共同否认并削弱“父亲之名”的过程 中,问题实际上应归结于父亲莫雷尔本人。国内学者丁 礼明指出,倘若将母子相恋的问题放大,实际上是迫于 社会压力的父亲酗酒及与家人暴力相向转嫁生活压力,从而促使妻子“把正常无法得到的夫妻之爱倾泻给幼子 保罗”(丁礼明2012:94)。归根究底,可见造成“父亲 之名”的逐步转移和日益瓦解的原因,正是莫雷尔这个 “父亲”能指无法恰当地象征和体现“父亲之名”这个 所指。
4. “父亲之名”的缺失与保罗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
在小说中,受“父亲之名”的缺失影响最深的是二 儿子保罗和母亲的关系;保罗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 作者劳伦斯的自传角,其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深切地反 映出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伊俄卡斯忒情结。
保罗与母亲天生的与众不同的联系,以及母亲过于 热烈的爱子之心,先天形成了足够的养料浇灌母子间的 爱恋之花。到保罗涉足社会获得了法律和经济上的地 位,有能力成为“父亲之名”的能指后,他与母亲的感情 便愈加强烈复杂了。尤其在长子威廉患肺炎去世后,母 亲更是把腾出来的关心和依恋全都倾注于保罗身上: “母子俩相偕相伴,亲密万分。莫雷尔太太的生命现在 扎根于保罗了”。
最后母亲去世,万分不舍如恋人般悲痛的保罗与恐 惧无措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把“情人”的位置让与保 罗之后,莫雷尔对妻子就只剩下因“父亲之名”被转移 和剥夺而产生的怨恨和畏惧,这些年来一直制约着他“父亲之名”的母亲终于离开了人世,但他却永远无法 再做回一个真正的父亲。可见“父亲之名”的缺失对莫 雷尔一家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扭曲。
5.结语
综上,本文从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视角分析《儿 子与情人》中父亲一母亲——孩子三角结构的关系和 情感,探究“父亲之名”的缺失与儿子俄狄浦斯情结产 生的关系。正由于无法胜任的莫雷尔被不断转移与消 解自身的“父亲之名”,儿子保罗日渐取代了父亲的位 置,继而与母亲发生了超越正常母子关系的爱情,
成为 母亲真正意义上的“情人”。由此可见在家庭三角结构 中父亲之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儿子俄狄 浦斯情结的产生。可见,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结构对家 庭成员的心理和情感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G1
参考文献:
丁礼明.2012.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身份危机与‘拉康式自我’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3) :91-96.
[法]拉康•雅克.2001.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出版社.
范荣.2006.父亲是一种隐输一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 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5) :98-101_
毛信德.2001.劳伦斯[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英]戴维•赫伯特•劳伦斯.2007.儿子与情人[M].张禹九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Beede Howe, Marguerite. 1977. The Art of Self in D. H. Lawrence [M ]. Columbus : Ohio UP.
Lawrence D H. 1968. Sons and Lovers,Text,Background,and Criti­cism edited by Julian Moynahan [ M ]. New York • Viking Press.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