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时新作文素材快递
整理编辑: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刘国臣
★湖北十堰大学生王小林“宅”死家中。
【摘要】
大学生毕业不工作“宅”死,独居14年生活如野人。
【详情】黄子韬父亲去世
近日,湖北十堰一名不愿工作的男子被发现死在家中。这个叫王小林的男子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不愿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其母亲因争吵被其打成骨折后失望住到女儿家。男子像野人一样生存,不在厨房做饭,冬季只吃生蔬菜,而村民否认其患精神病,怀疑他是饿死。(据2012年3月18日长江商报)
【思考与观点】
▲王小林之所以“不满中专学校的安排”,一怒之下“不干了”。正是因为心里有个理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至于情愿饿死也不愿意动手劳作,这样的习性不是高傲和高贵,而是一种愚蠢。对此,我们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罪责难逃。
▲按说别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也不至于堕落如此。这里除了有他本人的奇懒原因之外,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了。很多人上大学目标都是在改变命运,甚至出人头地。从小学到大学教育都在灌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岂不知读书只能成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一个先决条件,重要的还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汗水和智慧。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不到称心工作,情愿“啃老”甚至饥寒交迫也不愿降低身份,甚至委曲求全一点。而这位王小林正是这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专教书。因不满学校的安排,工作不干了,再以后,什么都不想干了。
由此可见,不管大学还是中小学,知识教育至关重要,但品德教育及生活常识教育同样必不可少。不管社会上哪一类人,只有通过劳动保证了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事业和理想。如果自己连基本温饱都不能保证,还谈得上什么事业和前途?这就如同古人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一个道理。王小林之所以“不满中专学校的安排”,一怒之下“不干了”。对此,我们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罪责难逃。
▲这委实是一个个案,可切切不可当特殊的个例看。因为,从王小林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失败的影子,更可以看到当下部分青年人的影子。
应试教育下,教诲人的是如何做人上人,不是如何做一个人;是如何做一个劳心者,而不是如何做一个劳力者;是如何做一个社会精英而不是如何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是如何挤破头皮步入上流社会,而不是眼睛向下融入基层大众。
“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想做”。为他读书而早早辍学;怕影响他读大学,父亲去世也对他相瞒——家庭的爱、亲情的温暖,却并没有唤起一个男儿的责任心,唤来一个儿子的回报。仅仅因为不满校方的安排,就辞职不干,一去不回。“谈论时政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夸夸其谈,却又懒得劳作。最终,只有饿死的份儿。
读书时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天下舍我其谁;择业时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却“过尽千帆皆不是”,被待业。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实在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来源:《北京晨报》刘效仁)
▲当然,大学生“宅”死家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个偶然的简单个例,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
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疑问: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教育和社会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
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管报道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父母的呵护溺爱可见一斑。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奥尔波特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内在动力系统”。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思想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毕业后,王小林不能适应工作,不满学校的安排就辞职不干;回到家后,也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为此争执把母亲打骨折。显然,我们的国民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会读书考试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没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自尊。
此外是社会管理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急促的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部分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经不起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产生扭曲的心态、变异的心理,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正视公众的心理危机,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心理干预在城市刚刚起步,农村几乎空白。面对王小林长达14年的反常生存,村民却不认为其有精神病,没有想到也不懂得如何开导,解开其心结,最终酿成悲剧。
社会学家指出,“啃老族”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一语成谶([chèn]字义: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书。~记(预言将来的文字
图像等)。~语。),大学生“宅”死家中,提前为我们敲响警钟。早日修复教育和社会的缺失,让每一个公民心智成熟,独立坚强,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既是对生命的呵护,更是对未来的负责。(来源:人民网张遇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小林离职甘当“宅男”、不肯自立谋生,是因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仅仅因为懒惰成性?当事人已去,未经科学研究,很难再予证实。但
将其作为已成为日渐普遍社会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现象的一个案例来观察,或许会有些意义。“宅”到饿死,发生机会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栖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压抑地过着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积极地寻工作,也有人渐渐习惯了“宅”和“啃”,甚而将它当成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竟有65%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这样的数字,和它背后牵连的社会问题,已不可小觑。而人民网关于年轻人“啃老”行为的网调中,更有超过半数网友认为“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网友反对啃老,认为年轻人应该自立自强。年轻人体对于“啃老”高认同和理解,更让人忧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挟着明显的负向能量、消极心态,“宅家里太久了,会有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一位年轻网友这样说。在这个原本人际关系疏离、缺少信任的网络时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会,会难上加难。
需要认真对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现象,绝不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质考虑。以往30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与“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大学扩招后的就业难、年轻人收入敌不过生活成本的蹿升,则让他们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这样生在贫寒农家的个例,多数人并无短期内“饿死”的危机。
但一个国家有这样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须要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平公开就业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出长期、持续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能够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独立、成功的希望,有发展的奔头。同时,也要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有那么多成长时“聪明”、“听话”、“三好”的孩子,竟尔在接受了十几二十几年教育之后,罔顾亲人、缺少负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勇气,而不能成人?(来源:人民网姜泓冰)
▲湖北大学生的“宅”死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到大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家人、村人和老师的骄傲,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他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工作中稍遇挫折就气馁,从而辞职不干。现在来反观其家庭教育,如果当初他的父母能够教育他“成才先成人”,让他学会劳动,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创造”根植于其头脑中,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来看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了很多年,但其“成绩优异”“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等字眼仍折射出他所就读的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王小林的说:“如果人有来世,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这句话应该让那些仍把孩子“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家长深思,让那些“
口喊素质教育,实则从事应试教育”的学校警醒。
在今年(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啃老族”享受福利的资格,激励其自立自强。虽然这是一项很难进入操作程序的建议,但提案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确值得重视。“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除去资源层面、社会层面的诸多危害不说,单就对其自身的危害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啃老族”里很多人也像“宅”死的王小林那样有一个暴脾气,将父母打跑了,他们会不会被饿死呢?
正如提案中说的,“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虽然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但相关部门应该树立“早重视、早解套、早受益”的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的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但愿这名被“宅”死的大学生“编写”的反面教材能够在教育和激励年轻一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力更生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然,他的死真的没有任何意义。(来源:商都网作者:杨维兵)
【相关链接】
▲传说古时候有个懒汉,家人因为有事需外出几天,怕其在家饿死,就用锅烙了一个很大的饼子,在中间挖空,套在懒汉的脖子上,饿了只要低下头就能吃到饼子。但是几天以后家人回来看看懒汉还是被饿死了。原来懒汉只吃了下巴下的一点,两边的和背后的因为懒汉不愿意伸手转动一下,于是就活活饿死
了。
这个故事中的懒汉极像这位同样饿死的“宅男”王小林。王小林在同别人闲聊时话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同村的人甚至都说不过他。但是却从不做事。更甚至因为干活的事和母亲发生争吵,竟把母亲打成骨折。由此可见,王小林的好逸恶劳达到了极致。
▲《不能这样活》(作词:张藜)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呦吼)?春夏秋冬,忙忙活活;急急匆匆,赶路搭车。一路上的好景,没仔细琢磨。回到家里还照样,推碾子拉磨。闭上眼睛就睡呀,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
【名词:宅家】
当前中国大陆的新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汇,是新时代宅男宅女对自己的称呼,彼此间互称“宅知”。通常是指不安于现状、宅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延续自由、实现梦想的体。
释义:新时代宅男宅女对自己的称呼。
例:“宅知们早啊!有比宅家更早的没?清晨的网速真是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