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屏边县积极引导农户在退耕地旱冬瓜林下种植草果,但由于栽培技术不规范,管理不善等原因,在不少地方,草果成活率不高,已产生效益的,产量低,收益少。本文从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入手,就如何栽培和管理好林下草果,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屏边县;草果;栽培;管理;对策
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是姜科豆蔻属多年生常绿丛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为我国重要的食品调料和传统药材。草果是阴生植物,不耐强烈日光照射,喜有树木庇荫,温暖而阴凉,雨量充沛的山区气候环境,以林木荫蔽度为50~60%,海拔650~1500米,年平均气温18~20℃,空气相对温度80%以上的亚热带林下温润而富含腐殖质的森林黄壤、棕壤的阴坡最为适宜。云南省是我国草果的主产区,其草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屏边县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草果的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屏边成为云南草果的主产区之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制约着草果的生产发展,导致我国草果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都要从越南等国进口一部分草果,用于补充市场。草果产业,是屏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绿经济强县的重要产业之一,这是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屏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屏边县目前草果产业发展中暴
露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为保证草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1、屏边县草果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屏边县栽培草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大规模的种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屏边和全国一样,正从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的后期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初期,对经济发展的渴求,促使全县千方百计寻求发展经济的路子,但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边陲小县,税源极其匮乏,发展经济,困难重重。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发现种植草果是一个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因此,政府鼓励农户种植草果,信用社给予贷款支持,全县上下掀起了一种植草果的热潮。到1990年,天然林下草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公顷,进入盛产期,平均每公顷产鲜果1650千克,年总收入990多万元。在当时,对于一个财政收入只有400多万元的小县来说,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之后,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草果产业的收入也在成倍增长,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靠种植草果致富的农户达3200多户,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就有380多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政税收,不利的是,对天然林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草果要求周围的林木具有适当的荫蔽度,多余的荫蔽度会导致草果生长不良。同时,草果周围的草本和藤本植物及幼树必须全部清除,多余的荫蔽度也必须清除,才有利于草果的生长。因此,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必然要伐除部分树木,导致天然
林内由乔木、幼树、草本、藤本等构成的复杂林层结构变成只有乔木层的单一结构,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1996年,出台文件,及时叫停天然林下草果种植项目。文件规定:在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草果一律清除;在其它天然林内种植的草果,不允许进行管护,有多少产量采收多少,让其自生自灭;今后的草果产业在人工林下进行发展。
1997年至2001年,在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和旱冬瓜(Alnus nepalemis D.Don)林下种植草果试验获得成功。经对比试验,旱冬瓜林下草果的产量远高于杉木林,同样的经营管理水平,旱冬瓜林下草果每公顷产量达3375千克,而杉木林下草果产量每公顷只有1607千克,前者是后者的2.1倍。究其原因,一是旱冬瓜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杉木林;二是旱冬瓜有根瘤菌,是一个很好的涵养水源和改良土壤的落叶树种,落叶作为绿肥,腐烂后,增加了土壤肥力,其根瘤菌可以固氮,补充土壤肥力。2002年,屏边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树种就是旱冬瓜。屏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使旱冬瓜生长迅速,2-3年即可郁闭成林。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屏边县积极引导农户在退耕地旱冬瓜林下大面积种植草果。县林业部门每年培育草果苗1000多万株,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至2012年,退耕地和荒山荒地旱冬瓜造林保存面积达7355.32公顷,旱冬瓜林下草果已发展到4830公顷。
2、屏边县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存在问题
过去,屏边县在天然林下种植草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因为天然林腐殖质丰富,土壤肥力高,林内湿度大,农民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不需要投入什么技术,稍加管理,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收成。但人工林就不同了,它的立地条件和天然林有天壤之别。旱冬瓜人工林,在造林之前,有的是农地,有的是荒山,土壤肥力低,腐殖质很少,林内湿度也比较低。但决策者、规划者和农户都没有更多地去思考过二者的区别,对草果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认识不足,导致草果种植出现很多问题。
2.1 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2004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培育成为全县百万亩绿产业之一。加之,农民过去也从种植草果中得到很多实惠,因此在政府的大力倡导、林业部门无偿提供草果苗的大力支持之下,农户种植草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
时间,全县遍地开花,退耕地旱冬瓜林下种植的草果面积占到该树种造林面积的66.6%,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草果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特别是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如果空气湿度低,草果生长缓慢,即使能生长,也只开花,不结果。因此,草果的发展,同样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山梁等水湿条件差,以及难以修建灌溉设施的地方,就不宜推广种植。 2.2 旱情严重,成活率低,报废面积大
草果最怕的是干旱,据统计,2010年大旱,屏边县当年新种植的300多公顷草果,基本全部报废。多年
连旱,死亡面积达1893公顷,占总面积的39.19%。成活率在95%以上的只有2100公顷,仅占总面积4830公顷的43.48%,其余面积都要重新种植和补种。
2.3 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栽培技术落后
在退耕地内种植草果,农户仍然沿用过去在天然林内种植的老办法和土办法。种植时,不打大塘,不施底肥,天旱时,不浇水,导致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2.4 经营管理粗放
大部分农户在种植之后,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日常管理随意性大,重栽轻管的思想严重,管护投入很少。没有规范地对草果苗进行除草、扩塘、松土、培土、施肥、浇水等生产管理活动,导致产量很低。
3、加快屏边县草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抓示范和科技培训,带动产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
每个乡镇确定1至2名草果产业发展技术带头人,把这些带头人集中起来进行培训。以早实、优质、丰产为目标,加大县级草果科学种植和集约经营管理示范区建设力度,以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作为培训教材。再在每个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和村级示范点,让农民到示范点参观、学习草果栽培、管理的
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以及丰产致富的实际例子。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推得开的成功经验去带动和指导
面上生产,全面提高草果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层层抓示范,促进全县草果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3.2 加强园地整理,抓好补植补种
对干旱造成的草果报废面积和成活率不足95%的种植面积,林业部门要继续提供草果苗扶持和技术指导,做好补植补种。一般以夏末、初秋为宜,此时雨量少、气温高、日照长、杂草生长量大、种子尚未成熟,这个时段整地有利于曝晒挖出来的空塘和土壤,达到改善土壤通透性和充分消灭病、虫、草害的目的。打塘后15-20天回塘,回塘时先填放杂草、枯枝落叶物和地表土,约占塘总深度的一半,然后用取出来的表土拌堆肥、厩肥和火烧土等作底肥,回填至呈龟背状待移植。采用盲苗移栽:一般株行距为2.5×2.5m,种植塘规格为
50×50×30cm。选择生长健壮的幼苗,苗高35-40厘米,地径1厘米以上,根系8-12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每塘栽植2-3苗。要使苗木根系在塘中自然舒展,填土后用脚踩压实,浇水。
3.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配套设施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旱冬瓜林下草果种植,除了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并且水湿条件较好的沟箐地段之外,其余的都要修建水池、水窖等灌溉设施。按目前10公顷草果园,配15立方米水池(水窖)1个,平均每个水池(水窖)加水管等附件设备共需3400元计算,全县建483个水池(水窖),需投资164.22万元,采取农户投工投劳和自筹60%,县财政补助40%的办法,按目前的经济水平,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也是不难办到的。
冬瓜种植3.4 加强园地管理,提高草果产量
草果的茎,分直立茎和根状茎。直立茎由横走根状茎上的叶芽生出。根状茎在地下匍匐延伸,又称匍匐茎。由直立茎基部膨大处和根状茎节间向两侧对称生出新的匍匐茎,起支撑和储蓄养分的作用。如果不做好草果园地的施肥和培土,就会造成草果营养不良。为了得到足够的养分,草果的匍匐茎就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