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在强烈的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和趣味美作为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张一山的电影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
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为血和火的颜,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望。《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表达对信念的执著。电影不仅仅表达对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普通人对信念的追求。如果说此电影仅仅是对教育的关注,我们无法在张艺谋其他的电影中得到印证。而对执著的叙述确是他电影反复出现的主题。电影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重要性:破败不堪的校舍,生活无着的学生,毫无着落的教师.张慧科到城里去打工,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他的归来对整个山村的教育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至少在电影里没有讲清张慧科的归来对整个山村教育的影响。但是电影里唯一讲清的就是魏敏芝为“一个都不能少”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当然,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穷山沟里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近乎原始状态的教育状况在观众视觉上造成的强烈冲击淡化了人们对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的敬意。从这个角度,是对一个在普通教育岗位上坚持到底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歌颂。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中表达了对公平
的追求。秋菊对“说法”的执著使很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其实,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就能常常看到秋菊的形象 
对城乡差别的真诚关注则是他对中国现实关注的一个最为令人赞赏的主题.中国是一个城乡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差异的国度。有些艺术家关注城市,有些艺术家关注农村,而张艺谋却用他的艺术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一个都不能少》强烈地表现了城乡差别,因此对农村并不了解的城里学生认为电影太夸张,不真实.任何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受到它无比强烈的真实性。它使我们关注城乡的巨大差异,关注农民的命运,思考农村的发展对中国民族前途的巨大意义.至于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赞美就更是艺术家中所绝无仅有的了。
。.。 .。。
总之,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是张艺谋电影的大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