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小伙子赵杨,选业后的他,毅然选择了这一梦想中的职业,来到了
AUTHOR文|本
刊
实
习
记
者冯
嘉
馨
赵杨:
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南丁格尔”
丁丁 杨坤10th ISSUE OF 2021
TOTAL 476TH ISSUE
41
退两难,在家里收到消息的赵杨欣喜万分,马上报了名。“其实我一直在关注网络上的情况,早就想去了,
但不清楚怎么才能去,之前也不知道有请愿书,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赵杨也是三二零一医院唯一一个主动报名要求前往武汉支援的护士。
“家里人不同意,觉得太危险,女朋友也反对。不过还好,最后我都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小伙子笑得一脸憨厚,但目光里却写满了坚定和爽朗。就这样,一句话,一个承诺,一个转身,他踏上了奔赴疫情一线的战场。
1月26日,根据省卫健委统一部署,他会同汉中其
他3名医务人员一起赶赴咸阳机场,与陕西省第一批赴武汉医疗救援队会合后赴湖北武汉援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工作。
抗疫战士,中流砥柱
初到武汉的他,被分在了武汉市第九医院的重症监
护室的重症一组,这也是第一组正式进入医院并参与重症患者救治支援的医疗组。
经过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他进入到重症患者感染
风险最大的ICU 工作。这里的工作强度极大,每个班次都要连续工作八小时以上。每天进入病房前,赵杨都要按例穿戴层层的防护服及装备。一个班下来,工作服早已湿透,N95口罩的绳子将耳朵勒得生疼,戴防护手套的双手也被汗水泡得发白。尽管如此,为了避免防护物资的浪费,他从来没有在工作时浪费过一套防护服,哪怕体力到达极限,他依然选择咬牙坚持,直到本班次任务圆满完成。
作为重症一组仅有的男护士,赵杨主动承担了组内
所有的重活。由于没有中心供氧系统,无创呼吸机支持的患者需要每半个小时更换一次氧气筒,他总是主动地将空的氧气筒搬出病房,再将满的氧气筒搬回病房。一天下来,来来回回跑二十多趟,哪怕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衣裳,他也毫无怨言。
不仅如此,他的专业技能也在这个时候熠熠闪光。
虽然他仅有两年多的工作经历,但早已将重症救护的各种技能烂熟于心。武汉市第九医院是一个基层医院,不具备多项器管支持技术,组内其他护理人员也没有接触
过血液净化技术。在科室血液净化技术过硬的他,便成
为了临时的血液净化培训老师,将血液净化技术的原理、设备构造、上下机流程、置换液配方、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等教给医疗队内的组员,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和指导。就这样,他所在的医护组在组
内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九院第一例血液净化技术、第一例有创呼吸机技术及重症超声技术。
每当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时,他总会提前准备好
所有的医疗用物,勇于担任床旁协助护士。他知道气管插管时,气溶胶及飞沫的大量涌出是很危险的,稍不注意就会被感染,对于这项极其危险的操作,他总会把同事推向一边,自己来承担这项操作,只为了能够挽回每一条生命。他告诉自己:我要做和死神抢人大战中最强的勇士。
那是一个忙碌的白班,刚配合大夫完成气管插
管工作,正当他准备坐下来记录护理文书的时候,同事管的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赵杨立刻冲向患
者床边,协助同事摆放患者体位、判断病情、呼叫大夫、胸外按压一气呵成。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两个字:
抢人。经过全组人员紧密有序的配合,正确有效的急救,该患者恢复了心跳,大家在心电监护仪上看到了他们最想看到的心律波形。那是他们最想看的画面,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此时的他才微笑着松懈下
来,累得坐在地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却依然笑得像个孩子。
没有一个严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暖春不会到
来。有着像赵杨这样一批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医护人员驻守在一线,我们坚信,中国必将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我们也绝对不会退缩!
TUANYUAN
CAPTION
图 |
赵杨指导武汉市第九医院护士学习血液透析上机流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