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武 霄
摘 要:王秀玲著名河南曲剧艺术家,六岁登台,在漫长的舞台实践中上演过一百多部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一百多个各具特的闺门旦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形神兼备的美和生动传神的魅力,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王派唱腔风格。从而提升了河南曲剧的艺术品质,扩大了河南曲剧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河南曲剧艺术的表演手段和表现力。
关键词:王秀玲;河南曲剧艺术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武霄(1974-),女,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王秀玲河南曲剧艺术审美特质》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BYS015)。
王秀玲是河南著名的曲剧艺术表演大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长期的曲剧艺术舞台实践中对曲剧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使得曲剧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她不仅成为河南曲剧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形成了独具特的“王派河南曲剧艺术”,从而开拓了河南曲剧发展的新领域,对河南曲剧艺术事业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创造出久演不衰的剧目
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大地上,河南曲剧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自1926年诞生以来,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创新与演变,河南曲剧不仅行当完整、唱腔多样、剧目丰富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王秀玲作为王派曲剧艺术的领军人物,在曲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代表性剧目,并培养了一大批王派艺术的弟子,精湛的表演艺术培养了一大批戏迷观众。
王秀玲1935年生于汉口,父亲王俊卿是河南曲剧第一代名艺人,在父亲言传身教中打下了良好的艺术根基,自从1941年6岁时偶然机会登台演“坐轿”,开启了她的舞台艺术生涯。7岁时主演过《蓝桥会》等。其主演的《天仙配》对人物的艺术塑造很到位,受到观众的好评,当时她才9岁,人们以“九岁红”赞誉她的艺术表演才能。[1]她先后为我们伟大的表演过《王金豆借粮》、清唱过《小二做梦》《华庭会》《游乡》《风雪配》,也因此获得了主席九次接见的荣光。
王秀玲大师在漫长的河南曲剧艺术表演岁月里,先后演出一百多部曲剧剧目:有充满烟火气息的三小戏
《蓝桥会》《周老汉送》《采桑》《狐狸仙闹书馆》《小姑贤》《草人记》;有《铡西宫》《秦香莲》这样的蟒袍戏;也有《红楼梦》《花庭会》《柳毅传书》《风雪配》这样的钗裙戏;还有时代感强的现代戏《赶脚》《游乡》《掩护》《双美赞》《红嫂》《报春花》《白毛女》《江》《红云岗》《擦亮眼》等等。其中主演的《红楼梦》《风雪配》《花庭会》三部曲剧大戏,半个多世纪以来久演不衰,她也由此获得了“曲剧天使”“舞台美人”“活林黛玉”的赞誉。
《红楼梦》的成功演出将河南曲剧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该剧是1955年郑州市曲剧团成立以来排演的第一部大戏。这个戏一经上演场场爆满,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连续演出近百场,拯救了曲剧这一年轻剧种,也改变了郑州市曲剧团的面貌。王秀玲在河南曲剧《红楼梦》塑造的林黛玉人物形象不仅为自己带来了进京学习提高的机会,还使河南曲剧这一年仅29岁的戏曲艺术得到了新的突破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土生土长的河南乡村戏艺术摆脱一些媚俗的表现,由俗到雅,走上艺术化发展之路;《红楼梦》之前的河南曲剧剧目曲牌常用洛阳小调,如阳调,慢垛,诗篇等,而在排练《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单用小调,难以表述人物感情,于是融入大调曲牌,如《玉娥郎》、《二黄平》、《北柳》、《太湖》等。南阳大调和洛阳小调混合运用的尝试,增强了河南曲剧唱腔的表现力,拓展了河南曲剧音乐创作的空间,开启
126
音乐论坛
河南曲剧音乐设计之先河。
《风雪配》催生了河南省曲剧团的早日成立,促进了河南曲剧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1959年郑州市曲剧团组织排演另一部大戏《风雪配》,王秀玲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个欢快、喜悦、充满甜蜜感的高秋芳,成为《风雪配》的灵魂。她的多个唱段,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当年,郑州曲剧团带着《风雪配》等剧目到北京汇报演出,在北京掀起了观看河南曲剧的热潮。本来计划演出10场的《风雪配》,后来应观众强烈要求,加演到50场,并到中南海为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了肯定和表扬。北京演出两个月后,即1960年3月17日,河南省曲剧团正式挂牌成立。
《花庭会》使河南曲剧从地方走向全国。该剧来源于民间故事,是河南曲剧中以旦角为重头戏的传统剧目。1956年郑州市曲剧团组织整理改编《花庭会》并进行了首演,王秀玲主演(饰张梅英)。王秀玲凭借在《花庭会》中出的表演,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演员等奖。195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王秀玲主演的《花庭会》,河南曲剧首次登上了电视荧屏,从此使河南曲剧走向全国,扩大了河南曲剧的影响。
王秀玲带着乡村小戏从田间草台登上城市舞台,由河南走进北京紫金阁,唱响了中原大地、响遍大江南
北。《红楼梦》《风雪配》《花庭会》《游乡》等多个剧目被搬上银幕,录制成磁带、光盘,畅销全国和海外华人地区,成为传世的河南曲剧艺术精品。演员王琳
二、塑造出鲜活多样的河南曲剧闺门旦的艺术形象王秀玲在舞台上塑造的古今少女和少妇人物形象以形神兼备的美感著称,她深入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和个性特点,用鲜活生动,娇媚秀丽的艺术形象再现人物的柔美秀雅和纯真朴素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饰演人物的热情爽朗、活泼天真、悲戚幽怨、端庄秀丽、聪明伶俐等等,让观众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到真善美,深刻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艺术美感。
比如,在《游乡》对杜鹃的饰演中把碎步、蹉步、水袖以及云步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艺术加工改造塑造出杜鹃热情开朗的形象。比如杜鹃的出场,踏着欢快的云步忽闪忽闪挑着货箱上场,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乡村售货员形象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观众面前;一条擦汗的毛巾,借用水袖的动作,成为美化人物不可或缺的道具;用碎步和蹉步来表现山路崎岖不平,同时让挑的箱子摆动和身段变化一致,杜鹃这个人物就生动的呈现在舞台
上,熠熠生辉。在《红楼梦》的葬花唱段,林黛玉认为花落后埋在土中最好也最干净,反映了她对花的爱惜。王秀玲为了表达林黛玉对美的见解,在表演扫花时的动作突出一个“轻”字,不仅手轻脚轻,就连用于扫花的扫帚动作也很轻,生怕扫伤了落花,花瓣上落有尘土时轻轻捡起进行甩和抖后轻吹,放进花篮的动作也是轻柔,从而把林黛玉借花比喻自己的魅力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掩护》中塑造
的春兰抓鱼的表演也很生动传神,拍鱼、提鱼、鱼儿挣扎抖动,让人能感受到水星四溅,呈现出一个活泼调皮的渔家姑娘形象。
王秀玲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塑造出了传统戏中林黛玉、高秋芳、张梅英、孙玉姣、织女和现代戏中杜娟、春兰、红嫂、白洁、金菊、阿庆嫂、江雪芹等一百多个不同类型的少女、少妇形象。她塑造的这些艺术形象创造拿捏到位,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人物美的形象各具特,“活泼俊俏的俚俗美,缠绵秀雅的婉约美,天然去雕饰的清纯美,仪态万方的华丽美”。[2]展现了王秀玲精湛的艺术造诣,并升华成为观众心目中经典的艺术精品。经她塑造的舞台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经久不衰,成为了优美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得王派艺术植根众沃土不断创新发展。
三、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河南曲剧闺门旦唱腔艺术河南曲剧早期主要是男演员,唱腔接近于人声的自然音域,一般定调是C 调和升C 调,用大本嗓(俗称膛音,二本嗓俗称边音)演唱。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曲剧形成了旦角以“膛音”为基础与“边音”结合使用的用声技术。王秀玲的演唱吐字清晰,气息扎实,多用二本嗓,润腔考究;嗓音俏丽甜美、柔和纯净;讲究唱腔服务人物,对于饰演的每个角都进行反复琢磨,精雕细琢每一个段唱腔,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行腔柔美委婉,刚柔兼顾,扬、抑、顿、挫层次鲜明,情感表达细腻真切,扣人心弦的王派唱腔艺术,对于塑造闺门花旦那种可爱形象和娇美面貌发挥了重要的艺术魅力。
如在演唱《风雪配》“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天晚上”时,声音欢快亮丽,在行腔中加入了较多的润腔滑音、倚音、颤音。如“今日”两字、“还缺少”“还”都用倚音来唱,“上轿的绣鞋一双”的“鞋”、“独坐在灯光下”的“独”都加下滑音演唱,特别是“我出闺的前一天晚上”的“一”连续断音处理,“我想起终身事喜气洋洋”的“喜”字笑颤音的运用,以及轻快的衬词“那个呀嗨一呀嗨,
127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 07嗯啊哈呀依呀嘿”的演唱,将娇俏可人的高秋芳新婚前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活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声腔的设计,就缺少喜的彩,也不符合人物秀美灵动的形象。现代小戏《游乡》和传统戏《风雪配》都是喜剧剧目。《风雪配》中的高秋芳是一位爹娘疼哥嫂爱,备受家庭宠爱的温婉俏娇的小家碧玉,而《游乡》杜鹃是一位朝气蓬勃、热心善良、主动帮助落后同事的新时代女青年形象。王秀玲大师在塑造这两人物时,唱腔设计上饰演高秋芳声音甜美欢快、含蓄娇羞,饰演杜鹃相对而言声音更舒展嘹亮些。
在《红楼梦》演唱“离潇湘出绣帏来把花葬”时,声音柔美婉转,在行腔中运用了较多的润腔下颤音、嗽音。如:“离潇湘”的“湘”、“来把花”的“花”的拖腔中都用到了下颤音,“万重恨”的“恨”,“把花锄头洒泪”的“
洒”在行腔中加入嗽音点缀,生动地塑造出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和娇喘吁吁,运用声音表现出感物伤怀的感伤之美。现代戏《双美赞》描写的农村中的知识女青年金菊在接到参军恋人王志刚的退婚信后,自学考上大学,仍然在生活上常年照料王志刚的父亲的故事。这也是一部悲情的感情戏,同样是受爱情的折磨,但金菊是一位温柔含蓄,自强不息、善良的农村姑娘。王秀玲在唱腔表现上有别于林黛玉的柔弱摇摇欲坠的形象,而是声音柔中带刚。常香玉曾称赞说:“秀玲的表演唱腔与众不同,她演戏既通俗,又高雅,表演洒脱唱腔迷人,是一位难得的好演员。”[3]
四、为河南曲剧培养了一大批旦行人才和爱好者王秀玲为河南曲剧艺术事业拼搏奋斗几十年,在演出方面贡献卓越,是有目共睹之事。在传艺授徒、培植新人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经正式拜师收为入门弟子矢志传承王派艺术的,计有二十多人,均在各不同剧团担任主演,相当优秀。
亲传弟子有刘艳丽(河南省曲剧团,主攻花旦、闺门旦);乔杏娥(河南省曲剧团,主攻青衣、闺门旦);李卫红(河南省曲剧团,主攻刀马旦、闺门旦);杨环(平顶山市曲剧团,主攻青衣、闺门旦);张兰珍(郑州市曲剧团,主攻青衣、闺门旦)孙玉香(郑州市曲剧团,主攻花旦、闺门旦)张晓红(洛阳市曲剧团,主攻青衣、花旦、兼演小生、娃娃生)她们七位均居河南曲剧十大名旦之列;秦芳欣(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剧团,主攻花旦、青衣、闺门旦);冯宝娥(国家一级演员,洛阳市曲剧团,主攻花旦、青衣、闺门旦);苏咏梅(国
家二级演员,郑州市曲剧团,主攻闺门旦、青衣、兼演花旦、武旦)田美琴(国家二级演员,平顶山市曲剧团主攻武旦、花旦、闺门旦);徐香罗(洛阳市曲剧团,主攻花旦、青衣、闺门旦)郑瑞霞(主攻花旦、闺门旦);王光娇、袁春玲、王光辉、赵竹亭、胡志红、吴宝菊、毕双萍等等。未经拜师亲受其教有成者,少则有百余人;专诚求教学习《游乡》表演者达万余人;看影视录像光碟私自学习及远地电话求请教者,不可数计。对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曲剧艺术,收效至大。
王秀玲经历了河南曲剧的复苏和低迷,感受过河南曲剧的坎坷与辉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王派”艺术。她的表演质朴又婉约,清纯又华丽,既继承了传统曲剧的活泼俚俗,又吸收了京、昆、越剧的典雅细腻,俗与雅和谐统一提升了曲剧的艺术品格。她对河南曲剧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不仅使河南曲剧“闺门旦”行当更显鲜活生动,而且使河南曲剧旦角艺术的表演手段与语汇更加丰富多彩。总而言之,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作为河南曲剧第一代登台的女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丰富的舞台实践和不同性格人物的成功塑造,提升了河南曲剧的艺术品质,扩大了曲剧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曲剧艺术的表演手段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杨穆佳.浅谈“曲剧天使”王秀玲的表演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4,(03).
[2] 杨环.秀雅玲珑俏无限[J].中国戏剧,2010, (03).
[3] 荆桦.王秀玲独树一帜的王派艺术[J].中国演员,2009,(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