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初中语文
编号
                         
作文教学的根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
——初中探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
初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写起作文要么是干巴巴三言两语,要么就是语言罗嗦不简洁,要么层
次不清,没有连贯性。针对于此,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从生活中探究写作的话题和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解决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问题。我的做法是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中认识生活,在课外活动中感悟生活,在校外体察生活,从而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关键词生活;    探究感悟;    体察表现;    作文
初中生由于年纪小,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多少生活历练、社会知识,人生阅历不丰富,加上他们平时读的书少,积累少。因此写起作文来,要么是干巴巴三言两语,要么就是语言罗嗦不简洁,要么层次不清,没有连贯性。这种硬着头皮七拼八凑、胡编滥造的现象,主要是缺乏生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冰心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从生活中探究写作的话题和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解决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问题。我的做法是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中认识生活,在课外活动中感
受生活,在校外体察生活,从而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一、 引导学生在书本中认识生活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重,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把阅读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阅读丰富生活,学生通过博览书、背诵吟读,积累大量的间接生活经验。读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书本阅读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探寻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书本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书本内容。探究性作文教学必须走阅读与生活结合之路。
1、在语文课本中认识生活
教室是狭窄封闭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这唯一的空间,成了离开水的鱼儿。既然无源头活水,学生只能被渴死、困死。语文的外延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课文里的知识,更要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以广阔的视野投向生活,走进书本,走近生活,去体味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丽。
看似普通的语文课本,饱含着生活的激情,它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对写作有用的东西。平时讲课时,我注意寻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比如读朱自清的《背影》,理解父子之间的深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我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激;读苏轼的《水调歌头》,面对中秋的明月,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读《羚羊木雕》使学生感受到同学友情的复杂;读《香菱学诗》,很多同学产生阅读《红楼梦》的愿望……这样我让学生从书本回归于生活,让他们内心潜伏的写作激情,在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生活
在学习写作时,不妨吃着“课本这只锅里的,还要看着“课外”这口锅里的。课外广泛阅读优秀的书籍、报刊杂志作品,可以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增长生活知识,并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方法的探究,文本的点拨与启示有利于触发学生头脑中各种潜意识的苏醒,在文本欣赏与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水平。
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我鼓励学生要树立多、杂、新的原则:多,指读书的数量要多,要利用自己的时间多读;杂,指读书的面要阔,不但要读名著,更加要读各个方面的好书,不怕知识琐碎;新,指读书要多看新书,掌握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读以前的著作。走进图书室,让在学生自由阅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好的文学作品能启发吸引学生。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上下五千年》、《西游记》、《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等,都能启迪他们,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及热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感悟生活
课余活动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它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也就越充实,形象也就越生动鲜活。我平时经常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余活动,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实实在在的事情,使之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班委选举,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三分钟讲演”评论校园新人新事;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别字、病句;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学校课余活动,把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作文探究实践,又是感悟生活。
我要求学生写生活随笔,要与时俱进写新近发生的事,写自己的中学生活,写当天当时当事。在命题作文时,我会拟一些像《上中学以后》、《成长的烦恼》之类的题目,有意把学生引向当前生活。我收到的第一篇写当前生活的随笔,是一男生写自己参加学校篮球友谊对抗赛的感受:赛前准备,赛中曲折,赛后体验。虽然笔法稚嫩,但有真情实感,我让他在班上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告诉学生说,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随笔,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在这样的激励下,同学纷纷开始关注身边生活,书写生活。
三、引导学生在校外体察生活
风筝的做法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离开校园,社会与家庭又是一本无字的书。我引导学生去用心翻阅,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只要做到用心观察处处留意挤可得到丰富的写作材料。要让学生将万花筒般的生活聚焦一点,心有所得,我向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
1、看一看,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平时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各地欣赏美好的大自然,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寻访名人和历史的足迹。有条件的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或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利用课外时间让家长陪孩子到郊外放风筝带孩子参观访问父母工作的地方,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比如春天来了,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点(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学校植物园等),用一双慧眼仔细观察春天的景。周末我让农村的学生利用休息的机会漫步家乡故地,城里的孩子漫步须江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到处遛一遛,慢慢看一看,感受春天的气息。
当他们与生活亲密接触后,内心受到触动,等到写作时自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如看到自然风景,看彩的变化,四季的不同,就写下《江城四季景》;看人文景致,看白天与夜晚的异同,就写了《黑夜白昼两相宜》;看到过去的照片,看同一个人今昔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就写《那年的春节》;看到爸爸妈妈衣着的变化,工作日的衣着,节假日的衣着,感受着生活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就写了《妈妈今天真漂亮》等。
2、听一听,做生活的有情人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听别人讲,可以充分感受别人的那份情感。听爸爸妈妈议论工作、
讨论生活;街头巷尾、商场菜场,稍加注意,便能听到一些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语言。我还引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艺术人生》、《东方时空》等电视节目。通过现代传媒,丰富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了解,从而有所领悟,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汶川地震的发生,带给学生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同学们每天关注新闻,争阅报纸,虽不是亲身经历,但体验和感受却非常深刻。有了这些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表达出来,这便不是一件难事了。我抓住这个难得的写作机遇,引导学生写出了许多充满真情的好文章:《感人的一幕》、《悲痛之后是力量》、《我们是一家人》……有同学在文中写道:“看完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后,让我觉得非常揪心,我希望大家能献出爱心,拯救我们的同胞吧!”孩子们虽然不能亲自去现场,但通过电视、报纸,都已经大致地解了地震的情况,也看见了一个个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因此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
3、想一想,做生活的思考者
思维是智慧之树上最美的果实。我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我引导学生透过看得
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有一女生在生病之后,通过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她在随笔结尾写道:“今天我病了,让我感受到被亲人关心和照顾,是多么的美好。我为有这样一些爱我的亲人感到高兴幸福!”我告诉学生:我们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抒写生活。
四、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生活
观察到的生活需要时间沉淀,要让时光的长河冲去其中的尘沙,只把闪光的金子转化成闪烁的思想火花的文章。初中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乐于表现自己,有很强的可塑性,也许有些学生只是对生活的描述,没有深度挖掘。我认为要保护学生在感受生活中所激发的那点火花,给他们展示内心世界的自由。
1、让学生易于动笔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
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绝非易事。我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选材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习作自由,我只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多加启发,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有条理,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平时的随笔更是不加限制,不拘形式,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路,只要心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本子,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可以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也可以是短短的两三句话;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个精彩片断的描绘,也可以抒发心中的某种情感。渐渐地,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活泼生动起来,见地越来越独到深刻起来,写作的本领在无形之中渐渐高明起来。
2、让学生乐于表达
我让学生写生活随笔时,非常重视体现层次性,对于后进生我采用“扶着走”的方法,只要求他们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记下来,内容不空洞,语句通顺,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这样放缓了习作的坡度,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写作。对于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则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提出更高
的要求,要求题材新颖,构思独特,语言活泼,力求精益求精,每次习作都有新的进步。这样分层要求,可适应和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作水平,避免了望尘莫及的心理压力,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多数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探究,自觉愉快地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