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造与沟通的服务平台
——由《交换空间》谈起
朱艳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栏目,中央二套的《交换空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受众并逐步成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取得了相对持久的荧屏魅力。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在立足实用性的基础上以娱乐化的包装,激发出平民创新理念,并达到沟通交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服务节目交换空间创造沟通
《交换空间》原是美国有线电视台TL C创立的一档名牌栏目.平均每期节目能够吸引600万美国观众。就是这样一个克隆而来的服务节目在我国荧屏上一出现就迅速红及大江南北.并成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财经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以它们独有的实用性,带给人们的创新理念和人文关怀,悄悄地获得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并逐步品牌化。如今,《交换空间》的收视率还在节节攀升。没有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那么耀眼的包装。也比不上新闻节目的很强的现实性和焦点性,更不具备影视剧节目那么精彩动人的情节和冲突。那么生活服务类节目靠什么来吸引受众呢?下面就从《交换空间》出发,探讨服务类节目的成功秘诀。
一、吸引受众的三要素
1.以时尚的实用性为本
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来说。实用性是其根本,因此.不论再怎么注重形式,注重娱乐化包装,服务类节目都不能失掉实用性这个内容核心。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的经济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不断调整.生活当中的新鲜事、新奇事层出不穷……总之,围绕生活变化方面的信息是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取之不竭的源泉。迅速、及时、实用的生活类信息是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核心看点。《交换空间》能够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栏目.与其节目选题内容与表现形式都有着很大关系。首先在选题方面就真正做到了切合观众的需要。央视二套之所以推出《交换空间》这个栏目,与近两年买房热、装修热这个社会大背景有关.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主要以销售清水房为主.加之普通人专业知识的不足,每年有三百多亿元在家装中浪费。因此如何帮助中国人树立正确的家装观念,是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交换空间》栏目正应了大众的这一需求。它的宗旨就是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环保家装.为观众提供健康环保的家装常识。例如在节目的采购家装用品环节.设计师往往会告诉观众某些家装材料的特性、质地及其适用场合,而此时屏幕下也会打出一个提示。例如.其中有一期节目中在挑选儿童床上的床幔时,看到丝麻类的纱时,设计师就解说它的一些特性,同时屏幕提示:“丝麻类的纱帘手感舒适,怎么制作空间
保养比较麻烦,需要干洗”,但这种纱不适合用在儿童房里。设计师提倡在儿童房用玻璃纱,屏幕义打出提示:“玻璃纱光泽度好,耐磨,可水洗”。设计师的介绍加上一些小提示.受众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家装购买常识。
2.以娱乐化的包装为看点
按照传统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制作观念.实用性显然是第一考虑。然而众所周知,被众多影视剧与综艺娱乐节目宠坏的观众的“胃口”早已变得十分挑剔。娱乐化的旋风让受众更偏爱节奏轻松快乐的节目。仅仅有饱满的内容、丰富的实用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具有娱乐化的包装,要轻松好看。《交换空间》的成功正是将实用性与娱乐性因素恰当结合的一个范例。“《新周刊》在‘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中,把‘最佳生活节目’的桂冠送给了《交换空间》。它的评语是:‘它以难以复制的创意,吸纳兼容多种节目类型的特质,在资讯服务、生活体验、真人秀的联动下迅速突围而出。作为中国内地的第一档家装真人秀.它拒绝毫无创意的复制.而是用诚意奉献了百宝箱、搜街、旧物改造等中国式的经典细节,成为2005年上升最快的电视节目。这既是对大胆创新者的鼓励.也是给后来者的一个启迪。”’①的确,真人秀的外形是节目一个主要的娱乐元素.每期节目中参赛的两个家庭都是从全国各地千百个报名家庭中选中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节目开始会首先对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兴趣爱好等作简单的介绍。整个节目的录制不在演播室,而是以记录的方式跟踪整个装修过程,特别是参赛选手在屏幕上的一举一动并不是在演,而是真正在劳动在创造。他们更关心怎样发挥自己的创意用有限的8000元在有限的48d',时内为对
方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家。这种类型的真人秀就少了编排的痕迹,更生活化、自然化。百宝箱以富有童趣的形式打造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搜街以轻松的日常化的表现提供购买常识。旧物改造更是用出难题的方式来激发选手的创意。另外,节目形态中的悬念设置符合受众的期待心理.两个家庭交换装修的方式以及两个设计师创意的大比拼.加上央视名主持王小骞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使节目形态更加轻松活泼,更具可看性。
由此我们看出。《交换空间》这类服务节目在做到保持实用性的同时又能做到“与时俱进”,顺应全民狂欢的娱乐浪潮,把乎民化、生活化的真人秀,刺激性的创意比拼,颇具期待视野的悬念设置等娱乐元素很适
245
当的融人节目,在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同时愉悦我们的眼睛和心情。’
3.以创造理念的传播为目标
“从创造的角度看.真正的电视创造.是激活‘创造’的创造。观众介入节目,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参与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情节的角式的创造.而是本能的自我的创造。为什么观众的参与能轻松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尽管那不是引人人胜的表演。原因在于那是一种发自本能、不加修饰、人所共知的自
然情感的流露。这种创造活动不会因为荧屏内外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其性质。”⑦不论对节目的少数参与者还是普通的受众,《交换空间》都能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特另U是其中的“旧物改造”环节。真实记录的参与者从构思到动手的过程,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在这一环节中发挥创造力可以让任何东西变废为宝。是节俭装修理念的体现。例如.有一期节目中一把破雨伞竟然能被改造成墙上的个性挂钩和婴儿床上方挂玩具的吊钩。栏目制片人张铁忠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一直倡导的自主动手、环保家装的栏目宗旨和所推崇的轻装修、重装饰的装修原则永远不会变……我们节目呈现的是二次装修,其实就是要传达给观众一种生活态度——倡导个人的创造精神.鼓励个人的设计理念
……”c虢阳的一对夫妇,看了节目还感觉不过瘾,跟着节目把家接连改装了三次.两人看了一期儿童房的交换节目,就动了心,立即去建材市场买了蓝的卡通壁纸,了专业人士来贴。自己边看边学,紧接着又“转战”餐厅。“其实,在平日的生活琐事中,每个普通人都能发挥创造力。过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把创造性只局限在少数人身上,比如。l画家、导演、作
家、发明家、科学家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位合格的创造家和发明家。”(L这就是《交换空间》传达
给我们的理念。
主持了一年半《天天饮食》的汪洋曾反思“服务”二字:“……跟电视人的进步相比.观众思想的更新恐怕
更为重要……真正的服务类节目应该是观众真正必需的.它看似平和却很有效,也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在这个层面上看,《交换空间》传播的创造理念体现了真正的服务大众。
二、节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实用、娱乐、创造,这是《交换空间》节目吸引受众的表层体现。然而,想要长久的抓住受众.不断的扩大受众。在节目的细节和深层中就要体现出感染人的地方。因此,一个节目在完成节目的基本诉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体现出创作者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将有助于提高节目内涵、扩大受众体。《交换空间》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以“家”为共感之源
“设计节目的内容.切记不要忘记涉及共同的感受,或者让人们都有一个共感的起点.或者让人们都在同一感受的原点上聚焦.或者让人们都能从同一感受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融通才能得以实现。”匹对于服务类的节目来说,似乎比其他任何节目都要有亲和力.因为所有的生活服务节目关心的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类节目也更容易到它的“共感”。我246国历来推崇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以“家”为核心的文化.而维系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则是住宅。,没有住宅就没有“家”,因此,人们可以倾其所有去购买自己心仪的住宅,尽心尽力想要把自己的房屋装扮得温馨舒适。这一直是我们儒家文化圈国家国民的一个特殊心结。因此.我们很重视“家”的完整和美好,完美和谐的家能给我们巨
大的生活动力和莫大的幸福感。《交换空间》栏目以“家”为共感源泉.舒适优美的家居环境是每个人都期待拥有的.节目到了受众普遍存在的隐在共鸣点。人人有家.人人有看的必要,所有将要家装的、正在家装的、已经家装的,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人都是其收视对象。这样,在心理上抓住了中国人对家的抹之不去的情结,也就最大范同的抓住了受众。
2.在审美趣味的沟通中体现人情
在《交换空间》节目中,原本互为陌生人的两个参赛家庭、设计师和节目组主持人,在短短的48小时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迅速打成一片。通过一个环节“百宝箱留言”,他们交流了对家的感受和热爱.并通过劳动和创造把自己对家居的审美趣味交换凝结在彼此温馨的家居中。其中有一期装修客厅的时候,设计师在改造主人家的电视墙的时候.很别出心裁的在墙面上依次钉上几个用来托桌球的小环。为什么这家人会喜欢把桌球挂在电视墙上呢?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很喜欢打桌球.每年他过生日.女主人都会送他一个桌球。设计师就把这些各的桌球挂在电视背景墙上。这样一来,既使背景墙美观出众.又恰当地浓厚了男女主人之间的感情。在“收房”环节.主持人王小骞揭示了设计师良苦用心,“……背景墙上的桌球必定会年年增多.随着花花绿绿的球越来越多,这面墙也会越来越漂亮。意味着这对夫妻长长久久了……”。还有一期节目,房主在百宝箱电留言说自己比较喜欢中式风格的装修.设计师就先用几块玻璃板做成一个壁挂式的C D架.然后再在内侧的玻璃板上贴上一组反映“婚庆场面”的皮影小人.这样独具民族特的中式风格就被呈现了出来。如此具备人文关怀的改造与装修是设计师和业主通过百宝箱留言达
到的一个交流结果,设计师的创意得到了实现。房主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设计师和房主的审美情趣达到一种完美融合。对于观众来说,这也是一个情感共鸣之处。节目的情感爆发处也即悬念揭晓时,就是主持人领着被蒙上双眼的业主收房之时.揭开眼上的遮布.业主往往先是惊喜大叫,继而会留下感动的泪水.他们虽然会由于激动而语拙,但最多的话就是感谢设计师感谢对方家庭的劳动创造。据节目组工作人员说.每期节目结束后,设计师和业主往往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会互相留下电话,由于比较满意没计师的创意.业主今后如果要再装修,还会邀请那个设计师来设计。还有很多观众,如果比较满意哪个设计师的风格,他们也会打电舌到节目组咨询……这样的反馈,就是观众和节目的交流,也是受众对节目价值的肯定。观众不仅仅只是看了一个精彩的节目.也不仅仅获得了一些家装创造的灵感,而是思想感情上受了感染:有一种强烈的爱家,爱生活的欲望想要表达。观众从节目中获得了价值认同感,节目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并提升受众的生活价值观。至此,受众同电视达到良性循环式交流。
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受众调查及思考
朱怡淼张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采用受众问卷调查的形式是源于观众在电视传播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是了解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现状的重要环节。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受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相当关注.地方电
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整体水平不高.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水平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受众调查
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四个重要领域:公务员为龙头,学校是基础,媒体是榜样,服务行业为窗口。许嘉璐曾撰文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①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作为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领域。不仅负有宣传语言文字规范的责任,同时也在创造语言文字的规范。电视是声画俱全的传播媒介,电视语言具有标志性和社会性,电视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方面均负有社会责任。而作为电视台形象标志的节目主持人不仅扭负着完成电视节目的宣传工作.也担负着推广普通话的示范工作。在媒体这个榜样中.主持人的语言是榜样中的榜样。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不规范现象不仅仅是个人习惯问题,而是有不小影响的社会问题,因此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笔者在对江苏省地方电视台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情况考察过程中,选择南京(省会)、无锡(苏南)、南通(苏中)、徐州(苏北)四个城市,随机发放观众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受众的角度来获得对江苏省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现状及对策的一些启示。
采用观众问卷调查的形式,是源于观众在电视传播活动中处于的特殊地位:电视媒体的传播价值最终通
过观众的接受实现,并且观众通过遥控器的选择来实现对电视台及其节目的评判.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与控制,这种评判具有相当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所以,观众是电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电视传播无时无刻不产生着重大作用和影响。研究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受众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在反馈中有针对性地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这次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四个城市各一千份.总计四千份。参与受众的年龄从10岁至60多岁,涵盖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有的年龄段,其中,20岁——40岁的中青年是参与问卷最多的;职业有学生、教师、公务员、商界人士、军人、自由职业者等。
对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问卷设计首先是集中在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标准化衡量依据——普通话等级证书上.90.5%的受众知道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书,9.5%的观众则表示不知道。在具体的等级上.60%的受众认为省级及省级以上电视台的主持人必须有一级甲等的普通话等级证书,30%的受众认为市级电视台必须有一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证书.25%的受众表示不知道各级电视台的主持人分别需达
《交换空间》节目以其平民化的娱乐包装,实用而具有时代特征及浓郁生活气息的内容,对普通大众深厚的人文关怀,精良的制作,给异彩纷呈的变化着的电视屏幕增添了几分彩.也给电视观众增添了一份欣喜。它的成功启示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创作者要把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趣的
节目形式予以表现.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生活修养,启发人们的创造,提升人们的情感,加强人与人的沟通。
注释:
①《交换空间卜一一个节目的蹿红.w ww.ect v.corn,2006,09.11.
②引自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4.第78页.
(》《交换空间>_一一个节目的蹿红.W X^rW.eetv.t om,2006,09.11.
(多引自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4.第86页.
⑤引自丁海宴.电视传播的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4.第190页.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1.
[2]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4.
[3]丁海宴.电视传播的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4.
[4]吴玉兰.电视娱乐型节日的文化思考.声屏世界,200l。01.
[5]孟繁权.咬定“实用”不放松——对生活服务类节目节目的思考.当代电视,200l,15.
[6]池毓敏.专业频道受众分析之我见.当代电视,2006年10月号.总第222期.
24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