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目光先是越过了山脚下的山杏树,然后是平展如镜的水塘。▲ 如果遇不到什么障碍,叫就可以抵达山上的城堡。
①大片大片初春的土地己经让农民梳理得图画一样干净。
②然后,便是一片更大的水域,地方话叫“泡子”,学名叫湖。
③一路鸟鸣不断,落到地上时,却是田垄上一排排嫩绿的禾苗。
④风吹过,如一颗颗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⑤集镇远处,是白云,白云下边是隐隐约约的罗通山。
⑥湖的那边是一搬家公司排行片五光十的集镇。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消费时经常遭遇一些“潜规则”,比如搬家公司谈好价格却临时被告知要按楼层加价,买窗帘遭遇商家收打孔费等。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规定”或所谓的“商业惯例”,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消费潜规则”实际上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问题。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受访者认为,装修(46.3% )、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 )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2.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 8% )、影楼(18.2% )和物业(12.3% )等。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就是不明显的、不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外的规则。“‘消费潜规则’屡禁不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日常消费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 日用品维修和餐饮等。”
调查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64.0%的受访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41.1%的受访者会维
权部门投诉,36.0%的受访者会忍气呑声,26.7%的受访者在网上发帖指责,11.3%的受访者会向媒体求助。
面对“消费潜规则,23.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容易,59.6%的受访者觉得不容易,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摘编自王品芝《“消费潜规则”横行,你“被套路”过吗》,《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二:
促销套路”深、“优惠账”难算。早在“双十一”前期,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拉开预售的战幕,促销手段也 是花样繁多,越来越复杂,让“剁手族”难以比价,倍感促销“套路”深、“优惠账”难算。不少网友反映今年 “双十一”不但要拼网速、手气,还得拼智力。梳理发现,商家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促销模式:定金膨胀模 式,即顾客支付定金后,将按照一定的膨胀比例享受高于其所支付的定金金额的抵扣;满减优惠券模式,即顾客在店铺中领取满减优惠券,“双十一”当天在该店铺中消费满一定金额可享有直接减价优惠;“1元”秒杀模式,即包括在“双
十一”当天的10点、12点、18点等时间点,顾客只需1元,可抢购个别数量有限的商品,以及额客可支付1元来获取特定店铺或特定商品的大额满减优惠,在“双十一”备天可使用;平台购物津贴模式,指平台提供的跨店铺满减优惠;现金红包模式,就是在订单支付时直接抵扣金额。促销模式的复杂化既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也令很多消费者被误导,这也是产生各种网购矛盾的原因之一。部分“剁手族”甚至怀念起以往简单粗暴的“半价”“立减”了。
(摘编自《2017年“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信用中国12月13日)
材料三:
把潜规则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做法。市消委会法律事务部陈朝辉认为:“反对潜规则,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要让它‘潜’不起来。只有将其暴露在阳光下,才能引起公众、政府的重视。而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的时候,原有的潜规则参与者中,必然有一部分会做出改变,从而打破商家之间的‘松散 而沉默的同盟’。”对于曝光潜规则,社会自治组织有其天然优势,而这更需要每一个消费者都站出来,将自己了解到的潜规则公之于众。
消费潜规则的出现,是商家或行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在市场化初期,秩序很不规范、
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因此商家尽量钻法律、商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空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潜规则的出现,意味着商家和企业在有些方面自愿或非自愿地成为松散的“攻守同盟”,他们步调一致。 而消费者是弱势一方,虽然要做到理性消费,但有时明知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收费,由于生活需求是刚性的,不可能不消费,而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自己也就只好被迫接受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出来打破这一平衡局面,这可以是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媒体,也可以是任何一位消费者。目前国家正在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摘编自《消费潜规则,商家的“钱”规则 》,“深圳新闻闽”2017年6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潜规则”在生活中很常见,消费者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商家的“消费惯例”,就是被“消费潜规则” 了。
B.遇到“消费潜规则”后,大部分人会采用各种方式解决或反映问题,证明在面对“消费潜规
则”时,维权很容易做到。
C.“双十一”期间,商家所谓的促销模式,有的隐藏着“消费潜规则”,复杂的促销模式容易引起网购矛盾和消费者的不满。
D.在市场化初期,规范秩序和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因此给了商家钻空子的机会,在最大化利益驱使下,“消费潜规则”出现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潜规则”现象屡禁不止,日渐隐蔽,且受害人员众多;出现“消费潜规则”的领域较广,日常消费领域尤为严重。
B.调査结果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可见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强。
C.消费者作为消费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当遇到刚性生活需求从而必须消费时,就只好被迫接受“消费潜规则”。
D.商家和企业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某些方面自愿地结成“攻守同盟”,步调一致地利用潜则侵害消费者利益。
3.“消费潜规则”如何才能避免?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畅销书概念的泛化以及成功学读物步入红海市场,成功学这一后起的名称得到运用,但也掺杂轻微贬义,暗含遭到愚弄或欺骗的报复性指称。____、似是而非的格言汇编或心灵鸡汤遭到读者的抵制和厌弃,宏观的结论或_____的人生忠告也不再受到欢迎。成功学读物市场的萧条,成为“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变的是大众关于成为“人生赢家”的渴求°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标准亦发生了个性化的松动,被贩卖和被消费的对象从成功学的鸡汤过滤为干货知识,碎片化时间与场景化消费的无缝对接让____后的成功学知识更加无孔不入。喜马拉雅、京东等音频平台的知识付费业务火爆异常。其他短视频平台、电子书平台和知识分享类平台也都不甘落后,并通过付费订阅、打赏、有偿回答等多种形式贩卖各式各样的成功学内容,应有尽有,任君采撷。( ),皆实现了对消费场景高度情境化的具象构拟,故对号入座者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 大而化之 改弦易辙 趋之若鹫
B.大而化之 千篇一律 改弦易辙 蜂拥而至
C.大而化之 千篇一律 改头换面 蜂拥而至
D.千篇一律 大而化之 改头换面 趋之若鹫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功学读物市场的萧条,成为“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变的是大众对成为“人生赢家”的渴求。
B.“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成为成功学读物市场萧条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变的是大众对于成为“人生赢家”的渴求。
C.“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成为成功学读物市场萧条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变的是大众关于成为“人生赢家”的渴求。
D.成功学读物市场的萧条,成为“知道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真实写照,但唯一不变的是大众成为“人生赢家”的渴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红酒的品评到奢侈品的正确发音,从实现财富自由的具体方法论到房间收纳的断舍离
B.从房间收纳的断舍离到实现财富自由的具体方法论,从奢侈品的正确发音到红酒的品评
C.从奢侈品的正确发音到红酒的品评,从房间收纳的断舍离到实现财富自由的具体方法论
D.从红酒的品评到房间收纳的断舍离,从奢侈品的正确发音到实现财富自由的具体方法论
4、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鴦在两下里。
C.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①送韦二少府匡赞②
杜甫
逍遥公③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注]①公安:湖北公安县。②匡赞:韦国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③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借对韦匡赞贤良有德的称赞和对送别筵的珍惜,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B.颔联料想别后情状,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
C.“古往今来皆涕泪”句,借助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抒写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D.诗的末句回到眼前:两人将分别,各自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思此心中痛苦无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