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简史:第八章邓氏迁移史第一节:秦朝以前邓氏家族的迁移史
核心提示:先秦时期邓氏主要还是以河南、湖南、湖北为活动中心,并向安徽、江苏等地迁移...
通过上面七个章节,孤峡山人已经明确向大家说明了邓氏家族是怎么来的:
今天的邓氏家族是源于商朝子姓分支曼公,到公元前678年古邓国灭亡邓氏作为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正式受姓立氏。古邓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团山镇邓城村。邓州不是我们邓氏家族的发源地,邓州与我们邓氏没有任何关系。今天邓州说邓州是我们邓氏故里、吾离陵在邓州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至此,我们邓氏是怎么来的也算是说清楚了,接下来,孤峡山人将按年代,将邓氏是怎么迁移的进行详细表述说明。
第一节:秦朝以前邓氏家族的迁移史邓太阿和徐凤年什么关系
一、先秦历史简介和婚育状况
(一)、先秦历史简介
本文所称的“秦朝以前”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等六个历史时期,《各个朝代中国人身高和寿命的估计(节选)》称,这六个历史时期人类寿命是“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男子平均身高156厘米,寿命31岁;女子148厘米,35岁。”“先秦:男子163厘米,35岁;女子150厘米,39岁。这个阶段,医学和养生学发展很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战争、殉葬等。”
1、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 或说是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共传14代,共17帝王(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2、商朝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也有称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又称殷、殷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后由于频繁征讨东夷造成国力空虚,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灭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及奴隶制鼎盛时期。
3、周朝
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也有称约公元前1046--约公元前24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
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公元前770--约公元前476年)”及“战国(公元前475--约公元前221年)”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4、春秋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四十二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5、战国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的后半期,但东周在前256年即已被秦国所灭,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依历来惯例,以三家分晋为起始标志,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最为强大的战国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6、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二)、先秦的婚育状况
《古代婚配年龄:女孩子17岁不嫁父母有罪》载:《礼记》中说,上古时代的人们是五十而娶,三十而嫁。中古三十而娶,二十而嫁,天子庶人同礼。当时的记载说,大禹也是一直到了三十岁才娶妻。周代制定的礼制上则明确规定: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周代的
这种规定应该是提倡的晚婚年龄。这么规定它有自己的解释,它认为:男子只有到了三十岁,筋骨才强健,才可以为人父;女子只有到了二十岁,肌肤才发育完好,才可以成为人母。而且男女年龄合为五十,也是一个宜于发展的大数,便于万物的生长。
但是事实上好像没有哪个王朝的王公贵族和庶民都等到这么晚的年龄才结婚。当时的周文王是在十五岁那一年生了周武王。春秋时期的诸侯也都是十五岁时就已经结婚生子了。《左传》上记载“国君十五而生子”,这是当时的大致情况。当时居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大体上也是这个年龄成婚。《左传》上记载楚平王为太子建娶亲时,“建时年十五矣”。秦汉以后的结婚年龄一般都没有高于周代,而且越到后来,婚姻适应于政治需要的趋势也越明显,年龄也越趋向小。
我们从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民间的婚娶年龄。汉代的著名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这样写刘兰芝结婚时的年龄:“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李白的叙事诗《长干行》中写的女子结婚的年龄更早一些。诗中的主人公是“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我国古代青年男女结婚的年龄》载:而在古代,男女结婚的年龄又有多大呢?据史料记载,先秦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战国越王勾践令:
男二十,女十七。
……
由此可见,各朝各代规定的结婚年龄略有差异。当然,古代人结婚之所以较早,还和当时人们的寿命有关。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约为20岁;18世纪增长到30岁左右;19世纪末期,也仅仅为40岁上下。
看看历朝历代的平均寿命就知道了,夏代18岁,秦代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代33岁。
《揭秘中国古代男女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大?》载: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
《解读古代结婚法定年龄:唐代男15岁 女13岁》载: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
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