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男星为何招人爱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13
        从去年起,一些演艺圈中的花样美男,因帅气冷漠、不苟言笑的禁欲脸,保守老派的价值观和神秘低调的私生活而被冠以老干部的称号。他们的走红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从审美角度来看,这是中古时期(唐后)男性审美的回归;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反映了后消费社会背景下,民众对社会道德感回归的渴望。
        宋儒+梁山好汉:奠定男性审美格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对于男性审美的风向一直在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期,与此同时,玄学清谈风气日盛,人们开始追求审美化生活,对本体也开始有了审美要求和想象,所谓魏晋风度。那时候的美男子,是宽袍大袖,啥也不干,哥儿几个天天啸聚山林(竹林七贤),不是喝酒就是写写寄情山水的文章诗歌等。
        魏晋时期男子颜值巅峰是文学家潘岳(俗名潘安),《世说新语》,其中有一篇《容止》,
专门写美男子的仪容。其中,潘安就占了极大篇幅: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就是说姿容俊美之外,还别有一股勾魂摄魄之风情。
        这种对于男性的洒脱审美一直延续到唐朝,又因加入了异域风情而更加开放多元,在魏晋风度的基础上加了七分剑侠之气,例如仗剑走天涯纵死侠骨香的李白。盛唐时期刚健清新、气宇轩昂的男性审美观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健康的男性形象(如李世民)。
        直到唐朝,在审美领域占据主流的始终是道家学说映射下的审美观,崇尚自然、自由、开放而无为构成了唐前社会对男性的主流形象要求,这绝对不是如今老干部们所代表的审美观。
        关键转折出现在宋代。宋代文化内转,儒学完成内圣的重新建构,尤其流行这种老干部大陆男星”式的男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文人也不似唐前那般放浪。到了明清,小说中比如《水浒传》中的男性(武松、宋江、杨志等),都是终日只知打熬筋骨,在女上却不十分要紧的禁欲系老干部
        从此往后,以宋儒和梁山好汉为代表的男性形象便奠定了中国人对于男性审美的基本格
调:深沉、内敛、低调、坚韧不拔、胸怀天下、不耽于小儿女的小情小爱,泰山崩于前而不改。
        后消费社会,民众期待道德感回归
        不过,儒家价值观占据社会主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何老干部们最近才红呢?实际上,老干部的红火并非特殊的新生现象,而是社会对于传统儒家男性审美的回归。
        从宋代算起,中国人在审美上的压抑已千年,尤其是经过建国后意识形态的禁锢,更是连原先的儒家审美观都取消了,更别提放浪不羁的道家审美和西方开放多元、崇尚人性解放的审美观。但什么也无法阻拦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因此,八十年代的文艺复兴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美学。高尔泰在《论美》中美是主观的这一响亮口号被广泛传播,如一声惊雷引爆沉闷的文艺空气,李泽厚又推出《美的历程》、《美学四书》,让人们的美学观念逐渐解放。《杜秋》将高仓健的深沉有力的男性之美传入中国,以《庐山恋》、《小花》等为代表的爱情电影又让郭凯敏、唐国强等奶油小生的年轻男性美红极一时。此后的琼瑶戏又把马景涛等疯狂夸张的男性表演风格带到大陆。
        艺术有轮回,经过近三十年的消费解放,人们逐渐对通常意义上的明星消费感到厌烦,他们对表演性过度的男星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人们对贵圈真乱这事达成了普遍共识,对于娱乐明星乖张的行为方式和一掷千金的奢侈糜烂生活感到愤怒与不适,娱乐圈成为黄赌毒的重灾区。再加上传统文化在近些年来的复兴,来自日本的断舍离禁欲系文化的引进,人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向新保守主义靠拢,这些为人低调的老干部们便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在媒体和公众期待视野的共同催化下,老干部男星禁欲、古板、不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被抓住并放大,偶尔的随性之举不仅不会毁掉人设,反而促成了圆形人物的反差萌
        如此看来,老干部的走红并非偶然。在拜金主义成为主流社会风气之后,人们需要普遍意义上道德感的回归,老干部们三观正、作风老派、吸金能力强而保持勤俭,对艺术和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坚守和追求,这正好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期待。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