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人们总要谈起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人,而往往忽视了张荫桓,实际上他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为此,他在1898年三月之际被革职流放新疆,又被杀害,是我们不应忘却的。
张荫桓(1837~1900年),字樵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今佛山市)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富有冒险精神。第一次参加县试没考中秀才,便不再应试,而是埋头外语,研究洋务,另寻作官途径。二十一岁时捐钱买了知县官衔,入山东巡抚幕府掌管文秘,以识力过人、才大心细、究心世务、治事精密晋升为道员,升任安徽按察使。
1884年,张荫桓以通英语、知外务被慈禧太后赏识,授三品卿衔,任命他为总理并处理外交事务。次年被任命为特派驻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使,侨居华盛顿三年之久,办理华工被害案获得赔偿,对西方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回国后写出了反映出使记录的《三洲日记》,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又任户部侍郎,赏加尚书衔,从此一身兼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重要大臣之一。这主要是靠他的才干。他多才多艺,诗文自成一家,极为当时名流称赞,擅长作画,人称有冠世之才。
1897年(二十三年),张荫桓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
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他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利用自己的职权和收受贿赂等种种传闻,受到别人的揭发,但都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这主要是他与光绪帝的师傅、军机大臣翁同龢关系密切。正因如此,光绪帝才格外信任他。
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了解欧美富强之理,每次归来都为皇上讲述,皇上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戊戌(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朝中守旧派大臣说他迷惑圣上,要求将他囚禁。但这并未动摇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张荫桓的信任。他于6月11日依然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维新派人士。
在103天的变法期间,张荫桓做了四件大事,为此慈禧太后非常痛恨他。
9月21日,慈禧发动,捉拿张荫桓,准备处死。由于外国列强的干预,使张荫桓得免死。在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他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
关于张荫桓的流放情况,清末史书极少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文章里可略知点滴。他出嘉峪
关时租赁了一辆有四条马的大车,在哈密受到哈密王的热情款待,并品尝了著名特产哈密瓜。他对哈密瓜赞不绝口。 1899年4月1张恒是谁日,张荫桓抵达新疆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 原来的红山宾馆,现在的新世纪大厦一带,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或许是他思念被囚禁的光绪帝,或许是他的流放待遇有所好转,他在夏秋之际捐修了鉴湖(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又称西公园)里的鉴湖亭,入园可见小岛上,矗立着一幢两层木结构阁楼。南面的牌子上写着 “鉴湖亭”。
来年春天,他有诗《春分》诗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清末乌鲁木齐的风貌。他不禁潸然泪下,身在边疆流放之中,心却在祝愿国泰民安。
但事与愿违,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八国联军武装入侵的前夕,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她把怨恨却发泄到对开战有意见的大臣身上,处死五大臣之前,先想到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边疆处死。张荫桓于1900年7月31日被杀,时年六十四岁。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惟一殉难者。尸棺暂放于红山脚下,次年春,由其子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在美英驻华公使照会下,慈禧为张荫桓平反,恢复官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