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琴学研究四川博物院馆⾥收藏的古琴,竟有如此深厚的故事
雷琴是唐代西蜀成都雷⽒家族所制古琴的统称,从盛唐⽞宗开元年间到晚唐僖宗咸通年间,历
时160余年,有三代9位斫琴⼤家号称“蜀中九雷”,特别以雷霄、雷威最负盛名。裴铁侠所得“⼤
雷”即雷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叶⽒乃清末⼈,祖籍四川成都,蜀派古琴
的著名传⼈,师承清末青城⼭道⼠、蜀派创始⼈(再兴者)张孔⼭。
成都张孔⼭系青城道⼠,与⾢⼈叶介福(字宗祦,晚清、民国初成都著名古琴家)共为《天闻
阁琴谱》纂集诸谱,内唯《流⽔》⼀曲,是其特⾊⽿。叶⽒旧藏⼤雷琴⼀张,为雷霄制,当时
驰名遐迩,今尚在。其琴甚古朴修箿,昔在北⽅所见,称为雷琴者,均不类此,为成都第⼀琴
矣。⾄于宋元琴尚多,明琴佳者甚少。南⽅海上必有特闻,仍盼随时惠⽰,作为笔谈,与会亦
佳。
裴铁侠所得“⼤雷”即为雷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此后不久,该琴即为裴铁
侠所获。裴⽒即将“双雷琴”⼀起拍成照⽚寄给查⾩西,刊登在1937年10⽉出版的《今虞琴刊》
杂志上,这也是“双雷琴”仅见的传世图像。由于当时摄影技术和印刷⼯艺相当有限,刊⾏的古
琴图⽚⽂字不甚清晰。
西蜀古琴受地域⽂化影响甚深,唐代著名的⼤琴家赵耶利曾云:“吴声清婉,若长江⼴流,绵延
徐逝,有国⼠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时之后。蜀中⼭⽔急,飞瀑悬泉,惊浪雷
鸣。”四川古琴于晚清取得重⼤发展,青城⼭道⼠、蜀派再兴者张孔⼭在四川传授古琴,闻名⼀
时,所谱《流⽔》《醉渔晚唱》《普安咒》《潇湘秋云》等曲尤为世⼈传颂,传琴艺于弟⼦华
阳顾⽟成、陕西邠州唐彝铭及成都叶介福等⼈。清光绪元年(1874),张孔⼭协唐彝铭将其多
年搜集的数⾸琴曲谱集详加核定,选出145⾸编成《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叶介福⾃助刊⾏。
此书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成为蜀派的主要琴谱,影响深远。叶介福被唐彝铭列⼊《斫
琴名⼿录》的最后⼀位。
“清夜钟”古琴,仲尼式,清代咸丰时期制。通长 119厘⽶,额17.9厘⽶,肩19厘⽶,尾12厘⽶,
厚5.6厘⽶。漆⾊断纹原为朱漆,于琴名附近⾯漆剥落处可见,其后改为⿊漆,未见断纹。琴
材配件:桐⽊⾯板、蚌徽、⽜⾓轸、乌⽊雁⾜。岳⼭、承露、龙龈、冠⾓等俱以红⽊制成。琴
腹款识:龙池内两旁倒刻⾪书两⾏“咸丰庚申锦江叶介福监制”“第四,梓⼯何湧⼭造”。琴背铭⽂
是在轸池之下刻⼤字⾪书琴名“清夜钟”三字。
孙中山孙女
图5 : “落霞”七弦琴正⾯
“落霞”七弦琴(图5、图6),落霞式,通长121厘⽶,肩宽19厘⽶。⾍伤多处,通体有裂纹、碰
伤,头部漆脱,通体呈⿊⾊,琴⾯为桐⽊,嵌螺钿⼗三徽。琴⾯张弦7根,其中有3弦为后
配,7枚轸为⽟质,琴边为焦叶边,底⾯为梓⽊。底腹下部右侧阴刻楷书“黄⽯程廷甲斫制”,旁
有篆⽂“华”字⼩印⼀枚。左侧阴刻⾏书 “叶介福重修”,旁侧有篆⽂“崇祯”⼆字。叶介福重修落
款,琴腹内所刻铭⽂为底板所遮,仅见“道光”⼆字。说明叶介福不仅能弹琴,也能斫琴。
图6 : “落霞”七弦琴背⾯
裴刚(1884—1950),字铁侠,号雪琴,四川成都⼈,蜀派琴⼈,原名⽟鸶。⽗亲裴良从为清末举⼈,曾任地⽅教谕。裴铁侠⾃幼承⽗亲教导,勤奋好学。裴铁侠早年曾两次留学⽇本,在⽇期间加⼊孙中⼭的同盟会,与近代四川著名⾰命家吴⽟章先⽣为同窗同室挚友,在这期间改名裴铁侠。1921年毕业于⽇本法政⼤学,获法学学⼠,回国后在民国政府任职。1915年秋裴铁侠开始研习琴学,⿎琴挥洒⾃如,字正⾳圆,余韵满指,代表琴曲有《⾼⼭》《秋鸿》《胡笳》等。
图7: “醉⽟”琴正⾯
图8:“醉⽟”琴背⾯
裴铁侠还是⾼⽔准的古琴收藏家,收藏有20多张唐代⾄清代名琴,有⼤、⼩雷琴,还有“诵馀”“醉⽟”“浮⾹”“龙嗷”“古龙吟”“寒⽟”“⽵寒沙碧”“引凤”等。他的古琴相继被其他博物馆收藏,其中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五代“引凤”百衲琴、宋代“⽵寒沙碧”琴、 “醉⽟”琴(图7、图8)、元代“浮⾹”琴(图9、图 10)四张古琴。宋代“龙嗷”琴现藏于四川⼤学博物馆。明代“虎啸”琴今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张古琴是裴铁侠送给学⽣李璠的,20世纪50年代李璠个⼈把这张琴送给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古龙吟”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裴铁侠曾将斋中⼤、⼩雷琴与“古龙吟”“龙嗷”并称为“四唐琴”。其中⼤、⼩雷琴最为闻名,裴铁侠将⾃⼰的琴室命名为“双雷琴”。
图9 : “浮⾹”琴正⾯
图10 : “浮⾹”琴背⾯
《今虞琴刊》中收录了⼤、⼩雷琴与“诵余”“醉⽟”“浮⾹”等五张琴的相关资料。蜀派琴⼈喻绍泽的⼥⼉喻⽂燕回忆“⼩雷琴”的来历:“有⼀次裴铁侠外出去郊游,在归途中经过⼀家⼤富⼈家,⾥⾯有⼈在弹琴,
于是他敲门⽽进,进屋看见有⼀张琴挂在墙壁上,他⼀看是⼀张好琴,于是向这家⼈买得⽽回。”这是“⼩雷琴”的来历(裴铁侠讲给喻绍泽听的)。
裴铁侠久居成都受蜀派琴学影响,著述推重蜀派琴学,最有⼼得的琴曲当属《⾼⼭》《流⽔》和《离骚》,他特别精于蜀派张孔⼭的七⼗⼆滚拂指⼿法的研究,于《秋鸿》《胡笳》《⼋极游》诸⼤操造诣亦极⾼,可谓当世蜀中古琴家“张孔⼭”。其“批正《流⽔》赝本,并将原本逐段批明,20 余年研习⼼得随笔写出,或亦略有补于今之弹《流⽔》者”。“⽵寒沙碧”(图11、图12)也是裴铁侠重要的古琴收藏之⼀。该琴底颈部刻楷书铭⽂⽈:“杜陵抱稷契之怀,⽼⽆所施,将赴成都,指点浣溪,寄情幽独,⼤有终焉之志。余筑琴堂于沙堰,沿溪绿⽵从茂,亦⾜以畅续幽情,⽽此琴修茸适成,因名以志之。”题款“⼆⼗七年花朝铁侠元翰录镌”。
图11:“⽵寒沙碧”琴正⾯
图12:“⽵寒沙碧背⾯
“⽵寒沙碧”琴名来源于诗圣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中的⼀⾸:
⽵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居⼈不⾃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野店⼭桥送马蹄。
岂籍荒庭春草⾊,先判⼀饮醉如泥。
此琴造型秀丽清雅古朴,制作于宋。该琴铭⽂镌于民国⼆⼗七年(1938),介绍了他修筑琴堂于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的沙堰,镌刻⼈为裴铁侠第三⼦裴元翰(字墨痕)。
《今虞琴刊》载裴铁侠⼤、⼩雷琴以及宋“醉⽟”、元“浮⾹”琴之外,尚载明“诵馀”琴,仲尼式,⾯为桐⽊,底为梓⽊,通体蛇腹断纹,声⾳宏润,螺钿徽,紫檀岳尾,凤沼內腹左刻“⽯阶张崇之珍藏”,右刻“徐锦堂监修”。“天启⾟⾣仁和⾦永叔斫。乾隆甲⼦古吴硕扶重修。”《今虞琴刊》记录中尚有裴⽒⾃注: “张崇之疑即张岱宗⼦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
天启年间,苏杭地区唯张岱与尹芝仙同为斫琴名家,裴⽒推测良有以也。重修此琴的徐锦堂为乾隆时期的修琴⾼⼿。此琴现藏中国私⼈斋中,琴底题刻裴铁侠赋诗两⾸:“'诵馀’失⽽仍归,将失前数⽇,⽻⾳倏不鸣,若有宿通,感⽽赋句。”
诗全⽂如下:
春来秋去亦荒唐,物我应知⽆尽藏。
名⼠有⼈识荀季,乘风端⼊李膺堂。
⼩弦廉折失清⾳,岂料当时别恨深。
悔吝已销思痛定,⼭居从此伴长吟。
五代斫制的“引凤”百纳琴(图13、图14)当属裴铁侠最著名的藏琴之⼀。此琴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反映了裴铁侠与继室沈梦英的爱情故事。此琴原属民国时期四川印坛⾸屈⼀指的著名篆刻家沈中(靖卿)先⽣,其⼈精鉴赏,以授馆、刻印、鬻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