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造成北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
B.将领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C.封建专制下,皇帝严禁兵将关系过密
D.统治者将兵将分开管理
解析: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收回了禁军统领权,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答案:A
2.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进出京最新规定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项是造成积贫的原因,③④项是造成积弱的原因。②项与史实不符,北宋中期军队的数量不是有所减少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项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3.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
解析: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新政也涉及对科举制的改革,但D项并非庆历新政的内容,而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答案:D
4.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募役法
答案:D
5.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 )
A.诗赋 B.经义
C.律令、断案 D.武学、律学
解析: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专考经义。
答案:B
6.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解析:结合“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关键语句解答本题,很显然这是一项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法令。
答案:D
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带来了转机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
答案:B
8.王安石新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保马法 D.保甲法
解析:比较备选项的内涵,具有治安职能的措施是保甲法,故选D项。
答案:D
9.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 )
A.变法目的 B.变法方式
C.变法结果 D.变法影响
解析:两场变法都是地主阶级推行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10.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
B.变法措施过急
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图1体现出了保守派的反对,图2可知是用人不当,故选A项。B、C两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D项在图中没有体现。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6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
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发现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制订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解析: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点”的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即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
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答案:(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答出4点即可)
(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司法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中国古代司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司法体制上,中央司法机关以大理寺和刑部为主,分掌司法审判和审判复核工作。御史台除监察职能外,也具司法监督和司法审判职能。另外,在三法司之以外,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审刑院受命于皇帝,不仅有权决定案件是否审理,而且是刑部之上的复审机构,限制了大理寺和刑部的权力。在司法审判制度方面,中央大理寺、刑部设有详断官(断司)、详议官(议司)分别负责审讯、检法用律,就是根据已经认定的事实,检索有关法律条文,定罪量刑。检法断刑的官
员无权过问审判,负责审判的官员又无权检法断刑。在民事诉讼上规定州县官府可以受理民事诉讼,对民事诉讼的时效也有很多规定,如宋太祖时,因战乱离走、平安返回认领田宅者,超过十五年的,官府不再受理。宋代的证据制度最为突出的就是检验制度。规定了司法人员必须检验或不必检验的各种情况,检验要经过报检、初检、复检三个程序,要作笔录。对检验人员的组成及其责任也有严格规定,检验人员应按照检验的范围、时间,如实进行检验,不许受贿舞弊。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法律改革的作用。(8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中央司法机关以大理寺和刑部为主,分掌司法审判和审判复核工作。御史台除监察职能外,也具司法监督和司法审判职能”可以得出审判分离、分工配合,相互制约,也说明了注重司法监督;“在三法司之以外,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审刑院受命于皇帝”说明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及司法与行政混同,
司法从属于行政;“在司法审判制度方面,中央大理寺、刑部设有详断官(断司)、详议官(议司)分别负责审讯、检法用律,就是根据已经认定的事实,检索有关法律条文,定罪量刑”说明了程序较为严格等。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中的法律内容以及上问的分析,可以从皇权加强、社会矛盾的缓和、人治彩浓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特点:审判分离,分工配合,相互制约;注重司法监督;皇权至上,高度集权;司法与行政混同,司法从属于行政;程序较为严格。
(2)作用:增强了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加强了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保证社会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司法的不独立、人治彩较为浓厚在一定程度也会导致司法结果的不公,实际效能有限。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郑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
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
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8分)
解析:第(1)问“内容”应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据材料“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
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分别进行归纳即可;“特点”应根据施政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整顿吏治、抵制盐禁体现了切中时弊的特点,比如兴修水利、颁布医书、抵制盐禁又体现了注重民生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可知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再结合施政措施可分析出其作用有利于吏治清廉,发展生产,同时也为他后来进行变法提供经验和借鉴。
答案:(1)内容: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抵制盐禁;创建官学;颁布医书。
特点:切中时弊,重点突破,注重民生。
(2)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14.材料一 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皇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