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韩关系
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
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中国通过海上与之交往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韩交往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一直维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关系,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一直属于我国的附属国家,唐朝之后半岛一直作为朝贡国。直到清末1840年以后中国国力渐衰,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朝贡关系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而完全崩溃。1899年9月,清政府与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中韩通商条约》,正式建立近代条约关系;至1905年随日俄战争结束,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中韩两国关系成为中日关系的一部分;1910年韩国被正式“合并”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中韩关系遂完全转变为中日关系。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期间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与半岛虽是近邻,却无任何双边外交关系。
其现代关系史始于“二战”以后。“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因“国共内战”分裂为国、共二个对立政权,共产党取得胜利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府战败后退居台湾,其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台、彭、金、马。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差异、朝鲜战争爆发等诸多因素,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一方面,国民政府从1948年开始承认“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承认三八线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半岛合法政府,并一直认为朝鲜半岛应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统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期,中韩双方仍不来往。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1970年代末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中国大陆开始重视国际环境的稳定,同时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991年,朝鲜半岛的一次重大变化,推动中韩两国进一步靠近。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既然朝韩都是主权国家,那么中国和韩国建交的条件也就成熟了。11月,钱其琛外长到汉城去参加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也是中国加入APEC的第一次会议。卢泰愚总统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会见了钱其琛,明确提出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紧张的秘密谈判,中韩两国终于在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朔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两国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传统相近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三、中韩历史矛盾
近年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中韩之间(特别是民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例如中朝领土之争,中韩文化之争,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认识问题。
1.领土之争
由于朝鲜民族特有的统一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韩国人习惯以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国家来看待历史问题。说白了就是无论半岛何时统一,从建国之初就做好统一的准备。如在韩国政府机构和议会中会预留“北方”的位置等措施来收买人心,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民族意识膨胀就难免侵害到邻国的利益,这就造成了中韩在中朝边界领土划分存在“争端”的可笑现状。我国在谈判过程中只能是尽量降低影响,不能让无谓争吵耽误了中韩两国发展的大局。
(1)“间岛”问题
所谓“间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一个2.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概念。原名“垦岛”,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而目前,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
“间岛”争端的由来,是日本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至二战结束间,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而
一手造成的。实质属于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争端主要是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国境内朝鲜垦民“保护权”问题。
部分韩国学者和议员翻旧帐,以不合法的、来历不明的地图为依据,提出“间岛”在朝鲜独立前(脱离中国藩属,成为日本保护国)属于韩国是不值得一驳的。而目前韩国建设交通部下属机构,国土地里研究院委托明知大学国际韩国学研究所搜集出的古代地图研究,而得出如此结论是值得警惕的。
(2)长白山、天池问题
“长白山天池”划分问题的争端主要源于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签署,将天池划分(中国48%,朝鲜52%)方案韩国方面不认可。
韩国想独吞天池,认为64年划分方案是中方“单方面强加于人的”。近而指出1909年中国和日朝签订的《间岛协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并称长白山“天池的一半划让给中国”,是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出兵参加朝鲜战争的代价。这种无稽之谈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详细了解历史的人都可以明白,朝(包括韩)方在历史上一直都认为这是他们的神圣之地(“白头山”),中朝边界以图们江和鸭绿江为界,而天池乃两江发源之地,单凭这一点就可知道双方必然要对发源地进行分割,而不可能由某一方独占,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只是源头究竟应该是那一条而已。最后划分以分割天池为准,实际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中朝边界条约》基本上是平等的。
(3)思考
综上所述,“中朝”边界领土划分依据1964年签署的《中朝边界条约》基本解决。经过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但也说明中朝双方可以说并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就是余下的几个沙洲的小瑕疵而已。双方也都处于和平解决或保持现状的情况,根本没有上升到争议甚至争端的程度。
只是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势力要把并未出现的争端无中生有的挑起来。当然这种险恶用心是破坏不了中朝关系的,无论是中方还是朝方(包括韩国)主流都根本没有推翻《中朝边界条约》的意思,相信将来也会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达成协议。
但是我们也要居安思危,部分韩国民族主义势力和势力不小。韩国政府也在不断纵容舆论,用历史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背后搞小动作。我方的官方观点是:中韩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对于民族、疆域变迁史的研究,应该本着学术与政治分开,现实与历史分开的原则,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要影响两国关系。
2.文化遗产之争
近些年来,中日韩东亚三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申遗,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本国文化被认定为世界共同遗产,一能给国民带来自豪感,二能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三能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韩国现代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下功夫,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识的‘去中国化’,去的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极力消除汉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城”改名为“首尔”。
(1)现状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而激起中国民众轩然大波:端午节是咱们的啊,怎么能被韩国人抢去?一时之间,情激昂,甚至要求国家
文化部门上书联合国,正本清源。事实上,端午祭是一种庆祝方式,通行于以江陵市为中心的岭东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关岭。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包含了满洲萨满祭祀、舞蹈、民间艺术等内容。其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国端午节亚文化,但没有纪念屈原(中国有些地方纪念的是伍子胥或介子推)、龙舟、粽子。它虽则脱胎于中国的端午节,实际上项目本身则是韩国自身的风俗习惯。
近些年每过一段时间,总是会有韩国又要申遗的新闻出现,真是躺着也中的“被申遗”。 2006年10月5日,有国内媒体援引一位民俗专家的话称“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经网友多方转载后,还传出“韩国称李时珍是韩国人”、“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等传言。
(2)思考
关于中韩文化之争,其实很多的信息是被误读误解了(当然不全是),而这种误区只会使得事实恶化。大多数人都不能亲临事实发生的现场,只能通过媒体去了解事实。许多有不良居心的媒体会把误解发生的机率提高,丝毫无助于事情的良好发展或解决。
一方面依赖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另外作为受众的我们也要有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一些重大信息应该关注一下信息的出处是否权威,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自己佐证。只有我们是理性的而非愤青的时候,才会有助于事情的发展。我们是要了解真相,而非与之渐行渐远。中韩两国作为邻邦,紧密合作远比对立更为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