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朴施厚整容中国古代是崇拜圣人的,孔子、孟子是万众景仰的大圣人,他们是文圣人。都是我们山东人,古代的鲁国人、邹国人。但大家或许不知道,我们山东古代还出过两个与孔子、孟子齐名的武圣人,一个是孙,另一个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其中王鹤棣女朋友刘艺分手了吗与孔子同时代,在那个妇孺皆知、百家争鸣、英荟萃的春秋时代,孙用神奇的笔端为我们挥就了一部不朽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
一、孙武其人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字长卿,孙子是后人的尊称,还有人尊称他“孙武子”。他头上的光环还有:后人给他“兵圣”、“武圣”的美誉,这和“文圣”孔子相媲美。文武四圣人都诞生在齐鲁大地这块风水宝地,是我们山东老乡,是值得骄傲的。前些年山东宣传自己,在昆明世博园里,展示的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孔子,固然是山东响当当的代表。但孙圣人实在不应该漏掉。
不过关于孙子的老家到底在山东何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议。
关于孙武的故里,宋代以前的历史典籍没有记录。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武祖父“食采于乐安”。孙子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食邑于乐安。从此人们才开始把“乐安”称之为孙武故里,称他为齐国乐安人。但是“乐安”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看法。
20世纪后期,随着《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引发了孙武故里之争的大论战,有人说在今山东惠民,有人说在山东博兴,还有人说在山东广饶。甚至还有临淄、高唐等说法。在没有出土可靠的资料来证明孙武故里所在情况下,大家各执一端,见仁见智,目前还难以取得共识。但是因为孙子的名头特别大,所以许多地方争着抢注他的故里名。(比如广饶举办国际孙子文化节,图片19895月,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惠民举行。自1990年以来,山东省政府先后拨款支持惠民在原北宋孙武家祠基础上建设了孙子故园、孙子博物馆。20025月,惠民县启动资金达15亿元的“中国孙子兵法城”建设工程。2003年,山东省政府确定,将惠民县“中国孙子兵法城”定为全省的15个重点旅游项目予以扶持。
200310月,第一届中国(滨州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以孙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现在,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已被列为山东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重点旅游景点、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研究基地、中国古战场研究基地、国防大学外教部教学基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外训教学基地,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为进一步提高惠民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好武圣这张文化品牌,推进“旅游富县”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510月,惠民县在经过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惠民镇更名为“孙武镇”。 这是山东省首个以历史名人名字为名的乡镇,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作为将门之后,孙子从小耳濡目染,年轻时就醉心于军事研究,并对击剑颇为擅长。也应该是个武林高手。后来因为齐国发生了内乱,孙武与其家人南下,避乱于吴国,在现在的苏州卧虎山隐居起来,以耕稼为业,劳动之余,潜心研究兵法,撷取前人特别是齐国兵学精华,撰成兵法十三篇。同时也等待着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时机。
公元前516年,吴国公子指使勇士专诸在家宴上刺杀了吴王,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当时的吴国比较落后,吴王阖闾为使吴国免受强楚的欺侮,到处寻能治军打仗的
人。吴王的谋臣伍子胥(员)向阖闾举荐了孙武。这一年,孙武大约二十三岁。在看了孙武所著的《兵法》十三篇后,吴王立即召见孙武,问孙武:“先生的十三篇兵法,我全部拜读过了,真是精彩之极。可否实际演练一番?”孙武回答:“可以。”吴王又问:“可以让妇人来试试么获得管理员权限?”孙武点点头。于是吴王调来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指挥操练。
孙武把宫女分为两队。每人都拿着一支戟,以吴王的两位宠姬为队长。孙武先对她们作了队伍操练的训话,并告诫她们: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处置。然后下令:一鼓皆振,二鼓操进,三鼓为战形。”但是,宫女们哪里见过这阵势,以为是做儿戏,没有按照规定的动作去做,反而嘻哈哈地笑作一团。孙武大声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于是他又三令五申把操练要求重新讲了几遍,而后击鼓继续进行操练。这时,宫女们仍毫不在乎地大笑不止。孙武大怒,严肃地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按军法当斩!”说毕,喝令将担任队长职务的吴王两名宠妃斩首。吴王慌了,急忙派人前去阻止,孙武答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即把那两个队长斩了。孙武又选用了两名宫女为队长,再次擂鼓,这回两队宫女都随令布阵,做得分毫不差。孙武治军时这种执法如山、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严明军纪的作法,使吴王阖闾深深佩服,虽然对斩杀了两名宠姬感到不快,但还是以国事为重,任命
孙武为吴国的将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宫教战”。
公元前512年,孙武为将后,参加指挥了吴国对徐国和钟吾国的作战,并很快灭掉了这两个小国,剪除了楚国的羽翼。这时,吴王阖闾准备大举攻打楚国。孙武则以“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的理由加以劝阻和反对,他和伍子胥都认为目前与楚决战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应该采取“分师扰敌”的策略,再伺机决战。伍子胥还提出了“疲楚误楚”的策略,把吴军分为三支,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轮番出击,骚扰打击楚军,使其疲于奔命;同时,麻痹对手,诱使其发生错误判断,松懈必要的警惕。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有名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战术。阖闾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急于攻楚的主张,接受了孙武、伍子胥的建议。同时,孙武又协助阖闾大搞外交战,并出兵攻打越国,使其屈服,争取了最好的外部环境。
一切条件成熟后,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御架亲征,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及东北部防御空虚之机,率兵攻打楚国。吴军从淮河流域西攻汉水,五战五胜,以三万人击败楚军二十万,攻克了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打击,也为吴国的崛起和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武在其中
立下了汗马功劳。孙武在吴国戎马争战三十年,战功卓著,名声显赫,当时诸侯各国无不晓孙子威名,故《史记》司马迁记载:“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名显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对孙武推崇备至。
但孙武晚年的景况和归宿却成了无人说清的历史之谜。
有人说孙武在帮助吴王完成霸业后,辞官归隐。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说孙武在破楚后,飘然而去。有人认为孙武伐楚凯旋后,知吴王阖闾是猜忌之主,于是放弃富贵功名,辞职回去度他的山林生活了。还有人认为孙武晚年被他的知交伍员牵累,惨遭诛戮。孰是孰非,以目前资料所限,尚难评判,仍为历史之谜。
因孙子建功立业在吴国,所以又被称之为吴孙子。而把他的子孙孙膑称为齐孙子。《越绝书》则说“吴县东门外有孙子家”。现在吴县孙子壕附近尚有孙武墓。所以有人认为,孙武最后是死在吴国的。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虽然有名,但篇幅不大。据统计,《孙子兵法》共6072个汉字(不包括标点符号),内含不同汉字(不重复的汉字)760个,其平均使用频率为7.9陈红电视剧/字。
《孙子兵法》的一大特是文字少而精,这一点同孙子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孙子在这方面的辩证思想是:“兵非多益”。公元前506年,孙子助吴以三万人破楚二十万众,创造了春秋末期一个“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孙子兵法》用6072字写成,同样是的一个典型,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而西方可与《孙子兵法》相比的战争理论专著《战争论》,共有73万多字。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平均字数是467字。《孙子兵法》各篇字数分布无一相同,而是高峰迭起,错落有致,其中,字数多于平均数者有六篇,即:
《军争篇》(472)、《行军篇》(613)、《地形篇》《虚实篇》(601)(551)《九地篇》(最多,1066)《作战篇》《用间篇》(469),少于平均数者有七篇:《计篇》(341)(5)、《谋攻篇》字期末复习计划作文)《九变篇》(最少,250)(430).《形篇》(313)、《势二篇》(338《火攻篇》(283)小风暴电视剧百度百科
依今天的标准,字数还不够我们本科学位论文至少一万二千字的要求。字数虽少,但它自身却有严格的逻辑体系,且看目录:
《孙子兵法》目录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作为一部兵法圣典,《孙子兵法》有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最后它又是讲行军、地形、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第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就是用间谍,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也是一种算。但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算。《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谋略神妙绝伦。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战争的构想、谋划、准备、实施到结束的全过程及与战争相关的各个方面。
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它兼战略、战役、战术理论于一身,既有对战争的宏观指导,又有对战役的具体筹划,还有对战术行动的详细解说;既有对将帅素质的修养要求,又有对士卒行为的严格规范,还有对将帅关爱士卒的仁爱要求;既有进攻行动的宏观方略,又
有防御作战的具体措施,还有战场侦察的详细指导;既有政治方面的宏谋大略,又有外交方面的斗争艺术,还有经济建设的战略措施;既有对天文气象知识运用时机的研究,又有对军事地形利用方法的探讨,还有对自然条件利用的方法介绍;既有对军事情报重要性的论述,又有对军事情报获取的方法研究,还有对军事行动保密的手段要求等等。
三、《孙子兵法》的成书背景
《孙子兵法》的成书是有其客观条件的。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决定了孙子兵法成书之必然;春秋时期及其以前战争频繁,人们由此积累的大量丰富的战争经验为《孙子兵法》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决定了《孙子兵法》成书的可能。
    自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军事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公元前1776年的鸣条之战和公元前1122年的牧野之战。这些战争已经摆脱了早期战争在组织上的乌合之众和在战斗中角力斗勇的状态。在鸣条之战中,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采取了设伏诱敌、引敌就范、聚而歼之的战术,
一举打败了夏桀。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不仅战前注意用计使间,而且在战斗中采用了佯攻正面、迂回侧翼的战术,大败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据史书记载,周朝建有20多个“师”的常备军。主要用以镇压南夷等少数民族部落和殷人的反抗。有镇压就有反抗,有反抗则战争必然频繁。在频繁的战争中,军事制度不断健全和发展,兵器不断改进,战术不断变化,将帅的指挥艺术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上层社会中也渐渐形成了尚武的习俗。如周朝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内容中,射、御主要是军事教育。据有关材料印证,此时我国已经出现了《军志》和《军政》等兵书,这些书虽然早已失传,但《孙子兵法》中一些片断的引文即出于此。因此,不难看出,西周时期已经形成的军事思想为《孙子兵法》的成书提供了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