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 武
(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忽的组词
  《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
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为官,使孙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传统的熏陶。青年时代的孙武,不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腹藏良谋。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时,国内发生的"四姓之乱"使他决定出奔吴国。
  到了吴国之后,孙武一度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潜心研究兵法,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以等待时机。隐居期间,他结识了伍子胥,并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决战,但苦于军中乏将,迟迟不敢起兵。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称之为"折冲销敌"之将。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并对孙武所带来的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新颖独到的见解,蕴含深邃的内涵,使阖闾茅塞顿开,遂决定以之为将。从此,孙武结束了其隐居生活,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破强楚指的是公元前506年,孙武率领的吴军采取正面钳制、侧面进军的战略,从唐、蔡两国境地内,千里迂回,深入楚国内地,与楚军夹汉水布阵。吴军以3万人战楚军20万人,最后在柏举决战中五战五胜,大破楚军,并一举攻占了楚都城郢。北威齐晋指的是公元前484年孙武协助吴王在艾陵重创齐军,得革车千乘;公元前482年孙武协助吴王率大军压境,在黄池会盟时胁迫晋王让出盟主的席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该兵书共13篇,6000余字。13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
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 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观点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陷于单纯军事观点。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要在使民从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而不怕危险。这里的"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如果能做到"上下同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 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秣、装备、器材等各种费用,将是"日费千金",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是根本不行的。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消耗牵动千家万户、方方面面:"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
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障,"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正因为孙武看到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所以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
  3. 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无不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在13篇中,孙武还专设两篇《地形》和《九地》来论述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利用,如:"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故孙武提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台湾女星方志友原图
爸爸去哪儿 收视率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此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
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也就是说,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就是孙武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是战胜敌人的最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当然,孙武的"全胜"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傅作义起义、和平解决北平的胜利,其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我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之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感召等,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最终和平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456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
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收到12381短信可以相信吗  孙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的人。
  他认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而"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具体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知彼知己"的措施。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也就是说,如果知道下面五个方面的情况,胜利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一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仗,什么情况下不能打仗的,必然会胜利;二是知道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战法的,必然会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内部同仇敌忾的,必然会胜利;四是以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必然会胜利;五是将帅能力强而国君不横加干预的,必然会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专设一篇《用间》来说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
的依靠。"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只有"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知诸侯之谋"、"知敌之可击",才能把握有利战机,正确制定自己的作战方针。
  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从当时战争经验中还总结出许多有关战争全局很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即在了解彼与己强弱胜负情况的基础上,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如"示形"、"动敌",即用"诡道"欺骗诱惑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