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陈士铎对于魂魄疾病的论述
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54节P240页(中华书局出版):“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原来祖先早已知道人体生命构成,人体不仅仅是肉眼仪器所能见的皮骨筋肉、毛发指齿、五脏六腑等,还有肉眼仪器所不能见的经络、思想意志、魂魄等,魂魄、经络也如同身体器官一样,本来就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
普世之人几乎都知道人体有“精气神”,很少有知道人体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在西汉《淮南鸿烈》卷一原道训(中华书局第47页):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精即是形、物的组成,这里的“形”即是所能见的血肉之躯,是生命的房子,起承载的作用;“气”是经络里的能量,是神到形实现各种人体机能的动力,比如各个脏器的运作及气血的运行等等;而“神”即是灵、是心,故为生命的主宰,是生而为人的标志。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54节(中华书局240页)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内经》中有无数篇幅记载魂魄与人体的关系,并有多次论证魂魄与疾病的关系,《灵枢.本神》第八节P53页(中华书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
郑则仕去世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魂魄会影响到人五脏正常功能,是导致身体病变的最初根源,《黄帝内经》之《灵枢·本脏》(中华书局211页)曰:“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宋代医家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
《类经·藏象类》以“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包括其病理,并言明了神与魂的生理、病理关系是: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言:“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综上所述,由此看来,魂魄是古代医者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一切病皆与此相关。关于“魂魄与病死”最直接的论证是晋代神医葛洪,屠呦呦受到他的启发发现菁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葛洪在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第62页(中华书局):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神医葛洪更直接地告诉世人:魂魄是人病、死及健康的关键,任何忽略甚至否认魂魄存在的认知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又怎么可能从根本上到和解决人体疾病、健康的根本问题呢?
无独有偶《黄帝内经》之《素问·刺法论》中(中华书局816页)曰:“人虚即神游失守卫,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第七十三:“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
这些都在告诉后人:三魂七魄是人体本有的存在,与生命息息相联,人体三魂七魄是生命的真正主宰,是我们人体生命系统正常运行、抵御外邪进入身体的根本,在心的驱使下,魂魄更主宰着人体的阴阳及阴阳之气的强弱与平衡。
魂魄是人体生命无形的架构,而且无处不在,凡脏腑皆有神有魄。《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这里的“心”不是心脏,而是心神、心魄,而且对应人体不同脏腑的魂魄离失,人将会出现不同的病症。比如人失离了元魂就会出现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晃糊、无明困倦、情绪低落、心力不足等症
状。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离魂异疾的记述,清代鲍相敖的《重订验方新编》、沈源的《奇证汇》、陈士铎的《辨证录》等,对于魂魄与疾病都有十分详细的论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从历代名医传世医典的见证中可知,魂魄对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要想真正研究预防和疾病、保障生命健康、养生益寿,挖掘、研究“魂魄”的奥秘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是还原生命真相,完善生命科学,响应号召,是挖掘、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人有责,这也是无数有识之士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