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文化
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文化(即风水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儒、释、道相结合的建筑文化,是几千年来东亚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庙宇、乡村、道路、住宅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中,而且渗透、积淀为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文化取向,成为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
具体来说风水它是集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学说。从广义上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址、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某些技术的运用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从简义上是指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死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然而现代许多人一提起“风水”,往往与“封建迷信”相提并论。其实“风水”不是迷信, 毋庸置疑,风水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解释体系又趋于玄奥,难免混杂着浓厚的迷信成分。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风水的价值,风水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风水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决不能因为其运作方法有过偏差,便忽视其在思想主旨的合理性。风水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环境观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所作的巨大贡献,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发扬。世界上任何一种古
文化,都难免有其时代局限性的一面。对于风水,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宜无限拔高。相反之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态度去认识,了解和发扬风水
文化,应还风水本来面目,给予科学的评价。
一、风水概论
风水学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更新,直到现在,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传统风水文化大体上分为2 部分,一部分是阴宅文化,一部分是阳宅文化,居住区属于阳宅文化。《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中国传统风水学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其迷信的一面,传统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3 大支柱,其朴素真理思想是十分值得后人借鉴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风水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取融汇了古今中外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学。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是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各种知识相互嫁接、融合,从而探研出风水学中一些看似神秘、玄奥现象的规律性,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不
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彩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力,使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即“天人合一”。
二、风水对传统人居建筑的影响
中国人几千年来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有种根蒂固的人文情怀,在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寨的选址、规划、布局营造中追寻“天人合一“的哲学
伏羲女娲的故事思想合理利用风水理论创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风水宝地”大都符合我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大气候,并根据当地的具体小气候和地形而选定,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如建筑选址于河流的北边,山坡的南边(即坐北朝南—前朱雀,后玄武) ,住宅可以接纳更多的阳光,不仅可以躲避冬日凛冽的北风(西北风) ,而且可以在炎热的夏天迎来徐徐的凉风(南风或西南风) ;房屋依山傍水而建,即可避免洪水的侵袭,又可引水浇灌庄稼,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如有左右山丘围护,不仅有良好的引水(即左青龙)和排水(即前朱雀)系统,而且还有便利的交通道路(即右白虎) ,十分适合人居住和生存。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心得体会
(一)依山傍水
查四级准考证号孔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山环绕,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如湖南岳阳县渭乡张谷英村经过五百年的发展,成为现在具有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履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拾级而上,气宇轩昂。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建筑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设计师充分考虑到特定的风水,依山建筑,学校得天然之势,有城堡之壮,显示了高等学府的弘大气派。
(二)地质水质
感谢相遇的唯美句子山与水即生态环境中的地质与水质。怎样辩别水质呢?《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嗅,水黑而苦。风水经曲《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碧,其昧甘,其香,主上贵。其白,其昧清,其昧温,主中贵。其淡、其昧辛、其气烈,主下贵。苦
酸涩,若发馒,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 “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喜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中国的绝大多数泉水具有开发价值,山东济南称为泉水城,福建省发现矿泉水点1590 处,
居全国各省之最,其中可供医疗、饮用的矿泉水865 处。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往往含有钠、钙、镁、疏等矿物质,以之口服,冲洗,沐浴,无疑有益于健康。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辩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希拉里 达夫(三)坐北朝南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以北,南向及东南向光线充足。建筑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 “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要避免西北风。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四)建造形式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根据风水理论,采用的建筑形式亦不同。(1)窑洞与蒙古包。中国的北部及西北一带干旱少雨,陕北、甘肃的人们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
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牧民,长期以放牧牛、羊、马等牲畜为生,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2)干栏式住宅。中国南部和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栏式竹楼或木楼居住。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3)石头筑房。中国西部西藏、甘肃、青海及四川西部一带, 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房(也称碉房) ,四川的丹巴山寨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中,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天人合一,被美誉为“千碉之国”。(4)土楼。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地,有一种独特的居民样式—土楼。它们规模很大,有方形、也有圆形,外观是大的土墙,墙上开窗很少,很像堡垒。这种民居建筑在中外建筑史上都十分罕见,选址也十分的讲究,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
(5)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四座单幢房屋在四面,中间围合
成一个露天庭院的建筑组合。这是中国北方最基本的住宅形式,也是中国其他地区常见一种民居建筑布局,符合风水“四灵方位说”,以四灵坐镇,具有对称庄重之感,是中国古代风水格局中一种固定模式。南方“天井”,有拔风通风的作用,四面的屋顶都向天井排水,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归堂”,从风水角度讲,有聚财、钱财不外流之寓意。云南四合院因其外观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影壁围合成院,成为“三房一照壁”;另一种是四面都由房屋围合成院,形成中央一个大天井,四角各一个小天井格局,因此称为“四合五天井”。
此外,风水对国都营建的影响更具体。唐长安城中, 六坡寓为乾卦之六艾, 进行宫城、皇城、庙宇、城门的布局, 曲江池之开挖、木塔寺之修建也缘于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