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黄金时代》为何遭遇票房惨败
尹鸿
电影《黄金时代》在千呼万唤中
登场了。人们期待着不负众
望的许鞍华带来一个形神兼备的萧红,猜想着“黄金时代”片名中所暗含的时代还原,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用自己心中的萧红与许鞍华和汤唯的萧红“对话”。然而,当《黄金时代》真的出现在观众面前,汤唯版的萧红形象迎面而来时,影片那种间离式的、口述式的、散点式的叙述方式,还是让许多观众觉得有些猝不及防。
艺术手法与观众体验的冲突
从制作上来说,《黄金时代》虽然没有多少宏大的场面,但服装化妆道具美术对环境的细腻建构,音乐对情绪的渲染引导,画面对氛围的刻意营造,都体现
了国产电影的上乘水准。而编剧导演创
作态度上的严谨和诚恳,从人物表情到
台词处理,从画面构图到镜头节奏,都可
以说入木三分。3小时片长的影片几乎
记载了萧红短暂生命的全程,出场的有
名有姓的现代文人近30位。这对于我这
样曾有过十多年中国现代文学学习和研
究经历的人来说,的确充满了令人兴奋
的信息点,以至于我很难分清,观影感受
中哪些是《黄金时代》带给我的,哪些
其实不过是与我个人经验的混合。从这
个意义上说,《黄金时代》提供的信息充
实而饱满。
但是,当我从影院中走出来之后,
回想这部电影所塑造的萧红以及那现
代中国文人时,印象却是模糊而片段化
的。即便是像萧红这样传奇的女性,除
了外形的印象之外,她在电影中仍然没
有成为有着内在动机和完整性格的“这
一个”。这些人物被用一件一件事拼凑
起来,但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向哪
里去,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
那么选择,我们难以把握他们的性格逻一部视听体验上很大
气的作品,在内容上似
乎变成了人物的八卦
传奇的考证。
文化博览 Cultural Expo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6 |中国报道 2014年11月 总第129期
CHINA REPORT | 87
辑和情感逻辑。说直接一点,电影中似乎见事不见人,见形难见神,多数人物都
显得浮光掠影、若即若离。萧红逃婚、送子、猜忌、分离、逃难,萧军的相濡以沫、离情别恋、毅然决然,甚至端木、骆宾基这些人物与萧红的暧昧而复杂的关系,也都就事说事,让观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观众的这种体验,当然与影片所选择的叙事方式相关。影片看似采用了《公民凯恩》似的多点叙述方式,用与萧红交往过的十多个人的视角来叙述萧红不同阶段的生活,甚至还提供了对萧红与萧军恩爱情仇的不同版本的解释。影片常常让人物直接对着镜头叙述,不仅提供一种布莱希特式的所谓“间离效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口述实录”风
格,似乎是在表明影片的创作动机:解密萧红,还原萧红传奇。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时代》的确是一部视角独特、叙述
冒险的传记影片。但也许这种电影动机,与多数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并不吻合,也
与电影本身的载体能力很难协调。
人们与其说是想在电影中去了解萧红做了什么,不如说更愿意理解萧红究竟是谁。但《黄金时代》对萧红的还原,却似乎没有这样的聚焦点,它更多的是去叙述萧红做什么和与谁做。但观众既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她这样做与她的个人性格、个人成长史以及那个自由的生命和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萧红的内心仍然触不可及,仅仅一些局部的细节和场景,为观众留下了窥
见人物的窗口。一部视听体验上很大气
的作品,在内容上似乎变成了人物的八
卦传奇的考证。
故事的讲述不能脱节传记片一直是最有魅力的电影类型之一。从过去的《甘地传》、《莫扎特》、《巴顿将军》到最近的《林肯》、《戴安娜》、《辩护人》等等,这些广受赞誉的影片都采用了电影的叙述方式去表现历史人物。
电影很难成为“不阐释”的客观中立的人物传记,因为历史文献可以让读者通过对文字的想象去补充对人物形神的理解,而电影则必须把这种想象通过表演和场景直接提供给观众。观众不仅要理解人物做了什么,更想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在这点上,《黄金时代》恰恰有意识地试图屏蔽主观想象,用一种“考
《立春》
2008年上映导演:顾长卫 编剧:李樯《秋之白华》2011年上映
导演:霍建起 编剧:苏小卫《钢的琴》2011年上映导演/编剧:张猛
《人间小团圆》2014年上映导演/编剧:彭浩翔《立春》在罗马电影节上拿下影后奖,国内观众、媒体和业内人士也一致好评,但是赚尽口碑难赚票房,其上映空间狭小,难以与好莱坞大片抗衡。
《秋之白华》集结了谋女郎董洁、谋男郎窦骁以及岩男郎郭家铭,但俊男美女依旧没能激起文艺片的票房势头,该影片还在宣传期一些影院就将其下线。
《钢的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香
港亚洲电影节、悉尼中国电影节、迈阿密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国内外评奖中屡获大奖,票房却一片惨淡。
同是香港文艺片,《人间小团圆》没能延续《桃》的票房势头。除去受到杜汶泽事件的影响,影片本身也难以摆脱文艺片题材狭窄的困扰。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8 | 中国报道
2014年11月 总第129期责编:徐豪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
长、
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证式”的方式去叙述历史,使得艺术氛围与人物行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空白,以供观众去想象和解读。
于是,这部电影就必然会形成评价上的两极分化:有自己读解经验的人从中建构了自己心中萧红和她所处的“黄金时代”,从而感到心满意足、兴趣盎然;而更多的缺乏阅读的观众,则被影片漫长而碎片的叙事折磨得筋疲力尽,观后不知所云、怅然若失。
《黄金时代》无论从题材选择或是
演员选择,无论从市场预期或是推广手段来看,
可能它都并非定位为小众电影。而当《黄金时代》采用这样另类叙述方式的时候,却注定了它市场上的小众性,它更需要特殊的观众才能深入地理解。许多人都认为,《黄金时代》票房上的惨淡是所谓“艺术电影”
的宿命。但我一直认为,“艺术电影”不应该是电影远离观众、脱离市场的理由。
在好莱坞,其实并没有所谓“艺术电影”的定位,大部分前面提到过的传
记片以及类似《阿甘正传》、《为奴十二年》、《通天塔》之类的影片,与科幻片、警匪片、西部片、公路片这些具有叙事成规和娱乐桥段设计的所谓类型电影不同,通常都被称为“情节剧”。这些情节剧影片虽然大多在票房上很难与《变形金刚》、《阿凡达》这样的娱乐类型片媲美,但却仍然以某种“情节剧”的故事方式被尽可能多的观众所接受——以人性主题为灵魂,以人物性格为驱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以戏剧性为情节,同样能完成对观众的引导和征服。
中国的所谓“艺术电影”,恰恰在如何用情节剧方式讲述故事方面容易与观众格格不入。如果我们选择了讲故事,那么就应该意识到故事不仅是讲给自己听的,甚至也不仅仅是讲给那些“懂你”的人听的,而是讲给尽可能多的潜在观众听的。从这点上来说,《黄金时代》在所谓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客观叙述”的同时,似乎缺少了对那个时代和那人的心灵世界的想象。在那么浓墨重彩的画面中,萧红的形象仍然像影片中所引用的那段话一样,花开花谢、若隐若现,似乎与多数观众仍然是萍水相逢、擦肩而过。
反过来我们也应该问问创作为什么
出发,为什么要用电影去还原一个众说纷纭的萧红?这还原与观众之间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时代》虽然是我心目中的优质电影,
但也许并非多数观众乐于接受的电影。毕竟作为观众,大家更愿意被电影的艺术想象力所征服和感动,而不会费力在影像中去自己寻迷宫的出口。
duwenz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