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
1(前门景区)
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最著名的书院
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
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再看那字,键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其后山长罗典为弥过失,也为了对称,补
书了一个“福”字。但这福字的笔力
就大不如“寿”字。除去故事的传奇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企盼。您看赫曦台顶部雕饰的八卦图、,还有寿字、蝙蝠图案,也是象征“福”、“寿”的意思。
赫曦台上的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面积为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的斋舍属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书区;讲堂右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
在屏风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说明赫曦台历史久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之中。
我们站在赫曦台往岳麓书院大门方向看,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现在请您走下赫曦台。
回头看赫曦台外侧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履》、《老子出关》、《麻姑献寿》《拾玉镯》等传统戏曲故事,造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说中的八仙的箫、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风格。
赫曦台上还有一幅的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上联中的“安”,指安然自得的;“利”指利益;“勉”指勉强。意思是说,治学要不论安、利、勉哪种情况,只要契而不舍,均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下联的意思是说,要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才”。也就是说要博学,以致成才。它表达出古代学者的人才观念,是由清代的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辅撰写,当代书法家王超尘书写。
3(大门)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兵火与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基本格局。现在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
门额“岳麓书院”四字为宋代真宗皇帝的题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宋代真宗
皇帝认为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山长周式德行称著,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皇帝就赐他经书和“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大门两旁有一幅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传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以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才”
请学生应对。大家苦思不得结果。恰好贡生张中阶路过,他脱口而出:“于斯为盛”,对的十分巧妙。山长的上联初看似乎简单,实则有难度。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就要求下联也出自典故。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言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都出自典故,意义关切,实为佳作。对联中“惟”和“于”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意义,意思是说,楚国人材众多,而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尤为兴盛。这是前人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誉。的确,岳麓书院当时集中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也培养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优秀学生,如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说人才兴盛,实不为过。
大门前有两个大理石的门当,据说是宋代的作品。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狮戏球”,表示国泰民安,吉祥喜庆的意思;背面有“锦鸡芙蓉”,意为“锦上添花”;其它图案如梅、兰、桔、竹,荷花、白鹭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负。岳麓书院是古代文人建筑,它广泛应用寓意深远的雕刻、对联、匾额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
大门左右两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无论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
下联的意思是说,做学问,既有继承,又要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栻,近代的、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的吗?
大门前是留影的好地方。
4(二门)
进入大门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它采用五间单檐悬山结构,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原门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7年),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这是1984年重建的。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尧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述》,意为
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上联点出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山接衡岳,水临湘江,深山大泽,龙盘虎踞,气势非凡。下联描写岳麓书院继承孔孟学说,崇尚圣贤之道,是学习礼义的好地方。这幅对联用22个字把岳麓书院的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儒学传统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大门左边有一块大型菊花石,这是湖南浏阳特产。花形是依天然石纹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实不多见。
进入二门后,请回头看二门背面的牌匾“潇湘槐市”。原匾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所撰书,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汉代长安城北的一片槐树林。当时京城的书生们常聚于于此,或相与买卖,或议论于槐树下。“潇湘槐市”指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学者经常聚集于此。意思是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之槐市。
5(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业专科校校长宾步程撰写。“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是“道南正脉”匾,由乾隆皇帝御赐。这里的“道”是指理学。
白鹿八卦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汉武帝“废诎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唐宋时期,一些儒学思想家吸取佛、道新的思想,发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体系。其中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称为“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所以此匾的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它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此额为原物。另一块是“学达性天”匾,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人通过对理的体悟,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原额被毁,这是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
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撰,
它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写。屏壁背面刻有岳麓山全景图,临摹自《南岳志》。
讲坛上放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之先河。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的重要史料。
讲堂前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友兰先生所书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此联妙在:上联两句原是本书院大门联,下联援引《离骚》中的一句话:“沅有芷兮澧有兰”,略作改动为:“沅生芷草,澧育兰花。”便成了两个对仗句。从全联看,上、下两联,各自成对。在内容上也有内在逻辑联系。为什么“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沅生芷草,澧育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