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百家核⼼思想
⼀、儒家:代表⼈物:孔⼦、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什么东西吃不胖⼆、道家:代表⼈物:⽼⼦、庄⼦。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代表⼈物: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者死,伤⼈者刑」(《吕⽒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战国后期,汇合成⼆⽀:⼀⽀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物:韩⾮、李斯。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成。这⼀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术,以严刑峻法进⾏统治;思想和教育⽅⾯,则主张禁断诸⼦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统王朝的建⽴,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动⽅略。
名⼠
孟⼦
林俊杰绯闻名轲,字⼦舆。战国时期邹国⼈,鲁国庆⽗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物。著有《孟⼦》⼀书。孟⼦继承并发扬了孔⼦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的⼀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书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再传弟⼦共同编写⽽成,记录了孟⼦的语⾔、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之⾮,民贵君轻)和政治⾏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荀⼦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下雪了发朋友圈荀⼦(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字古⾳相通,故⼜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著名思想家、⽂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物之⼀,时⼈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东兰陵)令。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的性善论⽐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2022年白露是几点几分几秒
《荀⼦》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
姓李,名⽿,字伯阳,⼜称⽼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15⽇诞⽣,诞⾠:庚⾠⼆⽉⼗五⽇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即现址河南⿅⾢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章。修道⽽长寿,⼤概活了⼀百六⼗余岁,或说⼆百余岁。与孔⼦(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数次求教天道问⽼⼦,⾔⽼⼦“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
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
(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名周,字⼦休(⼀作⼦沐),汉族,宋国蒙(蒙⼜称萧蒙或⼩蒙,⼀说今安徽蒙城⼈,另说今河南商丘⼈)⼈。做过宋国地⽅漆园吏。庄⼦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与道家始祖⽼⼦并称为“⽼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庄哲学”,然⽂采更胜⽼⼦。
作品:庄周著《庄⼦》。《庄⼦》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主张“天⼈合⼀”和“清静⽆为”。《庄⼦》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西汉⼤致成形,然⽽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前所传三⼗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思想核⼼,⽽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庄⼦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思想“其要归本于⽼⼦”。然⽽就庄⼦书中寓⾔、义理及《天下篇》对⽼⼦思想所评述,⽼⼦与庄⼦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才编定。《庄⼦》⼜名《南华经》。
列⼦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和庄⼦之外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
主张清静⽆为。后汉班固《艺⽂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卷。《列⼦》⼜名《冲虚经》,(于前450⾄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志》著录《列⼦》⼋卷,早佚。今本《列⼦》⼋卷,从思想内容和语⾔使⽤上看,可能是后⼈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作品:列⼦著《列⼦》。《列⼦》是中国古代思想⽂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们⼼智,给⼈以启⽰,给⼈以智慧。《列⼦》是列⼦、列⼦弟⼦以及列⼦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篇,⼀百四⼗章,由哲理散⽂、寓⾔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基本上则以寓⾔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故事⼀百零⼆个。如《黄帝篇》有⼗九个,《周穆王篇》有⼗⼀个,《说符篇》有三⼗个。这些神话、寓⾔故事和哲理散⽂,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墨⼦
(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说鲁国(今⼭东滕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墨⼦创⽴墨家学说,并有《墨⼦》⼀书传世。墨⼦⼀⽣的活动主要在两⽅⾯:⼀是⼴收弟⼦,积极宣传⾃⼰的学说;⼆是不遗余⼒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的主张,墨⼦⼴收门徒,⼀般的亲信弟⼦达到数百⼈之多,形成了声势浩⼤的墨家学派。墨⼦的⾏迹很⼴,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作品:《墨⼦》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著。原有71篇,现存53篇,⼀般认为是墨⼦的弟⼦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成。《墨⼦》分两⼤部分:⼀部分是记载墨⼦⾔⾏,阐述墨⼦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取》、《⼩取》等6篇,⼀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韩⾮⼦
(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之⼀,战国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史记》记载,韩⾮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的学⽣。韩⾮因为⼝吃⽽不擅⾔语,但⽂章出众,连李斯也⾃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书中。韩⾮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成者,但古⼈认为是阴谋学家,韩⾮的著作⼀⼤部分关于阴谋。韩⾮⽬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所⽤、⽤⾮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
作品:《韩⾮⼦》韩⾮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辑集⽽成的。据《汉书?艺⽂志》著录《韩⼦》五⼗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残缺。
李斯
(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李名斯。先秦的男⼦称⽒⽽不称姓,⼥⼦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学家和书法家。司马迁著《史记》,设
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学帝王之术,学成⼊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持⾦⽟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作⽤。秦统⼀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
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车轨、⽂字、度量衡制度。
商鞅
(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带)⼈。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
家,先秦法家代表⼈物。姬姓,卫⽒。⼜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於国,商鞅之“商”即⽒於居或⽒於官,⼜“诸侯之⼦⽈公⼦,诸侯之孙⽈公孙,公孙之⼦以王⽗字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年,秦国⼤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作品:《商君书》也称《商⼦》,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商君书》的⽂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归纳演绎,⾸尾呼应。有时也运⽤⽐喻、排⽐、对⽐、借代等修辞⼿法。《徕民》篇运⽤了“齐⼈有东郭敞者”的寓⾔,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论点,司马迁录⼊《史记.商君列传》(⽂字有改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商君书》⽂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问题,可谓洋洋⼤观。
吕不韦
(?-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商⼈,故⾥在城南⼤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
⾼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三年,其门客有三千⼈。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春秋》(⼜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物。有关成语:⼀字千⾦。
《吕⽒春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春秋》,《吕⽒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遗语、古籍佚⽂及⼀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吕⽒春秋》深得⼈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出诸⼦之右”。客观地说,《吕⽒春秋》不是⼀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些寓⾔故事,⾄今仍脍炙⼈⼝,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
了“法天地”、“传⾔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些天⼈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曾⼦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东济宁嘉祥县)⼈。⼗六岁拜孔
⼦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真传。积极推⾏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的孙⼦孔汲(⼦思⼦)师从参公,⼜传授给孟⼦。因之,曾参上承孔⼦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价值,是当今建⽴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谢冰
《⼤学》原为《礼记》第四⼗⼆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学》成为儒家经典。⾄于《⼤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之遗⾔也”。朱熹把《⼤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章,“传”⼗章。认为,“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的话,曾⼦记录下来;“传”是曾⼦解释“经”的话,由曾⼦的学⽣记录下来。《⼤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学章句》本;⼀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学》原⽂。以朱熹《⼤学章句》本,流传最⼴、影响最⼤,本篇就是采⽤的《⼤学章句》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