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时期大事记
【2002年】
11月16日
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
【2003年】
2月18日
中国疾病研究中心宣布,广东严重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为衣原体。
3月15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疾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3月25日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她是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被患者传染而牺牲的医护人员。
3月中旬至4月1日
网上流传的 “北京疫情”部分在现实中得到证实,政府对于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经历着艰难而痛苦的转变。
4月16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病毒已经到,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
4月20日
这一天,应该写进历史,标志性的事情包括:
(1)北京非典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例,较之前一天成倍增加。
(2)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决不允许缓报、漏报和瞒报。卫生部决定,原来5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天公布。
(3)非典被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
(4)由于防治非典不力,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
4月21日至4月底
北京非典疫情严峻,最高一天新增病例达150多人。4月21日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传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
国务院今天宣布:为防止人员大面积流动造成传染,取消今年五一长假;国家卫生部宣布:自今日起,向国际卫生部组织汇报中国非典疫情,由原来5日一次,改为每日一次; 中国民航总局规定,自4月21日起,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必须填写《健康申报表》方可办理登记手续。
4月22日
王岐山出任北京市代市长。同日,中国公布非典元凶冠状病毒图。
4月23日
北京市通告,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控制措施。4月23日北京市4000多名施工人员进
驻小汤山医院施工现场。
4月24日
北京市中小学开始停课两周;对人民医院实行整体隔离,这是该市第一家被整体隔离的单位。4月24日,中央军委下达紧急支援北京组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命令。
4月26日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兼任卫生部长
5月1日
经过8天的紧急筹建,北京市第一家专门非典的临时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
5月6日
《工伤保险条例》颁布。据此,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感染非典应算做工伤。
5月7日
卫生部表示,鉴于目前国际上对SARS病原体的最后确认还没有形成共识,我国暂时将SARS归入乙类传染病的特殊传染病。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天津、内蒙古和台北增列为旅游警告地区,建议旅行者除了必要的行程,应该考虑延后前往上述地区。
5月8日
中国部分高校表示,优先录取抗非典英雄子女。截至5月8日上午,台湾SARS通报病例达到930例,其中可能病例增至131例,其中13人死亡;而疑似病例增至229例,所有病例中已有146人出院。
5月9日
北京新增病例数首次减至50以内;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将把农民工纳入防非典统一管理。同日北京宣布,医务人员的感染比例已经呈明显下降趋势。
5月11日赌王为什么害黎婉华
北京疫情大幅下降已有两天。有人担忧,山西、内蒙古等地疫情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5月14日
实验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非典样病毒,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非典样病毒。科研人员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
5月15日
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第一批7名病人痊愈出院。
5月22日
北京首批高三学生复课,体温超标者严禁入校。
5月25日
研究发现非典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与家畜宠物无关。
6月1日
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批返校。
6月2日
北京疫情统计首次出现3个零:新收治直接确诊病例为零,疑似转确诊病例为零,死亡人数也是零。
6月10日
外交部:限制中国往访团组和人员的国家已有127个。
6月13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13日起解除到中国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天津市的旅游警告。
6月20日
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出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收治医院
完成了从组建、运转到关闭的全过程,共有672名非典病人在这里获得新生,治愈率超过98.8%。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嘉奖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建立突出功绩的小汤山医院全体官兵。
6月23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已被排除在暴发非典型肺炎疫情地区的名单之外。
6月24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明显缓和,已符合世卫组织有关标准,因此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这一决定从宣布当天开始生效。
8月16日
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全国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 5327例,死亡349人。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非典是为好老师
 2003年4月28日,北京,行人经过抗击非典的宣传板。
    SARS俗称“非典”,2003年春天肆虐全球,据官方统计共夺去919人的生命。亚洲地区疫情尤其严重,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越南为甚。
    10年,这场“非典型肺炎”留下的“非典型记忆”,仍留在人们心间。10年,人们对于大规模扩散性疾病的恐惧有增无减。10年,“非典”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我在‘非典’那年参加高考”,“‘非典’那年,我们刚刚认识”……
    从今年2月20日开始,香港《南华早报》从社会、科技、政府管理和公民意识等各个方面盘点这场10年前的“疫病”,追寻“非典”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改变。
    盲目抢购:最鲜明的“非典”记忆
    《南华早报》记者在广州随机采访了20人,询问他们提起“非典”时,第一个映入脑海的词是什么,15人说是“醋”,4人说“板蓝根冲剂”,1人说“果子狸”。
    在“非典”爆发前期,政府彻底“失声”。百姓人人自危,坊间流传的“预防秘方”,往往会带来抢购热潮。
    寻常的醋、板蓝根冲剂和医用口罩,因为有了“预防‘非典’”的名声,甚至要托人情才能买到。尽管专家每天都在辟谣,但这些“民间秘方”的销量,仍像坐了火箭一般直线上升。
    “我现在还记得女儿春节上班第一天的晚上,突然给我打电话。她听起来很害怕,催促我去买醋和一种叫罗红霉素的药。”61岁的退休教师朱英华(音)回忆了她当时心情的变化,“我开始不赞同,但女儿在电话里哭喊‘妈,广州有人因为一种吓人的病死了……别浪费时间了,赶快去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