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政治思想
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人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刨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
而道鲁迅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要的大树”。从中国整个历史看,道学的作用与儒学不相上下,一隐一显,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之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道学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研究儒学。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道学研究才开始成为研究的“亮点”。直接标志是《道家文化研究》辑刊。其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被确认;老庄的思维方式值得研究;“道”不只具有实存意义和本体意义,还具有境界意义;道家文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对黄老之学和稷下道家的研究别开生面。(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5页。)
道家是老子创造的,以老子为宗师。被称为道家,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说是以“道”为核心。用道说明一切,解释一切。但道家流派很多,彼此间不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其思想在基本点上有一致处:尊道,贵己,有的说是“法自然”。
一、道家学说的一般特点
林心如分庄子一派和扬朱一派。另外还有从贵生发展到及时行乐、纵欲主义一派;从贵己发展到重视健身,走上禁欲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老庄一派。
(1)以道为基本范畴。(2)政治上无为。(3)人生上贵己。重生、贵己是道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老子认为生命是第一位。庄子要的绝对自由,也是为了身心安乐,逍遥人间。最为突出的是扬朱一派,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贵己”、“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二、道家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有深远的社会根基和思想土壤。
(1)隐士传统与实践。在氏族社会末期,已有一批鄙弃权位、轻物重生的特殊人物,并成为
人们仰慕的对象。在《庄子》出现了很多隐士人物。尧时许由,尧让权于许由,许不干。这可能是庄子编的故事,不是真的。殷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wap的歌词中文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一般认为可能真由此事。在以贪欲为动力的阶级社会中,仍不断地涌现出辞让校验位爵禄、甘心退隐山林的高士、逸民,继承了这一古老传统。
(2)思想文化条件。《老子》一书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成熟体系。它熔铸了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既有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总结,也有个人立身处世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的是富有历史感地对文明社会的深层矛盾进行了透视和总结。(3)广阔思想土壤与理论源泉。《老子》一书及其理论思维水平,不仅对远古至旧制崩解的春秋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而且古代气功养生等方术科学和神仙境界的自由向往,原始朴素的非功利审美观、道德观等,也都被纳入思想体系,成为道家风骨的重要文化基因(4)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有论者认为,先秦道家思想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只是先秦道家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吸取不同的滋养罢了。史官文化重实际故重经验,重经验故重先例。所谓历史成败、兴亡、祸福、古今之道正是重实际经验的具体表现,正是对历史的理论抽象。丰富而牛动的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化作了冷峻的历史哲学,先秦道家究人人之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精神,人与天、地、道同大的人大意识,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平齐的眼光,诗与寓言的表达方式,汪洋恣肆、诙诡谲(jué)奇的浪漫之思等,显现了先秦道家哲学热与美的一面。而这与巫文化的交通神人的巫风,富于想象的史诗与神话的文化土壤相关联。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才会对道家哲学有热有冷、美与真的多面理解。“如果说屈原所创之《楚辞》体现了巫史两种文化在文学上的合流(范文澜语),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则在哲学上体现了巫史文化的融合。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道家南北派的说法,乃至儒道之间思想旨趣上的异同.才能有合理而坚实的存在根据。
附劳思光南北传统形成的论述:周公东征,使周人兼有东夷之故地;但昭王南征失败,此周初政治形势中最重要之情况,周文化不能入南方,南方则保留东夷、殷人及祝融族之文化,从而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殷商的旧中原文化因退往南方而成为南方传统,而后发展起来的周人文化则成为新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传统的特,首在于其神权观念。楚文化与此相近。凡重神权者必薄人事。殷人既事事皆取决于鬼神,其风尚所及,遂有某种放任之生活态度。好酗酒纵猎之类。盖既一切听天意,自不能作严肃之努力,此种特实过信鬼
神而生出。但不作事功一面之努力者,每每易于驰心于想像世界之中,故楚人代表之南方文学,日后又表现玄幻之趣,而与周之文学大异。故以重神轻人、放浪生活及文学艺术之倾向为三大特。
周人本一小邦,其特文化之传统的形成则在入中原与殷民族及其同盟迭番争斗时。人在预期环境奋斗时,必要之观念基础在于坚信人之努力可克服客观存在之困难:周人正处此历史环境中,遂发展出强调人之主宰地位之思想倾向。(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送老婆的情话贺卡-54页。)强调人之自觉努力之思想,为周文化之第一特。由强调人之主宰地位,必生出改造自然世界及生活之要求。此种要求在周人即表现为建立礼制,创生一种文化意义之生活秩序,以规范自然生活之努力。因此,周文化以忧患感为发生条件,而以肯定人之自觉努力之力量为其内在特,而此特所表现之具体活动,即在建立生活中之规范秩序。又因支持此种规范秩序之需要,而倡严肃生活之态度。三季度春主要成就全在政治制度及所衍生之社会秩序方面。即就首选而言,因尚无超越反省之智慧,故亦不能成就纯内在之德性。至于一切玄渺之理趣,超离世界之境味,皆非此文化传统所重。
总之,张兆辉南方重神权,北方重人事;南方喜放浪生活,北方倡严肃生活;南方重艺术玄趣,
北方则重政治实效。于是,至周末时,此两传统仍分别生出两大思想潮流。一为儒学,一为道家老庄之学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56页。)
具体来讲:老子的思想渊源与上古文化与学术关系较为紧密。原始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产品和社会成员的平等相处加以理想化,并进而提升为一种普遍的“道”的品格“生而不有”。从学术上讲,汲取了上古时期的格言、古语、谚语及古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并把这些思想资料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作为哲学思想和命题加以阐发。如对兵书的知识加以引用。从思维方式看,创世神话在原始思维和原始世界观中占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老子受其影响。其宇宙论直接导源于神话宇宙观。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老子》一书与上古的生殖崇拜联系密切。提出虚静、阴柔、慈俭,因而闪烁着“母性之光”,属女性文化。
庄子的思想与隐士传统联系密切。乱世寻求避祸自保,同时具有在反流俗的意义上寻求个人生活的新意义。
三、道家学派的演变
()道家派别:隐逸派,特征是避世修道,明哲保身。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祖师。治世派,主张无为而治,兼法兼儒。申韩的刑名之术,汉初的黄老之术,魏晋弃学政治学说与此相近。三是异端派。特征是攻击礼教,菲薄儒圣。魏晋的嵇康、阮藉、鲍敬言等人略近之。四是放情派。特征是任情适意,顺欲乐生。杨朱思想近之。五是神仙派。特征是修道炼养,以求长生。这一派古已有之,后来与老庄思想相结合,形成道教的核心教义。
老子以后道家学说分四大派别:关列派,杨朱派,庄周派,稷下派。
()道家学派的演变
有五阶段、六阶段、七阶段等说法。
五阶段:先秦的老庄学;秦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隋唐之后的内丹学。
第一阶段为先秦的老庄学。先秦时《老子》一书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以道学统摄诸子之学,进行了两次学术大综合,稷下黄老学派出现是第一次学术综合,庄子学派的形成则是第二次学术综合。
第二阶段为秦汉黄老学。在这一阶段,也有两次学术大综合,先是《吕氏春秋》托黄帝以立说,以法天地自然为本,显然是黄老之学汇综诸家的一次发展;后是《淮南子》及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等,亦系以黄老之学为宗的一次学术大综合。
第三阶段为魏晋玄学。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借注释“三玄”来发挥玄学思想,用以调和自然与名教或儒道之间的关系,虽脱离了原始道家思想,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形态而被称为道家学术史上的“新道家”。
如何将ie浏览器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第四阶段为隋唐重玄学。重玄学开始于晋代道教学者孙登,经梁道士盂智周、臧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弼、张惠超、司马承祯至唐末杜光庭续有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道家思想继玄学之后的主要理论形态。
第五阶段为内丹生命哲学。隋唐之后,内丹学兴起。内丹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内丹生命哲学,一为内丹生命科学。(胡孚琛chēn、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另有学者认为,老子思想的传授与演变约分五期:一为初期老学;二为稷下黄老学派;三为本于黄老的申、韩学派;四为秦汉时代的黄老之学;五为黄老道家演变为道教。
六阶段说
  有论者指出,道家学派的发展轨迹,约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学的创立。第二阶段为老子门徒之学,大致是关尹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清之旨,列子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虚之论,杨朱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己、为我之说。第三阶段为庄学,展开对人的价值与存在方式的追问。第四阶段为稷下道家。其特点是学宗老子而贵术,并兼取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时也实现了道家和其他各家的结合。第五阶段为黄老之学。战国末至西汉初,黄老之学在以道术治世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兼重以黄老之术养生,并出现了将老子神化的迹象。第六阶段。西汉至东汉,道家在曲折中发展,严遵、河上公对老庄学说的阐发和东汉中期以后黄老道的流行为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是道家转型的前奏。道家的转型之一是玄学,转型之二是道教。
七阶段说。
牟钟鉴先生持七阶段:创始阶段的学说可称为老学。第二阶段是杨朱、田骈、慎到、宋鈃、尹文等人的思想言行。第三阶段为庄周及其学派的学说。第四阶段为战国末年到汉初的黄老之学第五阶段为汉末道教。第六阶段为魏晋玄学。第七阶段是它的余绪不绝,绵绵
若存,至今犹然。隋唐以后至近现代都可以划归到这一阶段道家的后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诠注《老子》、《庄子》,形成道家的章句之学;二是老庄之学融入别家学术思想之中,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其批判精神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武器之一;四是其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存在于历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五是道家思想存在于历代隐士或失意文人的人生态度之中,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