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代柯洋铜仁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先生《寒夜》中的汪文宣,就是一悲剧性人物。他的青春、理想和激情,在现实面前被消解殆尽,妻子最终离家出走,他自己也在抗战胜利的欢庆声中痛苦地死去,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中汪文宣的家庭悲剧,与当时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以及婆媳之间的冲突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夫妻之间生命状态的差异。
关键词:家庭悲剧;社会批判;新旧文化冲突;恋母/恋子情节;生命状态
巴金先生在解放前的创作,大致可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阶段。巴金先生30年代的写作被认为是“青春写作”、“激情写作”,其风格呈现出激情化的特征。著名的《家》,正是其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感情、情绪是该作品最突出的特,作品从始到终充满了爱和恨的感情的激流。巴金先生40年代的创作,则显得更加成熟,风格上开始变得深沉,内涵上更加丰富复杂。如果说巴金先生30年代的小说作品都是“单调小说”的话,那么他40年代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是“复调小说”,其中以《寒夜》、《第四病室》、《憩园》为代表。这些作品可谓是巴金先生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而《寒夜》更是巅峰中之巅峰。《寒夜》主要讲
述了小知识分子汪文宣的家庭矛盾和悲剧。作品并不长,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在其家庭矛盾和悲剧中饱含多重意蕴和声音,属于典型的“复调小说”。
一、社会内涵——社会批判
40年代的国统区,由于战争和腐败异常黑暗。在此情形下,巴金先生也被迫走出书斋投身到了时代的洪流中,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面对国统区人间地狱般的黑暗现实,巴金先生从内心发出了“我控诉”的呐喊。《寒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展示了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悲惨的社会现实。后来巴金先生在回忆《寒夜》创作时也说:“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1]
《寒夜》以1944年冬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塑造了几个小人物,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控诉了国统区黑暗的社会现实。《寒夜》中的人物并不多,主要有三个,他们分别懦弱生病的丈夫汪文宣,充满生活渴望和生命活力的妻子曾树生,固执、保守、传统的婆婆。在社会上,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生存的压力;在家庭中,则要面对无休无止的争执。对于这一切,丈夫汪文宣感到无所适从,唯有叹息。
汪文宣就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摧垮的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富有启蒙精神的进
步青年,曾梦想着教育救国,和曾树生自由恋爱而结合,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道德伦理规范;
后来在一系列社会现实面前,彻底被改变了,成了一个唯唯诺诺、枯萎颓败的庸人,成了一个生命的空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病态现象。在公司,汪文宣对上司充满了疑惧,总是怀疑上司对自己不满,甚至连上司轻轻咳嗽一声,他也要疑心。在家庭中,他时常猜测怀疑妻子对自己的感情,但又没有勇气和妻子沟通。譬如,当发现妻子正和一个男人走进一家咖啡店时,他想追问原因,却又不敢走向前,怕使妻子尴尬,同时也怕使自己尴尬,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在妻子与母亲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他除了痛苦就是无奈,同样没有能力处理,最终导致妻子离家出走。
汪文宣这种病态的性格和心理,以及他的家庭悲剧都与当时非正常的社会现实有关。在当时国民党的黑暗、腐败统治下,战争的苦难全都落在了普通民众肩上,汪家自然也逃脱不了。在战争的背景下,日趋艰难的生存条件加剧了汪文宣的病态性格与心理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如果当时的社会能能够为汪文宣一家人提供安稳过日子的条件,能够为汪文宣提供施展其理想和才能的机会,其家庭悲剧也许就不会产生了。正如作品所言:“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至少这过错应该由环境负责。”
巴金先生在《寒夜》中,通过一个乱世中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向人们呈现了当时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挤压下平凡小人物无望的人生命运。
二、文化内涵
(一)新旧文化冲突
作品中,婆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造成汪文宣家庭和人格悲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两个女人都理直气壮地按照自己坚守的文明标准生活在狭窄的空间里,彼此不会谅解,更不会包容,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以婆媳战争的方式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难解难分的拉锯战。”[2]
从作品看,汪母是当年昆明的“才女”,曾经接受过比较正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她身上具有传统的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汪母企图用这一观念去衡量、约束和要求曾树生,而曾树生则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并坚持以现代道德观念追求个人幸福的新女性。在传统伦理观念的尺度下,曾树生这个新派女性在汪母眼中自然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坏女人。因此汪母极其讨厌,甚至憎恨曾树生,看不惯曾树生的生活方式,以至于连儿子和曾树生之间的自由恋爱和婚姻也给予了极其尖刻的嘲讽——“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
作为新派女性的曾树生,自然无法忍受汪母的行为,于是双方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婆媳
作者简介:代柯洋(1980.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21
22
之间的这种矛盾与冲突发展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曾树生最后的离家出走,可以说与汪母之间的这种矛盾与冲突就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恋子情节
从作品看,汪母对汪文宣的依恋中,有着明显的性欲彩。[3]汪母早年丧夫,这无疑使其具有性压抑的潜在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她对儿子汪文宣的爱就超出了单纯的母爱,把对丈夫的爱一定程度上转移给了儿子汪文宣,从而产生了“恋子情节”。在此情形下,曾树生无疑就成了汪母的“情敌”。所以汪母自然无法容忍曾树生的存在,时常与曾树生时常发生矛盾与冲突。
在汪母看来,正是曾树生夺走了儿子以及儿子对自己的爱,所以极其讨厌,甚至憎恨曾树生,对曾树生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和嘲讽。汪母不能忍受儿子对儿媳的爱,她明知儿子心里爱着儿媳,自己不是儿媳的竞争对手,但为了独占儿子的爱,却无视儿子的感受和痛苦,要儿子和儿媳曾树生一刀两断,把一切的感情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她,甚至向儿子哭着乞求道:“只要你肯答应我,只要我不再看见那个女人,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过得了!”儿子不按她的要求做,她便非常生气,并觉得儿子没有出息。
汪母也不能容忍儿媳对儿子的关心和爱,并把这种机会想法设法地据为己有。譬如,当汪文宣因生病失业在家休养的时候,爆发过一阵非常严重的咳嗽,曾树生听到后连忙走到床前察看情况,并安慰汪文宣,汪母也急忙从小屋里跑出来。又如,当曾树生问汪文宣是否想喝茶时,汪母听到后,“却抢着去端了一杯来”,唯恐让曾树生领了先……这一系列的行为,颇能显示汪母潜意识中的“恋子情节”。
在这种情节的作用下,汪母不仅日常和儿媳进行面对面的争执和吵闹,而且还偷偷地向儿子告儿媳的状,说儿媳的坏话,在儿子和儿媳之间挑拨离间,甚至怂恿儿子和儿媳一刀两断。因此当得知曾树生即将要离家出走,飞去兰州时,汪母完全不考虑家庭失去曾树生的后果而大喜过望。
(三)恋母情结
面对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争吵,汪文宣没有能力进行处理,“没有毅力在两个人中间选取一个”,只能“永远是敷衍和拖”。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暴露了汪文宣的性格和人格悲剧。这种悲剧的产生和抗战后期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并且由于这种压力过于强大,汪文宣的心理产生了某种畸变,使其本来就存在的由于父亲的早逝而形成的“恋母情结”进一步深化和加强。
由于幼年丧父的身世,汪文宣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只能向母亲寻求心灵的安全感和情感的慰藉,从而逐渐形成其“恋母情结”。汪文宣的“恋母情结”,在作品开头那个在空袭中寻母亲的梦境的情节中已经明显地呈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的禁忌,母亲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其性爱对象的,但曾树生则可以。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汪文宣对曾树生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母亲的依恋。汪文宣爱曾树生的方式颇有些特别:害怕失去曾树生,就像孩子害怕失去母亲一样,经常默默地流眼泪。
汪文宣的“恋母情结”与当时的时代也具有密切的
关系。那个时代不仅不能为像汪文宣一样的知识分子们提供追求其理想的可能性,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生存重压,这就使汪文宣们渴望返回年幼时期,在母亲那里寻求心灵的安全感和情感的慰藉。
三、人生、人性内涵——人生思考、人性探索
从作品看,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原因更与夫妻之间的冲突有关,而夫妻之间的冲突又包含有丰富的人生和人性的内涵。
当年汪文宣和曾树生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并且在一起生活了14年之久,他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曾树生既使远走兰州,也依然对汪文宣念念不忘,最后竟又回到了家里。很明显,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原因不是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而是生命状态的问题。
汪文宣的生命状态是枯萎颓败型,而曾树生却是丰盈饱满型。笔者认为,两人生命状态的差异才是导致曾树生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
从作品看汪文宣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显得过于懦弱,缺乏本该有的独立意志和力量。比如,在单位里,既没有朋友,也不能得到上级的认可,他的懦弱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在家庭中,没有能力处理好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经常瞪着一双可怜的眼睛希望在妻子那里得到同情和理解,而妻子最无法忍受的正是他的这种目光。
汪雨个人资料及现状总之,作品中的汪文宣虽然也曾有过雄心和理想,但在日常的生活的压力之下,不断地沉沦下滑,丧失了生命的激情和力量,最终成为一个除了忠厚善良,一无所有的善良道德的空壳。
曾树生却是一个活泼漂亮、生命里丰盈饱满,并对世俗幸福生活充满渴望和追求的女性。她也和汪文宣
一样,曾有过雄心和理想,但其很快却被世俗生活所消解。曾树生工作于大川银行,可以说是学非所用,在大川银行和陈经理关系暧昧,实际上不过是个花瓶罢了。对此,曾树生虽十分痛苦,但却又无奈,无法抗拒外部生活的诱惑,具有女性的那种对世俗幸福生活的渴望。这种世俗的幸福生活对曾树生来说,就是那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渴望固然谈不上崇高,但却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汪文宣却无法满足这种生活渴望,所以最终离家出走。
总之,作品中造成汪文宣爱情、家庭悲剧的原因既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统区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也与婆媳之间的冲突有直接的关系,而更关键的还是夫妻之间生命状态的差异。只有爱情的生活对曾树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强势的女人仍需坚实的臂膀依靠,如果丈夫无法挑起生活的重担,反而需要弱小的妻子解决问题,爱情也会被生活洗涤得黯淡无光”[4]。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页.
[2]张华蓉.析巴金小说《寒夜》中的婆媳战争[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7).
[3]刘艳.情感争夺背后的禁忌——巴金《寒夜》新解[J].青岛:东方论坛,1995 (2).
[4]尚刘曦.围困的城堡,围不住的心——浅析《寒夜》中曾树生出走的原因[J].长沙:文学界(理论版),2
010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