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都是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本文对两个女新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个女性形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使读者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郝思嘉;王熙凤;异同
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多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槐树与橡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作为《乱世佳人》和《红楼梦》两部东西方文学名著的主要人物——
——
—郝思佳和王熙凤一直是世界文学女性形象中富有争议的角,不同读者对她们评价不一。本文将对这两个角进行异同比较,使读者对两位女性文学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郝思嘉和王熙凤的异中之同
1.1富贵美艳,个性张扬
王熙凤和郝思嘉作为中西两部经典名著中的重要人物,都是难得一见的绝代佳人。有道一个是“粉面含春威
不露”,一个是“quite charming极其迷人”;而从身份背景来说,一个是诗中调侃“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即连龙王都比不上的巨富千金,一个是美国内战前南部大农场庄园主的女儿。正是这样相似的豪门出生背景和美貌外表使郝思佳和王熙凤都具有了张扬和叛逆的个性。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郝思佳和王熙凤都属于创作成功的反男权、反宗法的新女性形象。不论是在时代变革的关口,抑或是在和权益冲突的时刻,她们都体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面对封建礼教和美国南部内战前的世俗观念,她们勇于反叛,敢于挑战宗法和男权统治,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叛逆精神,呈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特个性美。
1.2热衷金钱,不择手段
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无疑是王熙凤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在贾府中,她手握当家大权,利用职务便利大肆掠财。她说自己“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在铁槛寺旁的水月庵,王熙凤利用手中权柄索取贿赂,结果两日功夫害得张金哥和未婚夫自杀,坐享了三千银子;贾琏偷娶尤二东窗事发后,她大闹宁国府,不过是为了他们“孝敬”几百银子而已,甚至尤二死后,还不忘赶紧把她的东西搜查一遍;她克扣月钱用来放并私藏利钱;偷贾母的值钱东西当掉;私自动用甄家寄存在贾府的财物,真是“所做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与凤相比,郝思嘉的贪财欲念并不逊。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以后,她意识到因循守旧的生活无法带给
她想要的财富,她很快转变成了新生活方式的代言人,正如她所言,她当时所需要的只有钱,为了钱“哪怕要她去杀人,她也在所不惜”。战后的郝思嘉为了取得钱财挽救陶乐农庄,不惜以美到牢房里引诱瑞德借钱给他;未果之后又甚至不惜以自己做代价抢走亲妹妹的未婚夫,为了获得三百元的税钱挽救家园而嫁个一个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情的男人;这时的她既是一个满手老茧的庄园管家太太,又是木材厂的女老板。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钱财,她雇佣监狱里的死囚做苦力,还为节省开支而在工人的待遇上极尽克扣。她还费尽心机运用各种手段打败对手扩大自己的生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郝思嘉正如王熙凤一样,是一个敛财成性的文学形象。
1.3直面现实,精明强干
这两位女性另一突出的相似点在于她们出众的才干。战后郝思嘉在庄园惨遭洗劫、母亲患病去世、父亲精神失常、两个妹妹重病卧床、黑奴几乎全部逃散的情况下,带领全家人种植棉花,在战后的废墟中重整自己的家园,经过艰苦的努力,她和她的家人终于衣食无忧。同时,在发展商业方面,郝思嘉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商业素质和管理才能。她在第二次结婚后就开始经营锯木厂,其才能让同行的男性也望而生畏,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王熙凤出众的才干则主要体现在管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在矛盾重重、人事繁杂的贾府,她以熟练的处世技巧和过硬的管理手段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王熙凤的才干更是取得了贾珍的信任,贾珍请她协
助管理宁国府,她采取“承包责任制”,并软硬手段兼施。她的杀伐决断、精明老道在治理宁国府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把本来乱糟的宁府治理得十分整肃。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出入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故在书中冷子兴赞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秦可卿称她为“脂粉队里的英雄”。两位女性这个相似点是她们成为世界文学形象中颇具争议人物的重要原因。
2.郝思嘉和王熙凤的同中之异
王熙凤和郝思嘉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相似之处,但在相似之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同中之异才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两位女性的认识。
2.1面恶心善与面善心恶
乱世佳人与金陵辣钗
——
—王熙凤与郝思嘉形象异同探源
贾静雯近况
刘丽丽
177
虽然郝思嘉和王熙凤这两个文学形象都不是善良的天使类型,但其从人性本质的角度看,两人潜在的个人品质是完全不同的。概括的说,郝思嘉与王熙凤的性格本质可以用“面恶心善”与“面善心恶”来形容。先分析郝思嘉,这个南部美人虽然外表显得冷酷,但在其家园濒临绝境时,她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她的父亲、妹妹、梅兰妮和全部黑奴摆脱饥饿的困扰而成为战争的幸存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自己的情敌梅兰妮,虽然郝思嘉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但在亚特兰大失陷时她表现了巨大的勇气和爱心并留下来帮助梅兰妮生孩子,之后又带领他们穿越战火回到陶乐庄园。这些情节充分的刻画了郝思嘉面恶心善的人物形象。
与郝思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熙凤的“面善心恶”。“威不露”、“笑先闻”,从外表看,王熙凤给人留下的总是热情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但从其行为上看,王熙凤却是如此的劣迹昭著,罪恶累累:贾瑞垂涎她的美,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贾琏偷娶尤二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无地自容,饮恨含金自杀。
2.2消极空虚与坚强执着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环境,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注定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角。在贾府日渐衰败
的过程中,她暴露出骨子里的脆弱消极。贾府当时是“百足之虫,死而末僵”,有“一万个心眼”的王熙凤自然会嗅出“树倒猢狲散”的气息,秦可卿临死前的托梦,更是让她预感到了贾府的恢宏气势不过是明日黄花。她深知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光景,“出的多,进的少”的现状。对于这一切,她并未主观能动地积极采取任何补救的措施,而是一副顺其自然、无力回天的态度,自言道“也该抽头退步”,进而消极回避。从内心情感来讲,王熙凤心中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爱和信仰,有的只是嬉笑谄媚,利欲熏心。她也没有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支柱,只有金钱可以使她为所欲为。但这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谁又能保证永远拥有?只有顽强向上的精神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如果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和维系,又何谈希望?
王熙凤缺乏的正是郝思嘉所具备的。《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则从战前的天真倔强逐渐成长为战后的坚强勇敢,她身上始终散发着坚韧不拔的气息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郝思嘉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在这个新旧社会交替的乱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她从未萎靡屈服过,而是直面生活,执着勇敢。当她知道艾希礼与表妹订婚的消息后,决定“明天”要争取回自己的幸福;当看着陶乐庄园被北方佬洗劫一空,她发誓决不让家人挨饿;当白瑞德带着伤痛离开,郝思嘉终于明白自己的真爱时,她告诉自己,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她就是靠着这种力量在逆境中奋斗,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走向明天的希望。从这个方面来讲,郝思嘉是一个坚强执着、永不言弃的人物形象。
2.3末世奸雄与新生力量
郝思嘉生活在美国内战及重建时期。当时国家亟待统一、民族需要和平和经济要求发展的境况要求人的最大限度解放。她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竞争中去,去创造,去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由于缺少劳力,女性被要求与男性一起参加劳动,为建设家园出力,因此就形成了男女相对平等的关系。郝思嘉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态势,及时转换生存机制从种植园的废墟里走出来,凭借自身的精明能干、执着坚强、永不服输的品性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了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员。郝思嘉的精神与遭遇从一定程度上寄寓了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美国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其形象充分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美国精神和强烈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人生态度。其精明强干、倔犟执拗、永不服输的品性成为美国妇女心目中的理想化身。即使爱情即将流逝,她还是相信明天将会是新的一天,她会再次以迎接明天的永恒信念,在新的时代潮流中塑造新的文化性格,赢回爱情,赢回一切。因此,郝思嘉是美国南北战争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乱世佳人”和新生力量。
《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的大清朝,王熙凤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繁盛走向衰落的末世,纵然才智过人,但无法独挽狂澜,她的“治世之才”根本无法医治中国封建社会衰世颓运的痼症顽疾。虽然王熙凤用她的才智证明了她是个强者,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命运却又证明她仍然只不过是一个弱女子。她将人人玩于她的股掌之间,最终却未能逃出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的股掌。原因是虽然王熙凤象“男儿”一样有“杀伐决断”的才干,不符合儒家文化中按“男尊女卑”观点形成的女性性别模式和角
规范,那么她的价值就不为男人所肯定,结局就必然是被男权所抛弃。另外,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女性没有独立的地位,被剥夺了自立的机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夫家的依附者。王熙凤纵然拥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摆脱与腐朽家庭共同灭亡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陈琦.同样乱世别样佳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3.
[4]海市伦.迈向双性的认识〔J〕.台湾中外文学,1996,(4): 120.
[5](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全译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