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俗之人生礼俗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最后瞑目而逝,人生的诸多礼俗一直贯穿在生命的过程中。在这个生命过程中,人们必须经过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几个大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又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种种习俗。
一、祈 子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谐音。因此,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的问题。正如潮州俗谚所说:“有游灯,家时生千丁;无游灯,家时要绝种。”因此,每当元宵晚上游灯,就有许多人敲锣打鼓,抬着神像出游,几乎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盏灯,跟着神像一路游行到各姓的宗祠里,大放焰火。游完回转神庙,各姓人家都用三牲果饼酬谢神明,以祈得子。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每一年祭拜公婆时就点燃这盏灯。祭拜后不能吹灭,而应该让其自然熄灭。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海丰一带,那些去年生男孩的人家
要在正月十三那天举行“开灯”、“庆灯”活动。在神庙里或宗祠里挂起许多花灯,这就是“开灯”。同时还备茶菜邀请亲戚邻居一同来吃喝,这就是“庆灯”,又叫“喝灯茶”、“吃灯桌”。隆重的要具备牲礼,祀神祭祖。这天晚上灯烛辉煌,锣鼓喧天,一直闹到深夜。也有一族族众联合举办“灯酒”的,即生了男孩的同族人集中在祠堂里于同一天举行盛大“庆灯”宴会。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而这些花灯和大彩凤,就成了那些娶了媳妇而尚未产育或只生女未生男的人的争夺对象。他们在菩萨面前掷杯许愿,派人把一屏花灯送到自己家里,然后兴高采烈地把花灯屏挂上厅堂,让四邻亲戚前来赏灯,预祝他家早得贵子。当然,那一只象征吉祥的彩凤,更是难求。无论是得花灯还是得彩凤的人,到明年“上灯”时,必偿还一屏新扎的花灯屏或一只彩凤。
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像江苏北部的“送灯”习俗:妇人多年不育,家人去偷取土地祠里的红灯一盏,然后大吹大擂地请回家;也可以堂堂皇皇地去土地祠请灯,这就要一个孩子(叫灯宝子),坐在轿子里同去。请的那盏灯,用红帛绕着,挂在轿门。有许多人敲锣打鼓,缓缓行进,但是在路上要防有人来拦路抢
灯。回到家里,把红灯挂在床帐之前,然后先用粉圆请客,接着还要设宴招待。如果因此而添丁,便把灯送回土地祠去。
广州民间一到元宵,也要举行“请灯”活动。事先在庙里挂满了灯,灯上写上吉祥的名目,按等级定价。有人想请灯就先告诉庙里的司祝,说明喜欢那一盏灯,便用红纸写上“某宅敬请”四个字,贴在灯上。等到元宵过了三天,庙祝邀人同挑花灯,敲着铜锣把灯送到请灯人家去。据说这样那一家今年就可以添丁。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妈祖是海神,同时又是赐子的神祗。《三教搜神大全>>载:妈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字,万方高祷,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指妈祖),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同广州人崇信“金花娘娘”,福建人崇拜“临水夫人”一样,潮汕人把妈祖作为施赐子嗣的神祗来崇拜。
送子观音也是人们所崇拜的施赐子嗣的神祗。潮汕农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观音菩萨原来
是男的。一天,他驾着彩云经过一个将临产的妇女家上空,听到难产妇女的凄厉叫声,动了恻隐之心。但作为男子身份不便,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接生婆,进去帮助那位临产的妇女。那妇女顺利产出了婴儿,菩萨却受了污秽,回不了真身。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娘打水。这新娘应该眼急手快,将汤圆打起来,这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以汤圆喻子嗣的习俗,另有一种就是每年的冬节,家家户户都做汤圆。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
二、保 胎
妇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许多禁忌,如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忌钉钉子,恐有死胎之虞;忌动剪刀、针线,因为剪刀能断东西,针线、锥子等会扎穿衣物,动了这些利器,恐怕会伤了胎神而生下缺耳朵、瞎眼睛的孩子;忌捆绑东西,否则
会生十指不会伸直或者手脚变形的怪胎,或者肚脐带会缠绕在胎儿的脖子上;忌搬动大型家具、器物,更忌安床,否则会导致流产,滑胎;忌接触嫁娶,孕妇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不能到新娘身边去,也不能摸新娘的轿子,嫁妆,忌进洞房且坐到新娘的床上,否则,于双方都不利。孕妇也忌接触丧葬。
三、生 产
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怀孕至十个月,有的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产妇的娘家就送来了一个熟蛋,意思是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这就是“送催生”。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当做父亲的干完了这些之后,就立刻到产妇的娘家报喜。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在过去,“办鸡蛋”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仪式,但日子不一定选择在婴儿初生时侯,而是在婴儿出生1月或1年以至5年期内。择吉选日之后,即赶紧裁制小衣服,小衣服的件数视娘家财力而定,少则十二件,多则五六十件。还一些金银饰器,诸如手镯、项链、脚镯之类,作婴儿的礼物。礼物之中,鸡蛋是必不可少的。当娘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儿家时,产妇家必须煮甜糯米粥招待来客。有的地方是由娘家送来“乌豆酒”,乌豆酒的制法是将乌豆煮熟后加浓糖,然后和以白醅酒。但现在这种繁琐的仪式已经少见了。
四、坐腊、开荤
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因为过去潮汕乡村,产妇一般由接生婆接生,而接生婆的器械落后,使用的工具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如果没有严格的护理,极容易感染病菌。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肉、吃鱼来滋养身体。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接受这些东西的人家要备鸡蛋五枚以回赠。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
传统婚礼
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给小孩佩戴,据说这样
就可使小孩长寿。有的人将小孩的生辰日月,交给算命先生收禁。收禁的法子,就是把孩子的时辰八字写在布上,放入坛里,算命先生念咒作法后,为求收禁的孩子请来一张神符。然后,做母亲的便将神符缝在一个红布袋里,让小孩随身带着,等到来年新正才将神符交付给算命先生开禁。还有,就是设置公婆神位祭拜。公婆━━潮俗认为这是一对夫妇,是看护儿童的神祗。祭拜公婆时,使用的灯,就是新娘带过来的那盏灯。 
婚姻礼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特别是在偏僻地区。
一、定 亲
蔡的《潮州风情录》,对潮州婚礼程式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兹转录如下: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比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贴。换了庚贴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中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旱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在 买卖婚姻相当盛行时,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父母育女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了双方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尔后才行聘。男方有
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就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解放后,这种买卖婚姻已在潮汕地区基本消失)。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却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