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2期2008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2,No .2Apr .,2008
新闻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型因素扼要
刘建民,孙桂荣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应用型的新闻教育暨学科建设究竟该如何进行?本文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专业理念教育、新闻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扼要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应用型中图分类号:G 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118(2008)022*******
收稿日期:2008-03-07
作者简介刘建民(6———),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传媒实验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孙桂荣(6———),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宣传部,副编审。
  有学者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新闻教育
跟不上新闻媒体的变革与发展,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新闻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使命。媒体融合时代已经风起云涌,完善的新闻专业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对新闻教育来说,其专业性、应用性就是培养职业的新闻人。新闻教育要有明确而前瞻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真正把握并丰富新闻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在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实现突破,扎扎实实地去实现学科建设既定的目标。
一、课程设置:以“融合”为目标打造精品课程新闻融合、媒介融合时代,必须以“融合”为目标建设一批精品基础理论课程、经典案例课程和融合新闻课程。所设的课程指导思想先进,所用教材能反映时代要求,教学内容体现最新科研成果,教学方法应先进,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新闻学基础理论教育就是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以及新闻采、写、编、评四大实务课程。要避免专业
课细分,注重讲述涵盖新闻采写一般规律的传统印
刷媒体新闻采访。理论课程内容设计上要集中吸纳学术界最新成果。
强化经典案例识读课程———大力加强经典新闻文本的研读,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开设专门的“新闻作品选读”或“中外新闻精品研究”之类的课程,既有历史上的传世之作,又有当前的典范作品,让学生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二是改革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新闻文本研读充实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加速新闻融合课程的开设———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必需开设一些诸如电子编辑、计算机辅助采写及数字媒体、网络传播、网络广告等新课程。在讲授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资源的检索及多媒体新闻的采写与编辑、网络广告的制作技巧等内容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多方面培养学生利用新闻融合与媒介融合时代的采集、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靠“模拟”为实战夯实技能基础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开口能讲、动手能写、脑袋能装、腿脚能奔走的“四能记者”。而今天的传媒业招聘的是既能为报纸采写新闻,又能同时为网
6:1941944
站、视频供稿的全能编辑记者。任何一样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充分的实践锻炼。作为打造新闻专业特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课程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新闻传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锻炼更是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练习性质,一是实习性质。
练习性质的实践锻炼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以模拟性训练为根本,夯实技能基础。第一种方式是虚拟化的模拟运作,如在课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完全传媒机构或者公司形态,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赋予学生不同的媒体与岗位角,设计不同的教学互动方法和教学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鼓励学生踊跃到校刊、校报、校广播站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兼职”或者“全职”锻炼,以培养学生新闻习惯,开阔学生视野;第三种方式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开设的短学期实训来完成特定的实践目标。
实习性质的实践锻炼是将学生派到各大媒体,进行实战操作,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新闻专业的学生,至少有12周的实习期,以及每年固定的寒暑假,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安排学生到一些传媒机构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为了给学生创造优越的实习环境,各高校应积极联系各级各类传媒,开辟各种各样的实习基地,或通过联合开课、联合办专业,甚至合作办学的方式来实现新闻教育的实践环节。
三、专业理念:凭“渗透法”解决人文精神的养成
学以致用的前提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新闻传播领域内的深刻的革命虽然以网络和数字为基础产生,但给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带来的远非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的更新,而是新闻传播的观念和理念的更新,它必将促进新闻体制的改革,推动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闻专业理念的教育应该涵盖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教育。“市场化办报,不能脱离新闻专业主义”,“脱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市场化报纸,就有可能陷入黄报纸的泥潭”。“新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不负责任的作者转变成为负责任的新闻记者”。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操作传媒的技能技巧,更要养成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真正的新闻学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无冕之王”,使他们具有责任感、正义感,树立起职业伦理、形成独立人格,通过他们挖掘事情真相,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由于新闻记者比其他职业的人对社会有更大的责任,新闻学的崇高理想是传播真相,所以新闻教育必然要加强新闻伦理学的课程,必须把新闻伦理学放在新闻学教育的至高地位。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目前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渗透法”不仅要在专门的新闻职业道德课中深化新闻专业理念,更要将其贯彻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尤其是要通过中外名报人、名记者、名编辑的优秀业绩、典范作品来加以启发熏陶,让所有的专业教学内容都浸透着专业理念的精神。
第二是人文精神素养的教育。“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民、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效益上的敌对中拯救出来。”这段话说出了新闻教育的本质要求———把人培养成为富有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而不仅仅是把人培养成会写新闻、会扛摄像机的技术型人才和工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很多新闻院系改革了课程体系,扩展了新闻教育的教学内容,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方式的积极“渗透”,加强对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新闻实验室:以“仿真”打造传媒实验平台
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传媒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教育都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多能”是指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即网上采访、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而要想实现“多能”则必须有专业实验基地来提供支持。
目前国内多数新闻院系都存在着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少,得不到应有的模拟性实践锻炼。
5
6
新闻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型因素扼要 
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所以新闻学教育的开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建设起专业训练必备的实验基地,例如最基本的摄影实验室、电脑编辑实验室,还有激光照排实验室等。只有配备了一定档次的摄、录、编、播设备,实验教学器材更加完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相应得到提高。
建设一个完全仿真的传媒实验平台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媒体、多功能的新闻传播实验室,可以完整地体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广告和媒介管理等各领域的高新技术,加大电子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力度,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创新之举;给学生提供接近实际的报纸、杂志的生产管理流程,使他们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校形象,有助于宣传、扩大生源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了解现代化媒体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了解数字化时代编辑、记者的工作特点和技术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专业师资:以“职业化”因素强化队伍
打造新闻专业的特和优势,培养应用型的新闻传播人才,一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有较强讲授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先决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将更有利于新闻专业提高授课质量和科研水平。从全国新闻院系的实际情况看,虽然高学历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熏陶和新闻实践,从书本中来
、到课堂上去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因此,积极引进“职业化”新闻业界人才,充实高校新闻师资乃当务之急。
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本学科特点出发,与新闻单位、兄弟院系结成紧密型合作体,实现双赢。一方面学院应该开辟多种渠道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例如多请一些名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以及一些短期的专业培训,甚至可以委托名校培养新闻学博士,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应支持新闻专业的老师多参加媒体实践,在新闻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加强课堂效果都是很有益的。另一方面,学院也要想方设法引进高层次人才,不仅积极引进新闻学博士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也要坚持唯才是举,突破一些条条框框,大胆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名记者、名编辑,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或者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加以利用,比如聘用客座教授或者为学生开办论坛讲座等等,用他们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引进灵活的竞争机制,使专业老师积极“吐故纳新”提高个人的专业信息,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J].新闻记者,2005(9).
[2]李希光.李强的故事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J].青年记者,2005 (8).
Br i efness of Pract i ca l Factor s
on News Pr ofessi ona l Subject C on struct i on
L I U Jian-m in,S U N Gui-r ong
(Ningb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N ingbo University,N ingbo315100,China) Abstra ct:W hat kind of ne w p r actical talented people are needed during the peri od of m edia integrati on? How are the p ractical ne ws educati on and discipline s constructi on in p r ogress?This thesis briefly illustrates the m fr om the building of quality course s,teaching p r actice,p r ofessi ona l conception educati on,news laboratory build2 ing,teaching staff building and so on.It als o p r oposes building c lues.
Key W or ds:Ne w s p r ofessi on;Subjec t construction,App lication
责任编辑:陈坤66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什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