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频道赚钱有道[1]
美国的新闻电视台都会频繁地插播天气预报CNN的国内频道隔一会儿就插入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国际频道则是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华盛顿的地方新闻台,不论播出什么节目,总在屏幕右下方显示当时的气温。但是真正把天气预报做成一项产业的,现在恐怕只有兰德马克通信公司的气象频道。
这个气象频道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滚动播出和天气有关的节目。主打节目当然是天气预报,从全美国,到整个美洲大陆主要地区,乃至世界主要城市的即时天气预报、当天天气情况、未来3—5天的天气状况预测,都有报道。此外,还有权威的气象分析,特别是在一些恶劣天气,如飓风、龙卷风、洪水、冰雹、干旱等到来时,气象学家们就会在气象频道将上述天气的成因、影响、预防措施,向你娓娓道来。这些气象学家多半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但他们的风头绝不输给其他频道的体育明星、流行歌手和美女主持人。
气象频道创造的商业利润也是惊人的。兰德马克公司向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守口如瓶,但据分析家们推测,气象频道2001年一年的营业额达1.85亿美元,利润可能有7000万美元。分析家们认为,气象频道的成功靠的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是一家慧眼识才的公司凭着执着的精神和专
业的经营合力而为的结果。
气象频道由电视气象学家约翰·科尔曼于1982年创办。在这之前,他是电视台“早安,美国”节目的天气预报员,每天出镜时间只有两三分钟,任务是将整个北美大陆的天气情况介绍一遍,而且方式一定要生动活泼。科尔曼在做了几年这样的工作后,已经滋生了一种强烈的厌倦感。他认为将那么多有价值的气象资料压缩在两三分钟之内,简直是暴殄天物。于是,他强烈呼吁,美国应该有一个全天播放专业气象节目的频道。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科尔曼仍然十分执着地到处推销,终于打动了当时的电视台经理,现任兰德马克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维恩。维恩动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发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后面都附带天气预报,由此他认定气象频道会有足够的观众。
但气象频道在最初的几年连续亏损,兰德马克公司在这时显示出了难能可贵的坚持,不断努力打响知名度。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看气象频道的节目,包括孩子们的家长,乘公车上下班的职员,周末想做户外运动的人,要出差的商人,还有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农场主,收视率节节攀升。
气象频道也对节目内容做了全方位的更新。气象频道将天气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开设了不少丰富多彩的专题节目,包括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如何对付阴雨天气时身体的酸痛,如何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护肤,各主要景点天气预报,周末假日天气预报及相关旅游建议,户外运动建议,天气对庭院花草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等。到目前为止,气象频道每分钟的收视人数高达30万,还有一批可以接连看上六七个小时的“发烧友”。
有了高收视率,气象频道开始开展付费收看和广告业务,但它的价位很低。气象频道的7200万订户每月只需交约10美分就可以收看节目。一条30秒钟的插播广告只要1000美元。如此低廉的价格,使它的观众和广告客户如滚雪球一般增多。
气象频道同时向多元化发展,开设电话气象即时查询服务,并出售专门的气象电话咨询卡,每分钟话费约95美分,为出门在外的人提供方便。频道还向250多家电台和多家报纸提供最新气象信息。为了应对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频道专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除了将电视播出内容及时上网以外,还将天气预报查询范围扩大到全球77000个地区,并增加了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网页,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拉美地区开设了地方站点。网站设立了庞大的资料库和强力搜索引擎,提供查询服务。与此同时,网站还可以向注册用户的里发送所需的即时信息。
据报道,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天气预报排在中国老百姓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的首位。看来,气象频道如果能在中国开播,说不定也会大受欢迎呢。
 
[案例思考]
 
1、气象频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有何经验启示?
2、结合中国实际,如果要开设类似服务,应该如何操作?为什么?
 
二、开罗清洁工[2]
 
开罗是个有着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开罗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城市垃圾回收体系。但是这个城市每天产生的8000吨生活垃圾和2000吨建筑垃圾却基本做到了隔天能清理完毕。那么,是谁,每天把这些数量巨大的垃圾像蚂蚁搬家似的运走了呢?
 
收垃圾的扎巴里人
 
16岁的少年莫门就是一个小小的拾垃圾者,他家住在开罗郊区的摩卡图山,这里生活着约5万扎巴里人。扎巴里是个阿拉伯词语,意为收垃圾的人。他们原本世代居住在埃及南部地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携妇将雏,陆陆续续迁移到开罗,在摩卡图山地区安顿下来。
由于他们没有别的谋生技能,勤劳的摩卡图山人把眼光投向了人们不屑一顾的垃圾回收业。半个世纪来,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慢慢地在这一行业里站稳了脚跟,他们也因此而拥有了这个特有的名字——扎巴里人。据统计,现在整个大开罗地区(包括开罗以及周边的两个省)
1/3的垃圾都是靠扎巴里人在回收处理。
他们是怎样依靠垃圾而生存的呢?首先他们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类别卖给相关的行业。每个扎巴里家庭的内部对回收垃圾都有分工,也就是说,不同的家庭成员根据各自的长处,承担一两项具体的工作,形成一条龙流水生产线。比如说,一个扎巴里家庭,也许父亲专门负责在外面收集垃圾,母亲和女儿负责垃圾运回后的分类工作,儿子也许会负责“外联”工作,专门联系对外销售。这种方式是扎巴里人自己摸索出来的,它不仅受到了国际卫生组织的赞许,而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在垃圾回收方面还纷纷模仿了这种方式。
不过,一些扎巴里人也逐渐摆脱了家庭手工业作坊式的运作,成立了小型的垃圾回收公司。现在在摩卡图山地区,经过正式注册的垃圾回收公司已达到17家,不过它们的规模都不大,平均每个公司雇有1520个员工,这些员工也基本都是扎巴里人。
扎巴里人很辛苦
 
莫门一家就是个典型的扎巴里家庭。父亲是司机,每月挣450埃镑(约合人民币700元),妈
妈在摩卡图山的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干活,每月工资是120埃镑(约合人民币180元)。莫门的父母生了三儿三女。所以莫门很早就辍学,成了一个小小的拾垃圾者,挣钱贴补家用。
像吉卜赛人那样,扎巴里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捡拾垃圾的艰辛中体味着人生的幸福。这些扎巴里人的脸上时常带着微笑,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对幸福有着强烈的渴望。勤勉的扎巴里人已学会了适应一切恶劣的环境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据统计,扎巴里人收集的垃圾中,有有什么赚钱的方法80%都得到了再循环利用,是真正的收。但是最近几个月来,他们却对未来感到了深深地担忧。
 
生存威胁
 
有一句古谚语:哪里有垃圾,哪里就有黄金。一些外国垃圾回收专业公司正准备从开罗的垃
圾里淘金——经过谈判,埃及政府决定将逐步把全国的垃圾回收业务承包给外国公司。两家西班牙公司已从今年2月份开始接管开罗东部和西部的垃圾清理业务,科威特和德国的公司也正在向苏伊士城和塞得港的垃圾回收行业进军,法国公司看中的是亚历山大市。扎巴里人的这些家庭手工作坊显然面临严重危机了。
这些外国公司将利用机械清扫开罗所有的街道和公共建筑物,负责清理所有民用、工业和医疗垃圾。但是在这些专业服务的背后,每个开罗市民都必须付给这些公司至少4埃镑的垃圾清理费。
征收垃圾费用的举措遭到了城市居区的强烈反对,因为以前扎巴里人收集垃圾时,居民根本不用支付垃圾清理费。一些人士抨击说,这些外国垃圾回收公司固然能把整个城市的垃圾百分之百地回收,但是顶多只能把其中20%的垃圾进行再循环利用,其他80%的垃圾全都深挖填埋,这要占用大量土地和金钱。这还不如扎巴里人的回收方式。
扎巴里人坚决不愿被这些外国公司“招安”,在里面做挣固定工资的“垃圾清理工”。他们派出了代表与政府进行谈判,开罗省省长最近已经同意他们参加开罗南部地区垃圾清理承包合同的竞标。
[案例思考]
 
1、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哪个领域的事情?
2、开罗市的垃圾清洁工作的运作方式有什么特征?其效果如何?
3、扎巴里人面临的生存威胁能否得到缓解?为什么?
4、结合我国相关政府管理实际,谈谈开罗市垃圾清理工作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