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突破练4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赋分36分 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1000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从考古材料中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丰富的随葬品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摘编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
回顾与思考》,《光明日报》)
材料二 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新时古学的新使命。2019年8月,“陕西考古博物馆”破土动工。陕西考古博物馆集科研、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科发展史的考古专题性博物馆。其建设基于新时古工作的新使命、考古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通盘考虑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现状与未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近4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基于多学科联合攻关理念下的田野考古,促进了考古领域由偏重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史探索的巨大转变。依托丰厚的地下
文物资源,陕西考古工作者与时俱进,提出了“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工作原则,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摘编自孙周勇《铸就信史 鉴往知来》,
《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在文物管理方面,可以利用高清影像获取等技术手段,对文物的空间、纹理信息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为文物研究、修复、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数据。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方面,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高科技设备,能够对文物质地结构、工艺信息等进行无损检测分析,有利于深入发掘和全面认知文物本体价值。在文物修复和展示方面,借助多图像三维建模、3D打印等技术手段,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为修复工作提供帮助,促使文物恢复本来面貌,最大程度保存其原始价值。此外,针对文物犯罪出现的集团化、规模化、智能化等新特点新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网络监控、刑事科学技术等手段,加大对文物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资源,需要强化高新科技支撑。一是打造文物展陈新样态,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多维度展示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让人民众获得更加便捷、如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众的需求。二是紧扣时代主题,深挖文物蕴含的丰富精神意蕴,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制作并推出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学、短视频、动漫等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朱鸿亮《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证明了中国考古学能够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考古工作者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精神。
B.“让文物资源活起来”是新时古学的新使命,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从服务社会的目的和科技保护的手段两个角度清晰鲜明地阐明了这一命题。
C.在文物展陈中,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可以让人民众获得更加便捷、如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D.深挖文物自身的价值,并与时代相融合,制作出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创产品,有助于使文物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
3.我国加强考古工作,在文明文化方面有何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2022·四川六市一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2021年7月17—21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极端降水强度高达201.9毫米/小时,相当于150
个西湖的水在1小时内倾倒在郑州,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引发巨灾。就河南暴雨相关问题,本刊专程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崔晓鹏研究员。
一般情况下,暴雨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这次河南的暴雨为什么下了这么久?
崔晓鹏: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已经北抬至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附近。与此同时,河南的西侧还存在一个大陆高压。两个高压系统相对稳定地维持在河南省两侧,而此时河南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低涡(低压涡旋)系统控制中。海洋上,台风“烟花”和“查帕卡”逼近我国,为这次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在副热带高压的外围,气流是顺时针旋转,而其南侧的台风环流则是逆时针旋转。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配合,仿佛转动的齿轮,把海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河南地区。
当然,水汽在输送途中会有损失,但偏偏这次河南暴雨期间水汽输送路径途经的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所以大量水汽可以长驱直入到达河南。河南的西北侧是太行山脉,西侧还有伏牛山等,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很明显,水汽在此堆积,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流云团在山前不断形成,并向郑州附近移动,形成所谓的“列车效应”,也就是说,在相对持续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对流云团像一辆辆呼啸而来的列车,不断驶入郑州这个站台,造成了该区域的极端降水。
那是不是暴雨持续的时间越长,危害性就越大?
崔晓鹏:我们先来看看暴雨的定义是什么。按照我国气象部门的定义,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定义为暴雨,超过100毫米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为特大暴雨。河南郑州这次极端降雨,最大的1小时降水量超过了200毫米。我们在讨论暴雨可能带来的危害时,除了关注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降水总量,还要关注降雨过程是否平缓。如果每个小时的降水量都达到20毫米,一天算下来就要超过400毫米,这就属于特大暴雨了。但如果小时降水强度较弱,即使持续时间较长,降水总量大,危害性一般也不会太大。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针对降水极端性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通过几十年的雨量监测发现,伴随全球变暖,日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如果从每小时降水量,或者每10分钟的降水量来看,增幅更为显著。这说明降水过程变得更加集中,不仅在时间上更加集中,在地点上也更加集中,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事件可能会在未来更加频繁地发生。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灾害性天气?
崔晓鹏:气象科研部门和相关高校要通过加强基础性的研究不断提升对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水平和天气预报能力。气象业务部门通过紧密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并转化应用,第一时间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同时,气象业务部门也会不断地及时订正预报和预警信息,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包
括老百姓自己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对预警信息(尤其是高级别预警信息)一定要心存敬畏。
有时候经验是通过历史教训得来的。比如在这次有关河南暴雨的新闻报道中,我了解到有一个人在隧道口附近逐一敲打车窗,让大家尽快弃车逃生,最终救了很多人。这个人经历过北京“7·21”大暴雨,所以知道暴雨的恐怖之处。但防灾减灾不可能只依靠少数警醒的个体,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至关重要。气象业务部门只能发布各类预报和预警信息,没有权力让预警区域停学、停工、停业、停运。这可能就需要建立某种机制,强制要求在必要时停学、停工、停业和停运,全社会联动,强制执行各类措施和规定。此外,针对公众开展气象相关知识,尤其是防灾减灾知识的深度科普也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对大自然,我们要永远心存敬畏。
(摘编自《科学世界》总第357期,记者蔡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相对稳定于河南省两侧,加上与逼近我国的台风相互配合,把水汽不断地输送至河南地区。
B.疫情结束需4个条件大量水汽在输送途中被河南西北侧及西侧山脉阻挡抬升,对流云团在山前不断形成,持续进
入郑州,造成该区域极端降雨。
C.郑州最大的1小时降水量接近24小时特大暴雨的降水量,降水过程在时间和地点上极其集中,危害性很大。
D.气象科研部门要提升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但是没有权力让预警区域停学、停工、停业、停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配合,仿佛转动的齿轮”“对流云团像一辆辆呼啸而来的列车”,崔晓鹏形象的讲解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知识。
B.崔晓鹏使用数据,向读者证明了即使降水持续时间长、总量大也不一定带来极大危害,如果降雨过程平缓,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C.作为没有气象专业背景知识的普通民众,最应该关注的是相关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暴雨预警级别越高,致灾可能性越大。
D.本文采用访谈形式进行科普教育,采访对象权威,所提问题聚焦,有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便于读者准确快捷地了解相关知识。
6.学校要开展气象知识讲座,请你根据材料简要地介绍河南特大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并就学生该如何应对这种灾害性天气提出建议。(6分)
三、(2022·安徽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2021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圆满收官。在本届进博会上,企业展设六大展区,展览总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线上国家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81家,近40家为首次亮相的新朋友。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进博会的“朋友圈”仍进一步扩大,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07.2亿美元,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累计进场观众超过48万人次,海内外网友累计线上访问量超过5800万次,再次创造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中国纪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