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总第30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4㊀2020S u m N o .306
[D O I ]10 16164/j
c n k i  22G1062/c  2020 04 004新冠疫情启示的四个教育价值主题
李伟言1,杨兆山2
(1.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㊀㊀[收稿日期]2020G03G22㊀㊀[作者简介]李伟言,女,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杨兆山,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㊀㊀[
摘㊀要]以新冠病毒引发的全球疫情突发危机为背景,立足于教育学立场反思其中暴露出的诸多教育问题,启示我们重新思考若干重要的教育价值主题:理性爱国教育㊁公民团结教育㊁生态文明教育和人生
哲学教育等.这些教育根植于我们应办怎样的教育的价值追求,着眼于帮助个体在对 关系 的把握中实现
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这些关系涵盖了人与国家㊁人与他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四个基本维度.积极推进
这些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和危机,也是重建高品质教育的关键所
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
[关键词]新冠疫情;理性爱国教育;公民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人生哲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0[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6201(2020)04G0026G09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成为2020年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虽然疫情在我国已趋向缓和,
但从突发到防控整个过程中折射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这场抗疫既是对国家现代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个体深层人文教养的检验.本文以此次新冠疫情为背景,基于教育学的立场,反思我们应办怎样的教育,提出和论证它所启示给我们的四个教育价值主题.在其中,我们将视点定位于帮助个体在对 关系 的把握中实现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这些关系涵盖了人与国家㊁人与他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四个基本维度.以前瞻视野积极推进这些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和危机,也
是重建高品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一㊁理性爱国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㊁最根本㊁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1]每当国家有灾难发生,爱国主义总会得到激发,带领国人众志成城迎战危机.这在此次抗疫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大疫面前,各地优良医疗资源纷纷驰援武汉,医护工作者以仁心㊁勇气和精湛的专业技艺竭尽全力与病毒作战,两山医院昼夜不停开工,年轻的志愿者冒着风险在前后方忙碌  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固然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履行分不开,但更离不开人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很难想象,在没有这种情感的情况下人们还能如此全力以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此次疫情中,也出现了一些爱国主义的扭曲.
这些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某些排外㊁仇外的狭隘情绪㊁情感,一方面表现为自大㊁自满心理㊁心态.如有人把疫情期间国外个别对华人的歧视行为泛化,这些做法往往打着爱国的旗号,极易调动起民众受害
者意识,激起民族义愤.关于其他国家抗疫的不得体言论也并不鲜见.如有些报道以 沦陷  坠落  向
疫情全面投降 等耸人修辞吸引眼球.更有人不遗余力地对美国疫情进行讽刺,甚至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 在得知美国疫情扩大后激动地喊出 冠冠加油! 这些话语既缺失基本的同理心,也制造国家之间的冲突.后者把爱国等同于对国家的一味赞美,自我膨胀十足.面对欧美疫情,动辄喊对方 抄作
业 . 根据心情决定援助谁不援助谁  中国成最大赢家 ,此类趾高气扬的论调充斥于网络.而对批评
62
性的声音则缺乏接纳,批评者甚至会遭遇网络围攻.
上述偏激的爱国情感和浮夸言论早已有之,在面临危机时,它们往往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得以宣泄,轻则给人们认知带来干扰,重则成为蒙蔽和蛊惑.历史地看,它源自人们对近代被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
的悲情记忆.伯林在谈到民族主义时曾指出: 民族主义
在今天大概是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力量.它常常是创伤的产物,这种创伤是一个民族在自尊或领土方面加之于另一个民族的. 伯林特意提到中国,
中国人没有在战争或更普遍的剥削中受羞辱,后来的历史会是另外一种面貌 [2].这一创伤记忆也深刻地形塑了当下部分国人面对异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心态.其中包含了平时对个别外国人某些对华行为的过敏性反应㊁国力上升之际由自卑转化来的刻意想证明自己强大的潜意识或动机乃至于自大自满㊁西方灾害性事件发生时替代性的补偿感等等复杂心理情状.这也可以较好地解释之前我们所描述的不当的 爱国 言行.现实中国际竞争的激烈㊁意识形态差异以及美国强权政治和其战略重心向亚洲的转移,种种原因交织,也使得民族主义情绪性的一面凸显.从教育上看,长期以来,为应试服务的功利性教育取向遮蔽了价值性问题,与爱国主义培养关系密切的历史教育㊁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语文教育缺乏价值的分析和智
性的探求,知识传授的结论化㊁碎片化㊁惰性化使得知识的习得无法用来拓宽心智,在其中,爱国是作为道德要求强行从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规训与说教之下,个体理性精神和审辨式思维难免低下,狭隘的爱国情感难以得到纠偏.
偏狭爱国情感对中国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对内,它所带有怨恨气质让人很难在耐心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怨恨也意味着心理能量的耗损,它首先是自伤性的,影响民族性格的成熟和健硕.排外性的心理趋向也易使人们对错综复杂的现实做简单化处理,要么对问题反应迟钝,要么把问
题归因于外部,从而较少致力于改善.对外, 这种受伤的民族主义  一旦在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反弹,很容易演变成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 [3].在收获快感的同时,也因为对其他民族的痛苦的漠视而沦为恶.在中国日益深入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既保留民族主义在国家建设上的强大动员性,同时
又抑制其可能出现的偏狭性,无疑是一个大问题.而这亟须理性爱国教育.
理性爱国是先天情感和后天反思的统一.人一出生,周遭的一切就是作为 给定物 出现于他面前的,特定的时空场域㊁语言文化㊁传统风习㊁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他,填充人之初原本虚空的生命,建构他
的 在地认同 ,它们反过来也自然成为个体依恋的对象,催发他 油然而生的热爱 ,这种自然而然的情
感是爱国主义的起始和源头.这意味着爱国主义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正当情感,是 心之所系㊁情之所
归 .爱国情感具有自发性,但若不加以引导,也可能发生畸变,沦为偏狭的民族情绪和非理性激情.理性爱国教育就是在先天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批判性的反思,培养他们对国家事务独立思考的能力㊁对自身爱国观念及言行进行反省的精神以及自觉的守法意识,将人们朴素的㊁强烈的爱国情感置于理智之轨内.经由理性爱国教育,帮助学生自信自尊,形成信念坚定㊁情感深沉㊁情绪平和㊁态度理智㊁言说得体㊁行为审慎的爱国品质结构,让爱国主义作为具有创造力的丰沛的精神力量推动国家长远发展.在与国家事务有关的问题上,理性爱国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好四对关系:
第一,竞争与合作.在当代,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单位,秉持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其内容涵括了经贸㊁科技㊁能源㊁人才等各个方面.世界形势波云诡谲,地缘政治异常复杂,只有积极地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才能更多地享有全球化的好处,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抗金融危机㊁㊁传染性疾病㊁生态污染㊁恐怖主义活动等等一系列涉及全球安全的跨国性问题上,全世界人民有着超越国家㊁种族㊁宗教㊁意识形态的共同利益.此次疫情其实
就是对这一点的提醒.正如埃德加 莫兰所言: 自1990年全球化发端以来  灾难已经为人类创造
出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是人们尚未认识到.如今病毒以紧迫而悲怆的方式将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照亮
了. ①人类在贸易上互通有无,在社会治理和灾难防御上也迫切需要展开广泛的合作.理性爱国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把中国放置于世界背景中,把爱国同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福祉结合起来,既看到 竞
争对手 ,又看到 合作伙伴
.第二,历史记忆与当下发展.作为后人,我们记住先人所遭遇的侵犯和掠夺,以及这其中他们的苦
72 ①«新观察家»杂志3月19日对法国社会学家㊁
哲学家埃德加 莫兰的采访,来源于澎湃思想市场,标题为,埃德加 莫兰:隔离,能帮人们开始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解读
.
楚和悲伤,是一种伦理责任.这意味着对历史的忠诚.但记忆的目的不是让我们退回封闭的境地以排
外面对外族,而是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不让同样的苦难在这片土地上重演.记忆不等于怨恨,记忆能
够也应该导向宽恕.宽恕在此不是遗忘,而是记住但不在原地打转. 真正的宽恕要了解过去,了解全
部的过去,使未来成为可能.我们不能以无法再代表自己说话的人们的名义,冤冤相报.我们必须承
认,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古人㊁为现在,也为将来. [4]历史是动力,而不是牵绊,记住历史为了更好地创造历史.在新的时代,把握机遇,认清形势,坚持对外开放,广结善缘,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国家一道在竞争合作中共谋发展,这种成熟开阔的民族心智,无疑是理
性爱国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三,特殊关切与一般道义.我们不大可能对所有国家及其人民都怀有同等的情感和认同,我们总
是对共同土地上和自己有共同的记忆㊁文化㊁风习的人们更有亲近感,也更为关怀,这是人之常情.不仅
疫情结束需4个条件
如此,由于 无论是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还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真正有义务㊁有可能尽全力提供援助
和保障的不是其熟知的某个国际组织或仰慕的某个国家,而是赋予其公民资格的国家 [5],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及同胞有异于对其他国家及人民的特殊关切,也具有合理性和正义性.这一特殊关切是联系个
人与国家的情感纽带,也为维护公共利益㊁改善国家现状所不可或缺.但这并不意味着爱国就是 唯我
独尊 ,对自己的国家及同胞的特殊关切应以不违反对人类的基本道义为限度.在包括全球新冠疫情在
内的人类灾难面前,对于其他国家的处境,我们理应有基本的同情和悲悯.缺失基本人道主义精神,对
自己国家和同胞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切.理性爱国教育需要以基本人文教育为基础,同时贯穿
以国际理解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有人味㊁人性㊁人情和人道,学会理解人之为人的共通性.
第四,批评和赞美.从 站起来 到 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增
进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㊁自豪感.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的发展已经没有问题和短板,欲长久就要居安思
危,就需要有批评.批评不是 说坏话 , 爱之深才责之切 ,恰恰是由于对国家的热爱和特殊的责任意
识,才会为自己国家某些方面感到遗憾,对同胞的某些行为感到羞耻甚至愤怒.批评也不是负能量, 忠
言逆耳利于行 ,没有对问题的正视,就没有问题的解决.近几年,随着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的上升,舆
论思潮中颇有一股无视问题的虚骄情绪,这对中国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学生认
识到,如果一味地只有赞美而无批评,不仅不客观,国家也难以取得进步.实事求是,不吝于赞美,不回
避批评,自信自尊自强,是每一个爱国者应有的勇气和良知,也是理性爱国教育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
二、公民团结教育
公民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
人,其深层意涵还需在概念对比中揭示.公民与君主专制时代的 臣民 不同,后者是君主的臣仆,而前
者作为民族国家的成员,与包括最高治理者在内的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公民和 市民 不同,市民归
属于市民社会这一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之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社会领域.而公民则在发端之日起,
就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 人们一旦参加城邦政体,就享有了政治权利,他
们就的确是公民了. [6]公民的培育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发达的公民社会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此次抗疫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其所涉及的检查隔离㊁医疗救治㊁后勤保障㊁心理援助等等一系列繁杂内容,单靠国家有关部门的职责履行远远不足以应对,自主性和多层次的公民参与㊁消极或积极的公民行为必不可少,这也彰显了公民培育之必要性.公民德性养成是公民培育的关键,公民团结是对诸多公民德性加以综合审视后的概念化凝练,公民团结的形成需要公民团结教育.
强调公民团结乃是基于一个简单却易于被忽视的事实:人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与他人休戚相关,单一个体不可能离开他人而做到独善其身,在特殊时刻人们更是需
要风雨同舟.公民团结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根本依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紧密团结在一
起.公民团结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帮助个体超越自我中心主义,这种克服是指个人的行动不再仅从私己
利益出发,他者的权益也进入到行动者的视野.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个人能力有限,为了达成共同
的期望,每个公民都需要作为公民共同体的一员走向与其他公民的联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
曾对公德有这样的描绘: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
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 82
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 闲事 ,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 [7]公民团结教育引导个体超越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要克服这样的状态.公民团结在常态之下是社会发展
动力学意义上的积极要素,而在灾难时期,可以促使公民采取必要的行动解决问题.这种公民关系不同
于前现代社会的等级关系,也不同于地方主义㊁帮派团伙㊁哥们义气等强调绝对服从㊁建立于利益勾结之
上的特殊人际关系,它是一种平等的㊁具有普遍性意蕴的人际关系,也是民主秩序运行的中坚力量.在
内容上,公民团结教育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引导公民的 自肃 觉悟. 自肃 是源自日本的概念,指在没有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相
关律法并对特殊时期的生活做出调整,其实就是强大的自我约束㊁自我管理意识.作为一种高度的公民
自治,公民自肃无论是在防控疫情还是其他灾难救助中,其意义都无比重要.这背后是强有力的作为
体价值观存在的规则意识.在这方面,日本民族颇值得我们学习.此次抗疫中,日本国民的自肃表面上
是以S o c i a l d i s t a n c i n g的形式,但实际上恰体现了在社会规范方面的体性默契.普遍程度的公民对律法的敬畏和出于这种敬畏的对律法的自主依从,是隐性但不能忽视的公民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一种
公民团结,可以极大地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也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为防止新冠病毒传播,
我国政府要求民众减少聚会,与感染者接触后需实施自主隔离,对此,大多数人能够做到自律,但从媒体
报道中还是可以看到有无视规则的 特立独行者 ,甚至从严重疫情地区返回却刻意隐瞒行迹,成为 行
走的传染源 .类似害人害己的做法虽不普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个体实际上还处于散漫㊁
愚蒙的私民状态,目中没有他人,做事图取便利,受本能欲望驱使,逸于公民共同体之外.究其原因,与
规则教育的缺失有关.规则规定了个体不能做什么,它是不同个体在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保证,没有规则
的引领,个体的行为就缺失底线,各行其是将导致公民共同体四分五裂,一旦这样,就连常态的生活都会
麻烦重重,遑论非常时期共克时艰.引导公民自肃的觉悟,需要加强规则教育,在低幼学段,这种规则教
育的重心是重视习惯培养,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则需帮助他们领悟规则背后的价值,培养理性自主自觉.
其次,培植公民的融合品格.公民的融合品格是指公民在与其他公民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相互有
基本接纳㊁包容甚至妥协,避免排斥与歧视.这是公民团结的集中展现,也是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重要
指标.这种融合背后乃是对人之共通性的积极看法,依托于个体包含平等㊁正义等在内的现代权利意识
以及友善㊁仁义㊁关爱等伦理范畴的信念,它提供了我们和陌生人㊁和不同于我们的人共处的基本原理.
此次抗疫期间,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 ,这些有关善待武汉人的呼吁就是对公民
融合品格的期待.在这个方面,我们整体上看还亟待改进.疫情初期出现的因车是武汉牌照而被滞于
高速路㊁因持武汉市身份证而在外地无法投宿的情况,甚至对返乡武汉人攻击㊁漫骂的行为,这些都说明
了这方面我们存在问题.在对象上,培植公民的融合品格应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和接纳以下三类
体:其一,处境不利者.此次新冠疫情中的病毒感染者㊁疑似感染者就属于此类.也包括残障人士㊁艾滋
病患者㊁乙肝病毒携带者等等;其二,非主流体如性取向异于常人者;其三,与己有不同宗教立场㊁政见
和论点者.在当下,针对以上体的排斥性行为还较多存在,尤其是在公共事务探讨上,左㊁右之间党同
伐异已经非常严重,理智论辩总沦为唇舌争斗,这种内耗有引发社会撕裂的危险.培植公民的融合品格
需要教育者多给学生提供跳出自己㊁了解和接触他人尤其是边缘体的机会,化解无知带来的恐惧㊁偏
见与敌意.现代权利观念的启蒙㊁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传承对于形塑公民融合品质来说也必不可少.
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玛莎 努斯鲍姆提出的 叙事想象 也颇值得我们重视, 除非人们有能力通过想
象进入遥远的他者的世界,激起这种参与的情感,否则一种公正的尊重人类尊严的伦理将不会融入真实
的人中 [8].这一洞见提醒我们不应无视文学和艺术教育,这些教育通过对想象力的促进能拓展公民日常经验的边界,帮助个体跨越时空限制进入到他者境遇之中.
再次,激发公民的志愿精神.公民的志愿精神是公民凭借自己的同情心㊁知识㊁智慧㊁专业性的技能
和能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无偿地去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公民的志愿精神和以往倡导的 奉献精
神 虽都表现为不计回报,但实际上二者颇为不同.后者是基于 高尚的自我主义 [9],它仍旧是从特殊自我的道德视点去处理和其他人包括陌生人的关系,强调忽略甚至舍弃个人利益,舍弃得越多,道德的境界也就越高.它所把握到的关系是 人我关系 .而前者是超越某个特殊的自我,用普遍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公民志愿精神虽然也涉及人的时间㊁精力㊁物质等方面的付出,但其精髓在于充分看顾社会中他者的权益,认为自己对他们的处境负有公民责任.它的背后是公民对社会成员彼此间连带感的肯
92
认,这一连带感的反面是个体存在的原子化状态,在其中,冷漠与疏离是人们的寻常感受.公民志愿精
神所把握的是 人人关系 ,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广泛的秩序而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更为深广的道义原则.
后者有 政党伦理社会化 的背景.所谓 政党伦理社会化 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原来仅用来规约党的㊁为
其实现政治目标提供凝聚力的 政党伦理 ,其作用范围由政党内部扩展到全社会, 政党伦理 也随之成
为国家化的 人民伦理 [10].它提供了全民共享的价值体系以及对世界观㊁人生观的统一理解,具有强烈的道德动员力量.而前者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出现的,是公民社会的特征之一.作为对社会
达尔文主义的反正,公民的志愿精神是人类良知的体现,表达了公民对 美好社会 (g o o d s o c i e t y)①的追求.前者是公德,后者属于私德.培育公民的志愿精神需要把个体成长放置于现代背景下,激励公民的社会使命感,引导个体心灵朝向开放.此次抗疫过程中,志愿者在抗疫物资运输㊁医护人员上下班送接㊁提供心理援助和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在线教育辅导㊁疫苗临床试验等各方面都有良好表现,这说明公民的志愿精神在我国正在生长.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普遍,还需教育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文学影视作品的情感陶铸㊁围绕社会热点事件的知性探讨㊁社会行动层面的公民训练,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公民的志愿精神.
在全球化时代,公民团结的区域并不限于一国之内,无论是抵御金融风险还是抗击各种灾难,人类
都需要紧密团结起来,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样做的必要性在此次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暴发中已清楚
显现.公民团结教育因此也意味着引导学生不能仅把自己视为某个特殊地域特定族的人,还需看到
自己是 地球人 ,从而确认自己对其他族的同情㊁关爱及其基本人道主义责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出现基于生态问题.所谓生态问题是指由人类过度的不合理的活动破坏了环境的
自我修复能力而导致的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破坏甚至生命系统的瓦解.生态问题始于晚近时期,自人类
诞生后,自然就处于人类的干预之中,自然的运行与人类的活动交织,但由于农耕文明下人类对自然介
入的深广度有限,漫长的古代社会生态问题并不显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开启,自
然被以各种手段大面积开发出来,成为供应人类生产的原材料仓库.空气污染㊁水污染㊁资源枯竭㊁植被
破坏㊁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由此出现,这些问题覆盖了从大气层到深海的各个生命圈层,是以天灾形式
出现的人灾.这些生态危机又可直接导致大面积干旱㊁洪水㊁泥石流与沙尘暴等次生灾难,使人类直接
暴露于危险当中.传染性疫病的爆发也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2011年,我国出现S A R S病毒传播,事后科学家从菊头蝠体内成功分离出与人类S A R S病毒高度相似的S A R S样冠状病毒,证明菊头蝠是S A R S病毒的来源,经由中间宿主果子狸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中西科学界现有的研究均认为其来源于自然界,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②.虽然从动物到人具体的传播细节还不清楚,但已有
科学家论证了人类活动对病毒自野生动物外溢的影响③.除此之外,有报道显示,疫情期间国内外均出现了由于人类活动的减少而空气质量㊁水质量回归的现象,再次证明生态污染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
03 ①
美好社会(g o o d s o c i e t y)一词来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不雷斯,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美好社会  人类议程»一书
的书名.他解释美好社会为 可行的社会 ,而非完美无缺的社会.
2020年5月1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 瑞安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该组织多次听取数位仔细研究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专家的意见,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具体内容可见5月2日新华通讯社官方,标题为«世卫组织确定新冠病毒来源!».2月18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一篇通讯文章,来自8个国家的27名知名公共卫生科学家签署声明,谴责认为新冠病毒并非自然起源的观点.该声明认为,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对引发该疾病的病原S A R S
GC o VG2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并公开发表了结果,这些结果压倒性地证明了该冠状病毒和其他很多新发病原一样来源于野生动物.具体内容可见2月22日 澎湃新闻 ,标题为«27名科学家柳叶刀发声明:强烈谴责新冠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各方科研团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病毒来源于自然界.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3月20日的一则C N N报道中,动物学家和疾病专家告诉C N N,人类行为的改变  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再加上现在地球上大量的快速移动的人  使得曾经被锁在大自然里的疾病能够迅速地传播到人类身上.伦敦动物学会的野生动物流行病学教授安德鲁 坎宁安认为,我们与动物互动的方式导致了病原体的大范围传播.伦敦大学学院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系主任凯特 琼斯说: 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加动物运输  用于医药㊁宠物和食品.  以前经历的任何溢出效应,都会因为我们人多㊁联系密切而被放大. 坎宁安和琼斯都指出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人畜共患外溢的罕见事例可以在几周内变成全球性问题.参见铁血网3月22日报道,标题为«蝙蝠不是新冠的原因».